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
?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革度衬决明)。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②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
(2)①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如决明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
②“凉风萧萧然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
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元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衽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8分)
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小题1:《上邪》中列举了五种不可能发生的现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带来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
小题2: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艺术技巧有什么不同?分别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坚贞爱情。大胆想象,使爱情变得真挚而强烈,富有浪漫气息。
小题1:《上邪》主要运用了浪漫想象(或夸张)的手法,《无题》综合运用了用典,寓情于景等方法。
前一首民歌,想象越奇就越见其心至纯、其心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七律,由于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等修辞和运用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段,使要表达的情感显得真挚而含蓄、深沉而婉曲、纯一而复杂,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本题解析:
小题1:要想把握其表达的情感必须抓住两个直接抒情的句子“我欲与君相知”“ 乃敢与君绝”,鉴赏艺术效果,须要知道这五种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它只是一种大胆的想象,结合《离骚》的学习可知大胆想象是浪漫主义的典型手段。
小题1:诗歌艺术技巧的鉴赏主要应该从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着手。古典诗词抒情方式大多是借景抒情,修辞手法主要体现比喻、夸张、象征、衬托、比拟、用典等方面,但是所有手法都离不开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所以我们要结合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感情去分析艺术技巧的表达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答:?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小窗低户)、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美、幽僻的景象。②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2)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望”字起统领全诗景物描写的作用。(仅答“统领全诗”亦可)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琴曲名。后面的“楚妃”也是琴曲名。③清淮:地近淮水。
小题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有人评论:“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以形喻声,韩愈《听颖师弹琴》绘声见情,然而,李颀的《琴歌》并未融情入声。”你同意“并未融情入声”的评论吗?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水、城垣静默、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的凄切、幽邃的深秋月夜图。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低沉压抑,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凄冷肃杀,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为下文写弹琴,以及琴曲之美作铺垫。
小题2:示例:不同意。这首诗虽然没有正面描摹琴声,但从听者的反应角度侧面烘托出琴声的优美动听和极强的感染力。“清淮奉使千余里”,奉命出使,客去清淮,离家万里,怀乡之情忽起。“敢告云山从此始”,人生苦短,官场奔波劳累,归隐愿望萌生。虽然琴乐不是诗人所奏,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愿望皆由琴声所起,实为融情入声。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解答此题,先要抓住诗歌选用的意象——月、城头、半飞的乌、霜、万树和入衣的风,明确诗人所描绘的是一幅凄凉的深秋月夜图。然后分析全诗的内容,看到第一联与第三联的欢快,就能明确第二联其实是在起反衬作用的。
小题2:解答此题,要从诗句的内容和表达技巧入手,第四联写景是为表现琴声的感染力,最后一联中诗人从“奉使”到“敢告云山”的转变亦是因为琴声的感染,由此可知诗人早已“融情入声”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