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A.则又更号六一居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心未老而先衰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累于彼者已劳矣月出于东山之上 D.此吾之所以志也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吴山图》记?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日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第:等第,等次? B.令诚贤也?诚:的确,实在
C.亦被其泽而有荣也?被:蒙受? D.展玩太息?太息:长叹
2.下列各句均能表现魏用晦和吴县百姓情谊的一组是
①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②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③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④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⑤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
⑥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概述吴县名山胜迹,洋溢着自豪之情,也在概述中交待《吴山图》所绘内容,为后文集中笔墨叙事发议作了准备。
B.绘《吴山图》相赠,以山水长伴君身表达了吴县百姓对魏用晦的难舍之情;也以心中常记吴中山水,表达了希望魏用晦莫忘吴地人民的期盼。但由“好事者”一词,隐现了作者对此不以为然的态度。
C.以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年仍写诗表达思念之情的旧典,突出魏用晦对吴县恋恋难忘的深厚情谊。
D.末段叙议结合,交待作记由来,也交待作记目的,既感念魏用晦的惓惓深情,也以吴县百姓将铭德于心来表达慰勉之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2)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3)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参考答案:
1.B
2.D
3.B
4.
(1)苏子瞻替黄州人把此诗刻在石碑上。
(2)由此人们才明白贤德之士对所到过的地方,不仅使当地人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自己也不能忘记当地的人。
(3)唉,魏君对于我们吴县这么有感情,又怎能让我们吴县的百姓忘记他呢?
本题解析:
1.诚,如果
2.③是设想议论,⑤不是写魏用晦,两句可排除
3.“好事者”在此处不是贬义,而是热心于事的人
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都在苏州府衙管界,两县划界而治。苏州府西面的群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是:穹窿山.阳山.邓尉山.西脊山.铜井山;而灵岩山曾是春秋时吴国的故官所在地,现在那里还保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山.尚方山.支硎山,都是名胜地带。至于太湖汪洋一片面积多达三万六千顷,还有七十二峰沉浸其中,那更是天下的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曾任吴县县令,不到三年,因成绩优异被召入京中任给事中。他在任职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百姓想挽留他但未能如愿,同时他也不忍告别当地百姓,因此有位热心人画了一幅《吴山图》来赠送给他。县令对于百姓来说确实重要。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话,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蒙受他的恩惠而感受到光荣;如果县令确实是个不贤的人,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而引以为耻。魏君对于吴县的山川,可说是增添了荣耀了。今后当地的百姓将会在群山之中选择一处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对他顶礼膜拜,为他祈福,这也是应该的了。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要眷恋这里的名山呢?
从前苏子瞻说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了,还念念不忘黄州这个地方,甚至还写下了黄州的诗篇,苏子瞻替黄州人把此诗刻在石碑上。由此人们才明白贤良人士每到一个地方,不仅使当地的人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自己也不能忘记当地的人。
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朝廷内,拿出这幅图让我看,一边欣赏,一边感叹,委托我记下这件事。唉!魏君对于我们吴县这么有感情,又怎能让我们吴县的百姓忘记他呢?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府职,若拙恳辞。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改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单州。以能政,就改太常丞,迁监察御史。益州系囚甚众,太宗览奏讶之,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迁殿中侍御史、通判益州。淳化三年,就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未几,改正使。部送刍粮至塞外,优诏奖之。
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河决郓州,朝议徙城以避水患,命若拙与阎承翰往规度,寻命权京东转运使,因发卒塞王陵口,又于齐州浚导水势,设巨堤于采金山,奏免六州所科梢木五百万,民甚便之。河平,真授转运使。召还,拜刑部郎中,知潭州。时三司使缺,若拙自谓得之。及是大失望,因请对,言父母年老,不愿远适,求纳制命。上怒,谓宰相曰:“士子操修,必须名实相副,颇闻若拙有能干,特迁秩委以藩任,而贪进择禄如此。往有黄观者,或称其能,选为西川转运使,辄诉免,当时黜守远郡。今若拙复尔,亦须遣降。凡用人,岂以亲疏为间?苟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乃追若拙所受告敕,黜知处州,徙温州。代还,复授刑部郎中,再为河东转运使,赐金紫。
会亲祀汾阴,若拙以所部缗帛、刍粟十万,输河中以助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言其干职,擢拜右谏议大夫,徙知永兴军府。时邻郡岁饥,前政拒其市籴,若拙至,则许贸易,民赖以济。又移知凤翔府,入拜给事中、知澶州。蝗旱之余,勤于政治,郡民列状乞留。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录其子映为奉礼郎。(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有删改)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若拙“为官善于治事”的一组是(? )
①解褐将作监丞
②部送刍粮至塞外
③若拙自谓得之
④或称其能
⑤输河中以助费
⑥若拙至,则许贸易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拙曾持书信到太宗府见太宗。得到太宗赏识,但他谢绝了太宗的提拔,后来凭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获得官职。
B.郓州黄河决口,若拙派士兵堵塞王陵口,又于齐州疏导河流,修建堤坝,并上奏免除六州百姓按规定应缴纳的梢木。
C.若拙自认为才干超过三司使,应该补三司使的空缺,却没有如愿。他在失望之余找借口不去,惹怒太宗而被贬黜。
D.若拙任地方官,准许贸易,帮助邻郡百姓度过饥荒时期;在蝗灾、旱灾之后,尽心处理政事,受到百姓爱戴。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子寿。寿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类不检节,寿案察之,无所容贷。乃使部从事专住王国,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动静失得,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国畏惧,并为遵节。.视事三年,冀土肃清。三迁尚书令。朝廷每有疑议,常独进见。肃宗奇其智策,擢为京兆尹。郡多强豪,奸暴不禁。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敕,莫敢干犯。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史,皆愿效死,莫有欺者。以公事免。
复征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是时宪征匈奴,海内供其役费,而宪及其弟笃、景并起第宅,骄奢非法,百姓苦之。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宪怒,陷寿以买公田诽谤,下吏当诛。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曰:"臣伏见尚书仆射郅寿坐于台上,与诸尚书论击匈奴,言议过差,及上书请买公田,遂系狱考劾大不敬。臣愚以为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又台阁平事,分争可否,虽唐虞之隆,三代之盛,犹谓谔谔以昌,不以诽谤为罪。请买公田,人情细过,可裁隐忍。"书奏,寿得减死,论徙合浦。节选自《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放纵,类不检节?类:皆
B.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迁:升官
C.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徙:迁移
D.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赍:把……作为见面的礼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以安宗庙,岂其私邪?
A?B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虽唐虞之隆……不以诽谤为罪?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吏
C.? 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郅寿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寿案察之,无所容贷。②视事三年,冀土肃清。③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
④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
⑤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
⑥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郅寿孝廉出身,以廉能见称,执法严明,其智策颇为皇帝赞赏。从冀州刺史断续作官到尚书仆射,名望较高。
B.郅寿多次向皇上报告窦宪的骄恣行为,并把他同王莽相比较,可惜最终没能惩治窦宪,反被判当诛,在何敞的帮助下,才得以流放合浦。
C.侍御史何敞认为,郅寿找机会讽刺窦宪的不法行为,也可算是份内的事。如果他不说,才不对呢o
D.郅寿在冀州管束诸王时,严于执法,不仅令藩国害怕,就是三辅高宫,也心怀震竦,各自收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1)及时派骑驿驰报皇上,举报诸王的罪行并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
(2)郅寿借国库资财空虚,战争不断的话题,趁朝会时讽刺窦宪一帮人。
本题解析:
1.D (赍:以物送人)
2.C (C虽:即使;A分别为"凭借""因为"之意;B分别为"他的""大概"之意;D分别为"却""接着"之意)
3.B (第②句是治理的效果,第③句是以前执法严明的影响,第⑤句与执法无关。这三句不能"直接"说明"执法严厉",故有②③⑤项的皆不选)
4.D ("三辅高宫,也心怀震竦"是在郅寿任京兆尹时)
5.(1)及时派骑驿驰报皇上,举报诸王的罪行并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
(2)郅寿借国库资财空虚,战争不断的话题,趁朝会时讽刺窦宪一帮人。
参考译文:郅郓字君章,是汝南西平人。 儿子郅寿。郅寿字伯考,擅长著述文章,以廉洁、有才干著称。被椎举为孝廉,不久升任冀州刺史。当时,冀州境内有很多的封国和亲王,他们的门客目无法纪,行为不检点,屡犯国法。郅寿按章处置,从不宽恕。他又委派官吏住在各封国内,同时把督邮馆舍迁移设置在封国的王宫外,以察看亲王们的得失,并及时驰报皇上,举报亲王的过失并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这样,各封国亲王都十分畏惧,只得遵纪守法。 郅寿任职三年,冀州上下太平。后升调尚书令。每当朝廷对国家大事发生争论,郅寿总是独自晋见皇上,陈述己见。章帝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提升他为京兆尹。当时,京城地区有很多豪门大姓,他们仗势欺人,屡犯官禁。(郅寿上任后),豪门大姓听说郅寿在冀州的事迹,都心怀畏惧,互相告诫,不再肆意妄为。郅寿尽管威严,却能礼贤下士,因而他的部下都愿意为他效死力,从不欺骗他。后来郅寿因为公事被免职。
后来又被征召为尚书仆射。这时,大将军窦宪依仗皇后的影响和势力,独揽大权。窦宪曾经派人给郅寿送去礼物和书信,请他帮助办一些私事。郅寿把这些礼物和书信一并送到官府(予以追究)。他多次上书揭露窦宪仗势骄横的事实,并引用王莽从专权到篡位最后灭亡的事实,希望国家引以为戒。这时,窦宪正率兵征讨匈奴,举国上下为他筹措军费,但窦宪和他的两个弟弟窦笃、窦景一同(用这笔钱)修建住宅,骄奢淫逸,老百姓都十分痛恨。郅寿在百官朝见皇帝的朝会上,大谈国库空虚,连年征战的话题,借以讽刺窦家兄弟。他的脸色严肃,言辞激烈。窦宪大怒,于是诬告郅寿私买公田、诽谤朝政,应当下狱,处以死罪。侍御史何敞于是上书章帝,为郅寿辩护说:"我看见尚书仆射郅寿坐在尚书府中,与各位尚书讨论征讨匈奴的事情,他们各持己见,因而发生争论。窦宪上书说郅寿私买公田,于是将他抓入牢房,已大不敬的罪名治罪。我认为郅寿是朝廷重臣,忠言直谏是他最基本的职责。如果他对什么都随声附和,默默不敢说实话,那倒是罪该处死。现在他却能力排众议,把安定国家和宗庙作为他的天职,这难道说他有什么私心吗?况且尚书府本是议论政策、权衡得失、献替可否的地方,即使在舜帝以及迭代繁荣那样的盛世,也提倡忠言直谏,并不曾以诽谤治罪。至于他私买公田,这是他在人情方面的一点小小的过失,可以告诫他要隐忍自律。"上书呈给皇上后,郅寿才得免死罪,判决流放到合浦县。
本题难度:简单
5、填空题 写出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三秋”,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谁悲失路之人(“悲,”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⑤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⑥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是”,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⑦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再”,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古义:县令;今义:动词,宰杀。
②古义:九月,秋季的第三个月;今义:秋收、秋耕、秋种。
③古义:同情;今义:悲伤。
④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贫穷,少钱。
⑤古义:远;今义:赊欠等。
⑥占义:这;今义:常作判断词。
⑦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