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2017-11-10 23:04:5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⑦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⑧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 ⑨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1.在第①段中,作者说“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作为现代人的作者是如何看待哀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在第⑤段中列举了飘入自己心灵的种种哀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何反复强调“怎不叫人哀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题目是“是谁扼杀了哀愁”,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一说哀愁被扼杀的原因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人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分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加以解决。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的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特大洪水。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②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的问题,人与水土资源应和谐共处。 ③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④土地资源也有合理配置和利用的问题。人类占有、改造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土地资源,但是,这种占有和改造必须适度;否则,将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威胁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⑤防沙治沙的对象应当是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而不是改造现有的沙漠。沙漠和土地沙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不能也不应消除的;沙化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是人类应当也可以防治的。这些荒漠化土地是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造成的。 ⑥在地球表层,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是地球水循环的陆面主要通道,它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形象地说,它是地球表层的脉络。在过去的水利工作中,没有重视和研究河流的生态功能,没有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河流变化的规律及其作用,这是我们应吸取的教训。 (节选自《文汇报》) 小题1:关于“洪水”和“洪灾”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最终战胜、消除洪水。 B.洪灾是人类过分开发利用土地引发的自然现象。 C.特大洪水就是洪灾,是人类不可控制的灾害。 D.治理洪灾,可以保留一部分土地用于泄洪。
|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最好不要开发利用冲积平原。 B.水利工作的目标是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C.借助现代科技和集约型经济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的矛盾。 D.沙漠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是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灾害。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
B.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
C.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没有权利改造自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通过努力,终究可以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状态。
D.水利工作的目标应该是:人类科学利用自然界所赋予的水资源,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状态。
3、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①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②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感二鸟赋》,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韩愈之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之心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③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注】①疏:注释。②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神尧,指唐高祖李渊,他的谥号为“神尧皇帝”。③贱远:指职位低贱、被朝廷贬斥在远方的人。这里暗指范仲淹等。
1.第①段作者“始读翱《复性书》”后不以为然;“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后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读《幽怀赋》”后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阅读第②段,比较韩愈写《感二鸟赋》和李翱写《幽怀赋》“之心”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韩愈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翱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写作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借题发挥
B.以小见大
C.抑扬结合
D.对比映衬
4.宋代李涂说,欧阳修许多论及时政的文章“有‘呜呼’二字,固是世变可叹”。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有“呜呼”二字,请概述其所感叹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广大居民个人依法纳税的意识还很欠缺,因此,加强个人所得税方面的法制宣传工作非常必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个人所得税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广大居民自觉依法纳税的意识,在全社会树立一个依法纳税光荣,偷税、逃税可耻的社会风气。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加强个人所得税方面的宣传工作,培养广大居民自觉依法纳税的意识。
B.依法纳税光荣,偷税、逃税可耻。
C.我国广大居民个人依法纳税的意识还很欠缺。
D.加强个人所得税方面的法制宣传工作非常必要。
5、阅读题
与书为友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
|
?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依。
?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 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力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惟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明言(明智睿哲的话)方能经久传世。书籍将我们引入到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 如当年,活力永存。
1. 为什么说好书可引为诤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从同好一书之人身上发现了什么?推论出一个怎样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谈谈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所说的“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什么说“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