1、写作题 成功的人生需要胆识和能力、毅力和意志、坚定和果敢,需要大勇,有时更需要大智。有人说,勇者开拓了世界,而智者却把握了自己,最终也就把握了世界。也有人说,没有智慧的人生就如同缺了一根主弦的琴,难以弹奏出最为动听美妙的乐曲。关于人生智慧,你也许有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也许见过不少智者和愚人,也许浮想联翩之余感慨万端,也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请以“人生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文题。②除诗歌、戏剧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人生智慧”这一话题比“智慧”多了“人生”这一限制语,这就意味着,如果脱离“人生”这个大前提,泛言“智慧”就是不怎么切题的。比如,动物也有智慧,以动物的智慧为题材显然就不够妥帖。当然,“人生智慧”是个大话题,具体行文时应该进行必要的分解和聚焦,切忌面面俱到。例如,对目标作低位处理是智慧,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智慧,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人生方向是智慧,善于利用环境优势是智慧,能够借助他力优化自己的人生是智慧,注意分清事‘隋的轻重缓急是智慧,等等。对于人生智慧,还可以拓宽视野,掘深思维之井,提升文化底蕴。例如,中国古代哲人所倡导的“大智若愚”、“智者去谋”、“识时务者为智”、“同群为智”等。再例如,西方哲人的智慧既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又隆得从辩证思维获取“思想弹性”。有时还可以反弹琵琶,从人生“不智”的角度进行阐述警醒世人走出蒙昧,走向智慧。
参考拟题:智者与勇者;做生活的智者。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庄子·恶乎往而不可》就文中的两个典型人物——子舆和哀骀它,揣摩其内心世界,用生动的语言写一个片断,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文。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此诗寓含的哲理是:一个人不能安于现状,永远蜗居于丘壑之间,要有冲天而上的雄心壮志。当然,弃燕雀之小志、学鸿鹄以高翔的过程,要遇到很多挫折。但艰难困苦能磨砺人的意志,惊涛骇浪能锤炼伟大人格。只要坚持不懈地拼搏、奋斗,理想就能实现。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写作时,要抓住青春与激情,奋斗与拼搏的主题展开叙写。
诗文赏析: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閒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花的纤弱是一种姿态,树的挺拔也是一种姿态;山的沉稳是一种姿态,水的灵动也是一种姿态;迅疾奔跑是一种姿态,休闲徜徉也是一种姿态,仰望天空是一种姿态,关注脚下也是一种姿态。
你心目中最美的姿态是怎样的?请以“最美的姿态”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最美的姿态
有的人为求一夕的安乐而以卑躬屈膝的姿态示人,有的人为了一个信念一个理想而挺直腰杆,宁死不屈,如果要在两种姿态中选择一个,我一定会选择后者,因为那是世间最美的姿态!
安于享乐,永生屈膝
他有着肥沃的土地,他有着忠厚的子民,他有着众多的贤臣和勇猛的将军,他就是阿斗,但是,他,却选择了令世人唾泣的姿态——屈膝。为了倾城的美女,为了一朝的美食与富贵,他向敌国俯首称臣,乐不思蜀,他选择了卑躬屈膝这种丑陋的姿态,虽身为汉室之胄,最终却未能守住父业,令人鄙夷。我为他悲哀。
试想,如果当初阿斗选择的不是卑躬屈膝,而是挺直脊梁、宁死不屈,凭着那么优越的地理条件,再加上贤将良才的辅佐,定能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挺直腰杆,大义凛然
在那个中国屡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年代,在那个腐朽的王朝中,他挺身而出高呼变法,置生死于度外,他,就是谭嗣同。为了维新,为了变法,他抛开个人安危,与好友共同“公车上书”,虽遭慈禧阻挠、外国列强欺压,但他仍以世间最优美的姿态——挺直脊梁努力着,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回天。在就义之前,仍以最美的姿态示人,他挺直腰杆,高呼甘愿做为中国变法流血的第一人。
他的姿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义凛然的民族精神!这种挺直腰杆的姿态无疑是世间上最美的,壮哉,谭嗣同!
宁死不屈,百世流芳
在权贵的阻挠下,他挺直腰杆;在同行的注目下,他昂起头颅。他说话了“一点也不能改”,就是在这样的艰难中,他拍完了《茶馆》。在当时也许这部舞台剧并不被人看好,最终,在权贵的压迫下他走向了未名湖,据后来的人说,他是在未名湖中站着死的,他就是未名湖中不屈的灵魂——老舍!
谁敢说这姿态不是天地间最美的姿态呢?我相信天地也会为之动容的。他不畏权贵、宁死不屈的精神定会百世流芳!
阿斗为贪图享乐而卑躬屈膝,令人鄙夷!
谭嗣同为了变法而牺牲生命,令人敬佩!
老舍为了人间正义而魂归未名湖,百世流芳!
还有许许多多为正义事业和全人类解放事业宁死不屈的仁人志士,那些挺直腰杆的姿态都是最美的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名字一定会越发熠熠生辉!
本题解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姿态”,意为“样儿”、“态度,气度”,即人外在的举止神态与气质。但从立意看,单写人外在的举止、神态或气质,容易流于肤浅,因而需要由外而内、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即透过人外在的举止、神态、气质表现人的品格、情趣、追求、人性、精神。力求写出人类生活中,尤其是在抗击冰灾、地震、奥运比赛以及日常生活中展示的感人姿态。若能找到这些熟悉而动人的内容,文章自然会感人至深。立意参考:坚强,是最美的姿态;修养,是最美的姿态;富强,是最美的姿态……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按要求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人生,其实是一种储蓄,需要储蓄学识、储蓄亲情、储蓄友情……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一、心灵的感悟。本话题的写作应该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现象到实质,由实就虚,由具体到抽象,要从人生意义上去挖掘精神富矿。二、独特的视觉。王蒙谈到写作独特的视觉时,称之为“亏他想得出来”。意思是说:个性化的写作,它的切入角度和题材的选择与众不同,新颖别致。“储蓄人生”的话题,包含的写作题材和提炼观点的视觉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从增长知识的角度,可以感悟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等;从事物形成和积累情感的角度,可以感悟出“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身心的成长或一个事物的某种现象的形成,都是一个长年累月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所为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那么就得从现在开始多积累经验,多经受磨炼。只要我们的经历是独有的,感悟是独到的,我们笔下的作文就是“独特的”。三、哲理的思辨。懂得哲理思辨,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哲理,通常指“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即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且要看到它的反面以及多维面。那么,对于“储蓄人生”的话题,如何辩证地分析呢?那就得在认识和处理好“储蓄”与“人生”二者的关系上做文章。“储蓄”是个过程,从时间上来说,“储蓄”的时间越长,数量就越多,由数量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质的变化。如果说漫长而艰辛的“储蓄”过程是数量上的变化,那么精彩辉煌的人生就是储蓄之后的质变。当然,此话题应该从褒义的角度正面取材,以肯定为主。四、表达的方式。根据写作提示中“文体自选”的规定,可以从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体裁去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如写记叙文,最好写成像作家许地山《落花生》那样的散文:由整理荒地、刨地播种、精心管理写到收获花生,谈论落花生等情节,生活化、哲理化,清新自然,卒章显志;如写议论文,最好采取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总之,不管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文体一定要分明,不同文体的基本要素要分清。例如,记叙文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议论文要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素材放送:
1、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2、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
3、闻道有早晚,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4、百尺竿头须进步。
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7、世界上多少辉煌的成就,说穿了其实也很简单:把每一步都认作目标。
8、新年的日历,每次总像一个盛装的客人,来到你的桌上。
9、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点评:本题的题目很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既是写作需要,而是情感教育。本文话题广泛,学生有话可说,文体灵活,更显公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