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2:59: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母亲的闹钟响了
张健
  母亲的闹钟响了,这是只装在她身体里的闹钟,准时。母亲的房间靠在马路边上,凌晨的喧闹无法把她一天的劳累惊醒的。她的闹钟就是腰,她的腰每天四点半就会开始酸痛起来,她说再躺着那简直是万般难耐的痛苦,一起来腰就不疼了。她必须起来,开始心平气和地洗衣做饭。
  我问过母亲她的腰究竟是怎么回事,她说老毛病。我总想追究这老毛病的根源,她说,生下我不到第三天,就下床洗一大堆的衣服,爷爷的,奶奶的,姑姑的,叔叔的……有时,她洗完衣服还得去地里干活,她怕爷爷回来没有好脸色。她告诉我她很怕爷爷,这老头子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吼,虽然老头子死了多年,做梦做到他还是一副凶相,还是怕他。这腰就给这么折磨坏的。
  母亲有时候会在屋子后面慢慢地蹲下来,替花盆里的花拔掉几棵杂草,还有一个是栽着碧绿的小葱的盆子,我怀疑远离村庄的泥巴也具有这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我对泥巴是尊敬的,它宽容于一切依赖它的事物,给它们存活下去的空间和可能。
  有一天,我很认真地看完了韩国影片《远路》(又译《妈妈》),那是一个由好玩开头到催人泪下的过程。影片里的母亲在四十岁时,突然有了眩晕症,只要坐车就会头晕,甚至看到大巴经过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因此这以后的28年来母亲从未离开过这个小村。但是现在,母亲有了苦恼的事--小女儿的婚礼迫在眉睫。即便走路也要参加小女儿婚礼的母亲的第一次远行就这么开始了。
  我看的时候格外亲切是因为我的母亲也如此,虽然没有影片里的母亲那么严重,但她确实很少离开过家。而现在,我的母亲也有了苦恼的事,妹妹在三百公里外的城市订婚,母亲也开始担心这一段路程能否挺得过去,但妹妹也是她身上的一块肉,能不赶过去吗?大巴在四个半小时后到了那儿。妹妹无比开心,可母亲的脸色苍白,只是坐在桌子边喝了几口水,什么也没吃;隔了一天后,母亲又要赶回来。到家后,好像大病了一场。三个月后,妹妹的婚礼在远在一千五百公里外的城市举行。尽管母亲执拗着要去,我还是阻止了。我想起了《远路》的结尾,母亲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地到达目的地后正好赶上小女儿的婚礼,以为母亲不会来的小女儿激动得流出泪来,可当她和丈夫手挽着手走上殿堂的时候,过于疲劳的母亲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带着微笑永远地睡着了……
  有时候一起吃饭时,我就盯着母亲的脸,我仔细看着,我怕这张脸一眨眼也像爷爷那样消失了。母亲不知道我的心思,在这个时候她就说,多吃点菜。我嚼着那些碧绿的菠菜,真想狠狠地把光阴也嚼碎。时间停止,我们可以一辈子在一起进行富足的晚餐,而她坐在我的对面,我就可以看见她永远像月亮那样不变的脸。
  在小镇的镇南东路,这里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我家的屋檐与众不同的是,还有一个燕子筑的屋。邻居总和母亲说,干嘛让它们筑巢,脏死了,母亲笑笑,她说她喜欢燕子。仿佛看到的是多年以前,居住在乡村屋檐下的那两只。那时,我家门口常常铺满一层沙子,或者一张报纸,看起来不雅观,可母亲几乎每天都收拾它们拉下来的屎。我始终不明白,母亲能够平静到把燕子当成孩子一样,她能够宽容它们。突然有一天,我偶然抬头的时候发现燕子窝不见了,我怀疑母亲最终还是忍受不了燕子住下来造成的麻烦,一发火把它捅掉了。我问母亲,母亲说小燕子长大了,它们会在来年重新筑窝。我恍然大悟。
  母亲的闹钟依然准时响着,响的时候,她又开始了反复的劳作。母亲的闹钟响的时候,我就得结束这一天的写作开始我的睡眠。我不会让她看见我,我怕她心疼,我睡着的时候她也不寂寞,她说有燕子会在屋檐下唱歌,它们好像是从老家赶来看看她的。
1、从全文看,“母亲的闹钟”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写自己的母亲,在中间为什么又用两个自然段写韩国影片《远路》中的情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嚼着那些碧绿的菠菜,真想狠狠地把光阴也嚼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合作品中的信息,用几个词概括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指母亲的腰每天四点半就会开始酸痛,这是母亲勤劳艰辛的见证。(意对即可)
2、(1)两个母亲的形象非常相似,文章用《远路》中母亲的形象来烘托自己母亲的形象,突出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真挚的爱。
  (2)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母亲的形象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意对即可)
3、“作者想把“光阴嚼碎”,把时间留住,以便把母亲留住,表达了作者热爱母亲、感恩母爱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4、勤劳,坚韧,朴实,善良,宽容,无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随着物理学、化学、数学向生物学渗透,许多有远见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纷纷转向生物学课题的研究,使生物学飞速发展。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这段话直接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多种学科向生物学科的渗透,促进了生物学的飞速发展
B.生物学成了许多有远见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热衷研究的学科
C.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数学家的功劳
D.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证明现代社会缺少一流的生物学家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天?火
阿来?
多吉跃上那块巨大的岩石,口中发出一声长啸,立即,山与树,还有冰下的溪流立刻就肃静了。
岩石就矗立在这座山南坡与北坡之间的峡谷里。多吉站在岩石平坦的顶部,背后,是高大的乔木,松、杉、桦、栎组成的森林,墨绿色的森林下面,苔藓上覆盖着晶莹的积雪。岩石跟前,是一道冰封的溪流。溪水封冻后,下泄不畅,在沟谷中四处漫流,然后又凝结为冰,把一道宽阔平坦的沟谷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沟谷对面,向阳的山坡上没有大树,枯黄的草甸上长满枝条黝黑的灌丛。草坡上方,逶迤在蓝天下的是积着厚雪的山梁。
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风立即把旗面展开,同时也标识出自身吹拂的方向。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他口诵祷词。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他在心里默念:“都说是新的世道,新的世道迎来了新的神,新的神教我们开会,新的神教我们读报纸,但是,所有护佑机村的旧的神啊,我晓得你们没有离开,你们看见,放牧的草坡因为这些疯长的灌木已经荒芜,你们知道,是到放一把火,烧掉这些灌木的时候了。”
神们好像有些抱怨之声。
多吉说:“新的神只管教我们晓得不懂的东西,却不管这些灌木疯长让牧草无处生长,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他叹息了一声,好像听见天上也有回应他叹息的神秘声音,于是,他又深深叹息了一声,“所以,我这是代表乡亲们第二次求你们护佑。”他侧耳倾听一阵,好像听见了回答,至少,围在岩石下向上仰望的乡亲们从他的表情上看到,他好像是得到了神的回答。在机村,也只有他才能得到神的回答。因为,多吉一家,世代单传,是机村的巫师,是机村那些本土神与人群之间的灵媒。平常,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但在这个时候,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
“要是火镰第一下就打出了火花,”多吉提高了嗓门,“那就是你们同意了!”说完这句话,他跪下了,拿起早就备好的铁火镰,在石英石新开出的晶莹茬口上蒙上一层火绒草,然后深深地跪拜下去。
“神灵啊!
让铁与石相撞,
让铁与石撞出星光般的火星,
让火星燎原成势,
让火势顺风燃烧,
让风吹向树神厌弃的荆棘与灌丛,
让树神的乔木永远挺立,
山神!溪水神!
让烧荒后的土地来年牧草丰饶!”
唱颂的余音未尽,他手中的铁火镰已然与石英猛烈撞击。撞击处,一串火星迸裂而出,引燃了火绒草,就像是山神轻吸了一口烟斗,青烟袅袅地从火绒草中升起来,多吉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团升着青烟的火绒草,对着它轻轻而又深长地吹气,那些烟中便慢慢升起了一丛幽蓝的火苗。他向着人群举起这团火,人群中发出齐声的赞叹。他捧着这丛火苗,通了灵的身躯,从一丈多高的岩石顶端轻盈地一跃而下,把早已备好的火堆引燃。
几十支火把从神态激越庄严的人们手中伸向火堆,引燃后又被高高举起。多吉细细观察一阵,火苗斜着呼呼飘动,标示出风向依然吹向面南朝阳,因杂灌与棘丛疯长而陷于荒芜的草坡,他对着望向他的人群点了点头,说:“开始吧。”
举着火把的人们便沿着冰封峡谷的上下跑去。
每个人跑出一段,便将火把伸向这秋冬之交干透的草丛与灌木,一片烟障席地而起,然后,风吹拂着火苗,从草坡下边,从冰封溪流边开始,升腾而上。剩下的人们,都手持扑火工具,警惕着风,怕它突然转向,把火带向北坡的森林。虽然,沟底封冻溪流形成的宽阔冰带是火很难越过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每一个人都知道,这火万一引燃了北坡上的森林,多吉蹲进牢房后,也许就好多年出不来了。
就因为放这把山火,多吉已经进了两次牢房。
今天,上山的时候,他从家里把皮袄与毛毯都带来了。有了这两样东西压被子,即使在牢房里,他也能睡得安安心心,暖暖和和了。大火燃起来了,引燃了那些荒芜了高山草场的坚硬多刺的灌丛,沿着人们希望它烧去的方向熊熊燃烧。来年,这些烧去了灌丛的山坡,将长满嫩绿多汁的牧草。
烧荒的滚滚浓烟升上天空,这大火的信号,二十多公里外的公社所在地都可以看到了。要不了几个时辰,公安开着警车就会出现在机村,来把多吉捕走。
                                (节选自《天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多吉的祈火、引火、点火为主线,主线清晰,情节富于变化,笔法老练,凸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B.小说开头两段交代了主要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庄严而神秘,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四段多吉在心里的默念,既展示出他对新的世道的强烈不满,更展示出他对旧神的虔诚信奉。
D.作者擅长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重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摹,并且注重了景物与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使人物个性鲜明。

E.小说中人物的姓名设置、景物特点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描写,让小说蒙上了神秘、庄重的色彩,并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
小题2:小说主人公多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析。(6分)
小题3:小说设置多吉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这些细节有何作用?请简析。(6分)
小题4:多吉与村民引燃了火,但小说的题目是“天火”,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3 分)B( 2分)A(1分)
小题2:①勤劳、善良、安分。“他也只是机村一个卑微的农人”“佝偻的腰背、浑浊的眼睛、虬曲的胡须”。②有虔诚的信仰。长啸、对神灵的呼唤和跪拜、唱颂词、祈火等一系列动作都展示出他对巫师身份的重视。③他具有责任感,为保护村民的利益不惜几次蹲进牢房,有舍己为人的品质。(每点2分)
小题3: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小说增添了神秘感和庄严感。②塑造多吉和村民的形象。呼唤神、跪拜神、唱颂词点明了多吉巫师的身份,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虔诚的信仰及敢于改变现实困境的责任感表现出来,也借此展现了村民的质朴。③照应了题目“天火”,并暗示着主题。(每点2分)
小题4:①多吉向火神、风神、山神祈祷,经由神灵同意“借来天火”。(2分)②与小说中长啸、对神灵的呼唤和跪拜、唱颂词、祈火、放火等一系列细节描写相契合,借“天火”来表现多吉和村民对大自然敬畏、虔诚的共同心理及改变现实困境的渴望。(3分)③暗示着小说的主题:既要敬畏大自然,同时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要勇于改变,勇于从实际出发承担责任,天与人是和谐共处的。(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A项中“情节富于变化”表达不准确。C项“对新世道的强烈不满”有误。E项“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温暖气息”有误。
小题2: 本题是一道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题。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一般是从侧面和正面两个方面入手,所以概括人物性格时,也应从侧面和正面入手。如本文中对环境的描写,即从侧面写出了多吉巫师的身份。而多吉祈火、放火,为了牧民有肥美的牧草而不惜坐牢等正面描写则直接刻画了性格特点。
小题3:首先要分析这一系列细节描写的特点。“多吉手中一红一绿的两面小旗举起来……他挥动旗子的身姿像一个英武的将军。他口诵祷词。多吉是在呼唤火之神和风之神的名字。呼唤本尊山神的名字。他感觉到神灵们都听到了他的呼唤,来到了他头顶的天空,他的眉宇间掠过浅浅的一点笑意。”“他伛偻的腰背绷紧了,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他混浊的眼睛放射出灼人的光芒,虬曲的胡须也像荆刺一样怒张开来”这些细节将祈火这一场景写得神秘、庄严,也将多吉刻画得勇武、无畏,正照应了他巫师的身份,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还照应了“天火”这一充满神秘感的题目。
小题4:文章标题的基本作用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这道题就是考查标题的作用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来新夏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这个长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日益加深其忧惠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过着箪食瓢饮的日子,住着以教读抵租金的居室,如果他能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一则他家境贫寒,无力应酬;再则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实为腐败官场所罕见。从此,他决意敝屣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
日生活。他手无缚鸡之力,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当他所写《民国演义》
问世后,因秉笔直书,有触犯军阀劣迹数处,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
“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之所以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绝非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而是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亡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自己的选择。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开始,其主要目的是以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的,笔伐“洪宪帝制”。他在《清史演义》自序中说:“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从中也能约略窥知撰者为什么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的奥和所在。而自序中的词语也正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燹灾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进一步地投枪于军阀统治的黑暗现状。他历数民元以来的动乱不宁,更明确表达其正直的史德说:“窃不自揣,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依次演述,分回编纂,借说部之体裁,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史家应有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而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丈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
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曾有所评论说:“若罗氏所著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蔡氏就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的写作而自成一“新演义”体.“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顾便于以国史回归国人,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为通俗史学,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l部600余万字.其
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
B.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
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
小题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小题3:蔡东藩将《清史演义》提到第一,并在写书的时间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ll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①虽家境贫寒而不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以博取富贵;②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决意远离腐败官场,鄙弃荣华;③虽为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一点2分)
小题3:①以清朝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子,笔伐袁世凯的封建专制性质的“洪宪帝制”;②把《清史演义》着手写作的时间安排在袁世凯筹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把成书的时间安排在袁世凯自毙之时,说明恢复帝制绝没有好下场;③以清朝灭亡的历史,封建帝制的不可复存,来教育后人。(一点2分)
小题4:(示例)观点一:是受到“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的影响。①当时各类救过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受其影响而走“演义救国”之路;②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笔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观点二:是受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①在国家处于危难时,由于受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而承担匹夫之责;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蔡东藩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著书立说的。(如有其他观点,符合题意即可。观点2分,理由充分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长在心里的眼睛
王祖远  

  母亲的眼睛一直不好。好些年没有见过母亲了,这次来城里探亲,我请了半天假,给她收拾屋子。我对妻子说,为避免上下楼梯摔跤,就让母亲住楼下进门的那间房吧。那是妻子的钢琴室。妻子愣了愣,说钢琴搬起来笨重,再加上墙上那些音谱,住这间屋怎么行?
  我不想与妻闹翻。我说,母亲打乡下来,没有买医疗保险,若真摔了,医疗费用谁来出?妻子沉吟了半天,才说,这还差不多,往后别拿眼睛说事。
  我重新布置了那间屋。一个小茶几,一张沙发床,没有一样花哨的物件,简单洁净,这正是母亲平日喜欢的样子。
  去火车站接来母亲,她的模样没什么大变,只是身架更矮小了一些。一见面,她就把目光转向我,发一声叹息,头发都哪儿去了?瘦成这个样子。又指着媳妇说,还是你媳妇比你强,腰圆肚圆的,一看就是身体好。
  那时候,妻子正在减肥,都三年多了,只是不见效果,她最听不得人说她胖。果然,听见母亲的“夸赞”,她白了母亲一眼,鼻孔里还哼了一声。自然,这一切,因了母亲的眼睛,她是没法看见的了。母亲还不识趣地直往媳妇的跟前凑,一边说,身体好了,啥都好了呀!
  说起来,母亲的眼病已有多年的历史。父亲早逝,是母亲用她在皮鞋厂的微薄工资将我和哥哥养大成人。母亲不识字,干的全是厂里最脏最低下也最伤眼睛的工种——橡胶车间的剪样工。她日复一日的任务,就是把刚从滚筒里捞出来的热胶皮,按固定的尺寸剪出鞋底的雏形。这个工种,是母亲自己要求来的,因为生胶有毒性,别人不愿干,而做这种工作的人,可以比别人每个月多拿到一百块钱的营养费。生胶一碰就粘色,母亲下班回到家,脖子是黑的,手是黑的,久而久之,连眼圈也变成了黑眼圈。  
  自然,到了城里,母亲的眼睛还是很碍事。她是个节省惯了的人,洗衣时,妻子让她用洗衣机,为了节省,她却用手拧干,晾到卫生间,地上便是一大滩水。妻子说地砖浸水要起泡的,卫生间总晾着衣服,客人来了也不好看,说了好多次,母亲就是不听。后来,她等到我们都上班去了才开始洗衣服,等下午快下班了就赶紧收拾起来。地上的水迹,她自己看不清,也以为别人看不清,妻子的脸色就渐渐难看了起来。
  做饭,母亲还是老家那种做法,姜葱蒜八角大料红绿辣子,旺火猛炒,一屋的油烟弥漫,惹得火警器呜呜地叫。做一顿饭,气味一个晚上也消散不了。家具墙壁上,很快就有了一层黏手的油。妻子说,妈您把火关小些吧。母亲回嘴说,你们那个法子做出来的还叫菜吗?勉强抑制了几天,就又回到了老路子。后来,妻子干脆在外面叫了外卖一家人吃,才算勉强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是母亲无饭可做了,就闲得慌。她看电视都费劲,又不爱出门,每天只在家里巴巴地坐着。好几次,我下班回来,看见母亲一动不动地坐在黑洞洞的客厅里发呆。
  一个月后,母亲说,我还是回乡下老家吧。那时候,妻子正隔三岔五地跟我闹矛盾。我知道她的心思,她是嫌弃母亲了。
  母亲走的时候,已是开春了。大清早的,天还是冷,妻子和女儿都还在熟睡,我一个人送母亲去车站。一路上,我只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硬硬地堵着,气喘得不顺,每一次呼吸,听起来都像是叹气。
  买了车票,时间还早,我领着母亲去餐馆吃饭。我一样一样地点了一桌子。母亲吃不惯,挑了几挑就吩咐说打了包。母亲连茶也舍不得留,一口不剩地喝光了。母亲的手颤颤地伸过饭桌,抓住了我的手。母亲的手很是干瘪,青筋如蚯蚓爬满了手背,指甲缝里带着没有洗净的泥土——那是母亲昨天在后院收拾隔年落叶留下的痕迹。
  “娃呀,你听她的,都听。妈年轻的时候,你爸也是顺着我的。”母亲说。
  将近四十,母亲才怀上我,小时候她从不叫我的名字,只叫娃。这个娃字,如今又从母亲的口中迸出,立即,眼泪无声地从我的眼中涌了出来。我跑去了厕所,坐在马桶上,扯了一把纸巾堵在嘴里,哑哑地哭了一场。
  走出来,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塞在母亲兜里。那是我从烟钱中节省下的2000块钱。
  送走母亲,走出停车场,外边是个春寒料峭的天。早晨的太阳毫无生气,冰冷如水,风刮得满树的新枝乱颤。我想找一张手纸擤鼻涕,却摸着了口袋里那个原封不动的信封——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又把钱还给了我。
  出租车向我招手,我却很久没有动静。似乎,背后有一双眼睛,牵扯着我的魂灵。谁说母亲看不见,她的眼睛长在她的心里。在每一个儿女的背后,总有一双母亲默默的眼睛。
1.作品以“长在心里的眼睛”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倒数第二节的写景语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文本出发,探究现代家庭婆媳矛盾的产生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题目象征母亲蕴藏的那分伟大无私的母爱;
  ②题目与结尾相呼应,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③题目看起来形象新颖,有些诗意,引人注目(或引发读者好奇)。(意对即可)
2.真切地再现了春寒料峭的开春天气,交代了特定的送别情景;有力地烘托了作者送走母亲后的冰凉心境。(意对即可)
3.①母亲吃苦耐劳,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干最脏最有害的活;
  ②母亲勤劳节俭,为了省电省水,用手拧干衣服;
  ③母亲淳朴敦厚,到城里依然习惯用农村的一套做菜方法;
  ④母亲慈祥细心,临别叮嘱儿子完全听从妻子,偷偷把钱还给了儿子。(意对即可)
4.探究角度:
  ①婆媳两代人生长的不同时代;
  ②城乡差别的环境因素;
  ③生活观念差别;
  ④血缘感情亲疏;
  ⑤现代女性家庭地位变化。其它言之成理的角度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