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0 22:11: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7分)
闻?雁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
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
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韩洽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时,干戈四起,人民流离。
(1)本诗前两句渲染怎样的氛围?如何表现出“寒”?(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参考答案:凄冷岑寂的氛围。
(1)用朔风、秋雁、月白、霜清等意象表现气候之寒;用闻雁后的内心凄怆悲凉表现心中的寒意。
(2)羁旅之愁,故国之思,离乱之悲


本题解析:(1)凄冷岑寂的氛围。朔风阵阵,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写景之中运用了通感手法,嘹唳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来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同时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荒寂。两句诗着意在一个“寒”字:“朔风”“霜”是寒冷的,秋冬时节的“江干”是寒冷的,“白”和“清”的色彩也是冷色调,甚至连声音也“响尚寒”。
(2)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游子思乡的传统题材,但本诗抒发的情感却又与传统思乡诗歌不同,诗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秋,抛家别井,万里投荒,漂泊无归,他在诗中抒写的情感不仅仅有普遍的客子羁旅之愁,还深寓着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洛中:今洛阳。午桥:在洛阳东南,为文人名士流连悠游之地。长沟:指从午桥下流过的溪水。陈与义(1090—1138),宋徽宗时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等职。靖康之变后,辗转至临安,任吏部侍郎等职,后谪监陈留酒税。
(1)请分析“吹笛到天明”在词中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①扣标题“旧游”,点明旧游的豪情盛况②由“无声”到“有声”转换,由静谧向昂奋转变③让夜饮图动静制宜,声情并茂,二十余年难以释怀的旧游图如在目前。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1:“风急天高猿啸哀”写登高所见,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小题2: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营造了凄凉、肃杀的氛围。
小题2:
颔联主要运用了远近、俯仰结合和叠词的表现手法,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本题解析:
小题1:
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小题2:
颔联视野更为开阔,所写景物也更为壮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上句承“风急天高”、下句接“诸清沙白”,真乃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秋高风大,故闻落木之“萧萧”,峡峻流急,故见波涛之“滚滚”。其实作者通过落木、流水也写出了对时代的感受。安史之乱把盛唐重重涂上了一抹落日的余辉,千古兴亡多少事,长安王气黯然收。作者似登历史高台,纵观其盛衰兴亡,赌物伤情,不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大唐王朝在政治上毕竟已进人萧瑟悲凉的晚秋时节。但是在这极其萧瑟苍凉的景物描述中,却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意境豪放,蕴蓄着浓厚的阳刚之气。这便是杜甫的工力所在,杜甫自谓“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便是一首对仗工整、精于诗律的上乘之作。且此联的叠字,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读杜甫诗常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叹,究其原囚,便在于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来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因为有这种非同寻常的执着,故才有这样非同寻常的佳作。是为第一部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小题1:具体分析词的前两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你认为这两句中最生动形象的是哪个词?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小题2:有人说“万里悲愁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抒发了杜甫的八种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词具体分析这首词表达出了词人的哪些思想感情?(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对比手法(1分)。未说“今年”,先忆“去岁”,词的前两句通过对比,写出去年妻子生日之时自己还在家里,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不能团聚,从而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心情(2分)。“却”是“才”的意思,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漂泊之久的愁苦;“又”字含蓄地暗示了频繁地离家漂泊的无奈。(2分,分析任一个词即可,其它词的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2:相望天涯写出了漂泊之苦,两鬓秋霜写出了老迈之悲,残照归鸦反衬出了思乡之苦,儿女团圆绘出思念亲人之苦。(任写出三项可给6分,别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词的前两句,分写了“去岁今辰”和“今年”的情景:去年妻子生日时候自己还在家里,而今年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不能团聚。这两种情景形成对比,突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七言炼字,一般在第五个字上。前一句中的“却”,后一句中的“又”,都是副词。先要知道它们的表层义,也就是字面义,却,才;又,再一次。然后要理解它们的深层义,也就是情感义。却,形象写出漂泊之久的愁苦;又,不止一次离家漂泊的无奈。
小题2:要求结合全词具体分析这首词表达出了词人的哪些思想感情,需对全词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根据此来分析词人的思想感情。词前两句词的前两句,分写了“去岁今辰”和“今年”的情景,写出了词人漂泊之久、漂泊次数之多的愁苦与无奈;“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两句,写出了词人岁月易失年华已老的伤感;“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词人借景抒情,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出乡思之苦,归家之切;最后两句,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这是词人的企盼。
点评: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在对诗歌意象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提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同时我们要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另一方面,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表现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目的不在于辨识诗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对一些常见的技巧,我们平时就要归纳出它的作用和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登单于台
张蠙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1)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3分)
?
(2)颈联“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是如何紧扣题目描写景物的?(3分)
?


参考答案:
(1)①总领下文,交待下文都是登高望远所见景色。②“回”表明边地无战事,交待了登高的原因,表现了所见景色的奇特。③“独”,突出了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答出两点即可)
(2)颈联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紧扣题目“登”字,描写了登高远眺所见景物。因为登高才看到沙浪滚滚,才感知风如雷响,诗人登高远眺,由远及近,由上到下,表现出诗人的喜悦情感。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