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10 22:11: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答:?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


参考答案:⑴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1)第一题实际上是考查炼字题。答题步骤:解释这两个字,并带回原诗描摹诗句,但要对比着说明作用和好处,对比之下才能得出谁更好的结论。
(2)第二题考查的是评价观点态度。
提问方式
①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②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你同意那种看法?
③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④这首诗体现了x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方法点拨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即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答题模式
1、明确你的观点
2、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句子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 三塔湖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
小题1:结合全词,说说“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对时光流逝的叹惜;②对个人历经坎坷的感慨;③对湖边春色的怀恋;④再次来此的欣喜。(以上四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
小题2: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抚摩我的面庞。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寓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②动静结合: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每点答对手法1分,举例赏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离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小题2:描写“春色”的手法,答题范围是“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溶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8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 《蜀道难》)
(4)寒衣处处催刀尺,?。(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
(6)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
(7)?,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8)?,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参考答案: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扪参历井仰胁息
(4)白帝城高急暮砧
(5)望帝春心托杜鹃
(6)唯见江心秋月白
(7)千载琵琶作胡语
(8)无边落木萧萧下


本题解析:名篇名句的背诵,要在平时点滴解决。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颁白”、“扪”、“砧”、“唯”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8分)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小题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           
作用: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2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拟人化(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1分)。“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结合诗句分析思念之情,1分)。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结合诗句分析孤独寂寞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 樊川,就在那儿。“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