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 ①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②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③而因仪以请成于秦?④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⑤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⑤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1)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
(2)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3)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各诸侯国。
本题解析:
小题: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实词的理解能力。所选四个实词都属于“常用”范围,此题考查目的重在对课内文言词汇的迁移和对一词多义的理解。“与”既有虚词的用法,也有做实词的用法,如《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就是“亲附、亲近”的意思。此题中的“与”就是“亲近”的意思
小题:此题考查筛选和辨识重要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目,需要先对所给句子逐句加以分析概括,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选项。③为魏王违背合纵盟约,单独与秦国媾和,派张仪向秦国献媚的举动;④是说秦惠王犹豫不决;⑥是司马错分析攻打蜀国的利弊得失
小题:此题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事件过程、人物关系、叙述的顺序等都是这类试题命题的着眼点。A项“张仪从秦国到魏国”无中生有,此时的张仪就在魏国为相。从“‘……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可知。B项“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张冠李戴,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D项司马错并不主张攻打韩国。从“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 可知
小题:(1) (关键词“从”、“盟”、“坚”各1分.大意对1分)
(2) (关键词“因”、“成”各1分,大意对1分)
(3) (关键词“属”、“轻”各1分,大意对1分)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文言翻译的能力,包含两个能力层次:一是文意的理解,二是现代汉语的表达。翻译过程的难点:一是关键词语,二是文言句式。
参考译文: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刺杀苏秦,杀死了苏秦。
张仪劝说魏襄王道:“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没有崇关大河的险要,防军分别守卫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不过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厮杀的战场。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然而同一父母的亲兄弟,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各国之间,想靠反复无常小人苏秦的一番伎俩,就结成同盟,明显是不足恃的。大王您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那时,赵国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那么魏国也不能北上,魏国不能北上就谈不上联合抗秦,没有合纵抗秦那么大王您的国家想避免危险也不可能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虑,拿定主意,让我辞去魏国相位,回秦国去筹划修好。”魏王于是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司马错建议他仍旧出兵伐蜀。张仪却说;“不如去征讨韩国。”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张仪便陈述道:“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因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我听人说,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纠缠于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这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司马错反驳张仪说:“不对。我也听说有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这三个条件具备,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之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因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百姓,而军队不须有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广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请让我细说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对此,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所以,攻打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仅用了十个月就攻克全境。把蜀王降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剑侠王士祯
某中丞巡抚上江。一日,遣使赍金数千赴京师。途宿古庙中,扃钥甚固。晨起,已失金所在,而门钥宛然。怪之。归以告中丞,中丞大怒,亟责偿官。吏告曰:“偿固不敢辞,但事甚疑怪,请予假一月,往踪迹之。愿以妻子为质。”中丞许之。
比至失金处,询访久之,无所见。将归矣,忽于市中遇瞽叟,胸悬一牌云:“善决大疑。”漫问之。叟忽曰:“君失金多少?”曰:“若干。”叟曰:“我稍知踪迹,可觅露车乘我。君第随往,冀可得也。”如其言。
初行一日,有人烟村落。次日,入深山,行不知几百里,无复村庄,至三日,亭午抵一大市镇。叟曰:“至矣。君但入,当自得消息。”不得已,第从其言,比入市,则肩摩毂击①,万瓦鳞次。忽一人来讯曰:“君非此间人,奚至此?”告以故,与俱至市口,觅瞽叟,已失所在。乃与曲折行数街,抵一大宅,如王公之居。历阶及堂,寂无人。戒令少待。顷之,传呼令入。至后堂,堂中惟设一榻,有伟男子科跣坐其上,发长及骭。童子数人,执扇拂左右侍。拜跪讫,男子讯来意,具对。男子颐指,语童子曰:“可将来。”即有少年数辈,扛金至,封识宛然。曰:“宁欲得金乎?”吏叩头曰:“幸甚,不敢请也。”男子曰:“乍来此,且好安息。”即有人引至一院,扃门而去。馈之食,极丰腆。
是夜,月明如昼。启后户视之,见粉壁上累累有物。审视之,皆人耳鼻也。大惊,然无隙可逸去。彷徨达晓,前人忽来传呼。复至后堂,男子科跣坐如初。谓曰:“金不可得矣。然当予汝一纸书。”辄据案作书,掷之,挥出。前人复导至市口,惝恍疑梦中,急觅路归。
见中丞,历述前事。叱其妄。出书呈之。中丞启缄,忽色变而入。移时,传令吏归舍,释妻子,豁其赔偿。久之,乃知书中大略斥中丞贪纵,谓勿责吏偿金,否则,某月日夫人夜三更睡觉,发截三寸,宁忘之乎?问之夫人,良然。始知其剑侠也。
(选自《虞初新志》卷九,原文出自《池北偶谈》卷二十三)
[注释]①肩摩毂击:人同人相碰,车轮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马来往之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胸悬—牌云:“善决大疑。”漫问之漫:随便
B.君第随往,冀可得也第:次第
C.发截三寸,宁忘之乎宁:难道
D.问之夫人,良然。始知其剑侠也良:的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告以故,与俱至市口具告以事
B.乃与曲折行数街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已失金所在,而门钥宛然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乍来此,且好安息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小题3:这篇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故事传奇色彩的一项是
①途宿古庙中,扃钥甚固。晨起,已失金所在,而门钥宛然。
②与俱至市口,觅瞽叟,已失所在。
③不得已,第从其言,比入市,则肩摩毂击,万瓦鳞次。
④某月日夫人夜三更睡觉,发截三寸,宁忘之乎?
⑤某中丞巡抚上江。一日,遣使赍金数千赴京师。
⑥见粉壁上累累有物。审视之,皆人耳鼻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个巡抚,曾派遣专差送几千两银子到京城去。途中,差官住在古庙里门户、箱子都锁得严严实实。早晨起来,银子不翼而飞,门上的锁仍然锁得好好的。
B.差官到遗失银子的地方察访,找到一个瞎老头,老头说稍微知道些行踪疑迹,可以帮差官找到银子。
C.差官被瞎老头带到一个大户人家后,受到了拘禁,关押差官的地方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那里的白色粉墙上堆迭了很多人的耳朵鼻子。差官惊恐极了,然而没有机会可以逃得出去。
D.剑侠托差官给巡抚捎上一封书信,斥责巡抚贪婪无度,告诫他不要责罚差官赔偿银子,如若不然,就要在某月某日半夜三更睡觉时,将巡抚夫人的头发截断三寸。
小题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偿固不敢辞,但事甚疑怪,请予假一月,往踪迹之。(3分)
(2)比至失金处,询访久之,无所见。(2分)
(3)移时,传令吏归舍,释妻子,豁其赔偿。(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小题5:①赔偿的事我当然不敢推托(辞),只是这件事非常奇怪可疑,请给我一个月的假期,我将前往追踪查访这件事。(固:当然,自然,1分;但:只是,1分;踪迹:追踪查访,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②(差官)到了遗失银子的地方,他询问察访了很久,什么也没有发现。(比:等到,1分;无所见:什么也没发现,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③过了一会,传出(命令)让差官回家,释放了他的老婆和孩子,免除了他的赔偿。(令:让,1分;妻子:妻子和孩子,1分;豁:免除,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第:只管)
小题2:(? B项 于是就 竟然 ;A项“把”;C项转折连词,但是、可是;D项“暂且”)
小题3:(③街市上热闹的情景谈不上具有传奇色彩,⑤是叙述事件的开头。)
小题4:(B不是差官找到瞎老头,而是在询问察访了很久什么也没有发现,快要返回的时候,偶然在街市中遇见的;瞎老头只是说稍微知道些行踪疑迹,有希望可以找到银子,并没有承诺“可以帮你找到银子”。C差官并没有遭到关押。D.某月某日巡抚夫人半夜三更睡觉时,被截断了三寸头发的事发生在先前。)
小题5:略
【参考译文】
有一个巡抚,在安徽上任。一天,他派遣专差送几千两银子到京城去。途中,差官住在古庙里,门户、箱子都锁得很严密。早晨起来,银子不知去向,但门上的锁仍然锁得好好的,差官觉得此事很奇怪,赶回来向巡抚报告。巡抚非常生气,立即责令差官赔偿官府(银子)。差官说:“赔偿的事我自然不敢推托(辞),只是这件事非常奇怪可疑,请给我一个月的假期,我将前往追踪查访这件事。我愿意把老婆和孩子作为人质。”巡抚答应了他。
(差官)到了遗失银子的地方,他询问察访了很久,什么也没有发现。快要返回了,突然(他)在街市中遇见一位瞎老头,(瞎老头)胸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善于判明重大疑难事件。”差官随便问他。老头忽然说:“你丢了多少银子?”差官回答:“有若干两。”老头说:“我稍微知道些行踪疑迹,你可找辆敞篷车给我乘。你只管跟着我一起去,就有希望可以找到银子了。”差官按照他的话去办了。
开始走的第一天,还见到有人烟的村落。第二天,(他们)进入深山,走了不知几百里路,就不再有村庄,到第三天,到了正午,(他们)抵达一个大市镇。老头说:“到了,你只管进去,一定会自己得到消息。”差官不得已,只好听从他的话。等到进了市镇,只见行人车辆熙熙攘攘,很多房屋排列得又密又整齐。突然有一个人前来问道,“你不是这市镇上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差官把事情告诉了他,同他一起来到市镇口上,(差官)寻找瞎老头,瞎老头已不知去向了。(差官)于是和那人曲折拐弯走了好几条街,来到了一处高大的住宅。于是差官和那人曲里拐弯走了好几条街,来到了一处高大的住宅,(住宅)像是王公贵族的住所。他们上了台阶进了大堂,(大堂上)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那人告诫他稍等片刻。不久,里面传话叫他进去。(差官)到了后堂,堂中只陈设了一张床,有个高大的男人光头赤脚坐在床上,头发长得垂到了小腿。几名童子,拿着扇子拂尘在两边伺候他。差官叩头行礼完毕,那男人问了他的来意,(差官)详细地回答他。那人用脸部表情示意一下,告诉童子说:“可以把它抬来。”立即有几个少年把银子扛来了,封条标记和原来的一模一样。那男的问:“你是不是想得到这银子呢?”差官叩着头说:“非常希望,只是不敢请求啊。”那男的说:“你刚到这儿,暂且好好休息一下。”随即有人把他带到一座院落,把门关好就离开了。送给他食物,非常丰盛。
这天夜里,月光明亮得如同白昼。差官打开后门看了看,只见白色粉墙上堆迭了很多东西。仔细一瞧。都是人的耳朵鼻子啊。差官惊恐极了,然而没有什么机会可以逃得出去。他坐卧不安,一直等到天亮,先前带他进院子的人突然来传呼他。差官又到了后堂,那男子仍然光头赤脚坐在那儿。(那男子)对差官说:“银子不能交给你了,但是我会给你一封信。”说完就靠着桌子写信,写完后扔给了他,挥手叫他出去。前面曾为他带路的人又引着他到了市镇口,差官恍恍惚惚怀疑是在梦中,急忙寻找道路返回。
差官见到巡抚,一五一十地述说了前面经历的事。(巡抚)叱责他胡说。(差官)拿出信呈给他看。巡抚拆开信一看,突然脸色大变跑进内室去了,过了一会,传出命令让差官回家,释放了他的老婆和孩子,免除了他的赔偿。差官十分高兴,想不到有这样好的结果。不久,才知道信中大意是斥责巡抚贪婪无度,告诫他不要责罚差官赔偿银子,如若不然,那么某月某日巡抚夫人半夜三更睡觉时,被截断了三寸头发,这件事难道忘记了吗?巡抚一问夫人,果真如此。巡抚才知道这些事是剑侠做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②而后乃今培风/培:凭。
B.①我决起而飞/决:决定。 ? ?②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往。
C.①朝菌不知晦朔/晦:昏暗。 ?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比。
D.①未有知其修者/修:修养。 ? ?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沮:沮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