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2017-11-10 22:53: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
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无可置疑。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断进步就吹毛求疵,永远不加鼓励,结果摧毁了自己孩子的自信,长大之后还是庸才一个。在此并不是鼓励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耍什么阴谋诡计,但想要达到目的就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有的人说,爱这东西没有什么方法,只有用我的真心,毫无保留地付出就可以了。希望天下的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A.望子成龙
B.置疑
C.吹毛求疵
D.只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只有”改为“只要”。 “只有”和“只要”都是连词,都可以表示某种条件。但“只有”表示必需条件,也就是说,它表示的是唯一条件,只有往往还有限制范围的意思;而“只要”表示充足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只要……就……”在说明条件的时候,语气较轻,而“只有……才……”语气较重。只要……就……,是充分条件,不是唯一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社会各界在赞扬湖南省用针孔摄像头整肃庸官懒政之举的同时,也呼吁建立________“懒政”的长效机制。
②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努力使________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③连战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对于两岸政治性接触议题,“我们必须________适当的重视”,可以“民间先行,以民促官”。
A.遏制 力行 加以
B.遏制 厉行 予以
C.遏止 力行 予以
D.遏止 厉行 加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遏止”指阻止;“遏制”指制止,控制。“力行”指努力实践,“厉行”指严格实行。“予以”可以用在一般性名词前,表示给予;“加以”表示如何对待或处理前面提到的事物,只能放在动词前。由此推出答案为B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 当的一项是 ( )
①南京的光复,向世界强权政治____了,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②台湾当局逆潮流而动,大肆____”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直接破坏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
③历史已清楚地____,只有祖国统一,民族才能兴旺。
A.显示 鼓吹 证明
B.显示 鼓噪 表明
C.宣示 鼓噪 表明
D.宣示 鼓吹 证明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①必用"宣示",排除A、B;③必用"表明",故选C。显示:明显地表现。宣示:公开表明。鼓吹:宣传提倡,为中性词。鼓噪:泛指喧嚷、起哄,贬义。证明:用可靠的材料表明或判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表明:表示清楚。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个时期以来,?繁体字的现象极其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②书写不规范也是一大问题,?自造简化字,便是一个例子。
③这不过是一道常规力学试题,他如果不是?了公式,怎么也不会解不出来的。
④说来也有趣,“道具”一词原来指的是僧侣做法事时的法器,现在却来指演戏时所用的器物。
A.误用 借用 滥用 乱用
B.乱用 误用 滥用 借用
C.滥用 乱用 误用 借用
D.滥用 误用 乱用 借用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误用:用错。借用:把用于某种用途的事物用于另一种用途。滥用:过度的使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4分)
①俨骖騑于上路②而征一国者③夙遭闵凶④景翳翳以将入


参考答案:①②③④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