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0 23:08:5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①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②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更改
B.庶几偿其夙愿焉庶几:差不多
C.聊以志吾之乐尔志:记述
D.累于此者既佚矣通“逸”安逸、安闲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又更号六一居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心未老而先衰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累于彼者已劳矣月出于东山之上
D.此吾之所以志也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吾其何择哉”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王问:“何以知之”
C.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D.余是以记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
B.本文题目虽然是“传”,其实不是一篇记叙性的传文,而是一篇借议论以抒情的散文,作者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逐层推进作者思想感情。
C.文中之“客”指出作者企图“逃名”,并引《庄子?渔父篇》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终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这实际上是从侧面反映了欧阳修辞官归田的愿望。
D.欧阳修与陶渊明有着共同之处:不管是爱好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好柳树,都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一种高雅的艺术情趣,也表现了他们对于功名利禄的淡薄。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吴山图》记?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日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第:等第,等次? B.令诚贤也?诚:的确,实在
C.亦被其泽而有荣也?被:蒙受? D.展玩太息?太息:长叹
2.下列各句均能表现魏用晦和吴县百姓情谊的一组是
①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②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③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④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⑤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
⑥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概述吴县名山胜迹,洋溢着自豪之情,也在概述中交待《吴山图》所绘内容,为后文集中笔墨叙事发议作了准备。
B.绘《吴山图》相赠,以山水长伴君身表达了吴县百姓对魏用晦的难舍之情;也以心中常记吴中山水,表达了希望魏用晦莫忘吴地人民的期盼。但由“好事者”一词,隐现了作者对此不以为然的态度。
C.以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年仍写诗表达思念之情的旧典,突出魏用晦对吴县恋恋难忘的深厚情谊。
D.末段叙议结合,交待作记由来,也交待作记目的,既感念魏用晦的惓惓深情,也以吴县百姓将铭德于心来表达慰勉之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2)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3)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参考答案:
1.B
2.D
3.B
4.
(1)苏子瞻替黄州人把此诗刻在石碑上。
(2)由此人们才明白贤德之士对所到过的地方,不仅使当地人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自己也不能忘记当地的人。
(3)唉,魏君对于我们吴县这么有感情,又怎能让我们吴县的百姓忘记他呢?


本题解析:
1.诚,如果
2.③是设想议论,⑤不是写魏用晦,两句可排除
3.“好事者”在此处不是贬义,而是热心于事的人
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都在苏州府衙管界,两县划界而治。苏州府西面的群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是:穹窿山.阳山.邓尉山.西脊山.铜井山;而灵岩山曾是春秋时吴国的故官所在地,现在那里还保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山.尚方山.支硎山,都是名胜地带。至于太湖汪洋一片面积多达三万六千顷,还有七十二峰沉浸其中,那更是天下的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曾任吴县县令,不到三年,因成绩优异被召入京中任给事中。他在任职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百姓想挽留他但未能如愿,同时他也不忍告别当地百姓,因此有位热心人画了一幅《吴山图》来赠送给他。县令对于百姓来说确实重要。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话,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蒙受他的恩惠而感受到光荣;如果县令确实是个不贤的人,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而引以为耻。魏君对于吴县的山川,可说是增添了荣耀了。今后当地的百姓将会在群山之中选择一处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对他顶礼膜拜,为他祈福,这也是应该的了。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要眷恋这里的名山呢?
从前苏子瞻说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了,还念念不忘黄州这个地方,甚至还写下了黄州的诗篇,苏子瞻替黄州人把此诗刻在石碑上。由此人们才明白贤良人士每到一个地方,不仅使当地的人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自己也不能忘记当地的人。
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朝廷内,拿出这幅图让我看,一边欣赏,一边感叹,委托我记下这件事。唉!魏君对于我们吴县这么有感情,又怎能让我们吴县的百姓忘记他呢?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府职,若拙恳辞。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改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单州。以能政,就改太常丞,迁监察御史。益州系囚甚众,太宗览奏讶之,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迁殿中侍御史、通判益州。淳化三年,就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未几,改正使。部送刍粮至塞外,优诏奖之。
  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车驾北巡,命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河决郓州,朝议徙城以避水患,命若拙与阎承翰往规度,寻命权京东转运使,因发卒塞王陵口,又于齐州浚导水势,设巨堤于采金山,奏免六州所科梢木五百万,民甚便之。河平,真授转运使。召还,拜刑部郎中,知潭州。时三司使缺,若拙自谓得之。及是大失望,因请对,言父母年老,不愿远适,求纳制命。上怒,谓宰相曰:“士子操修,必须名实相副,颇闻若拙有能干,特迁秩委以藩任,而贪进择禄如此。往有黄观者,或称其能,选为西川转运使,辄诉免,当时黜守远郡。今若拙复尔,亦须遣降。凡用人,岂以亲疏为间?苟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乃追若拙所受告敕,黜知处州,徙温州。代还,复授刑部郎中,再为河东转运使,赐金紫。
  会亲祀汾阴,若拙以所部缗帛、刍粟十万,输河中以助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言其干职,擢拜右谏议大夫,徙知永兴军府。时邻郡岁饥,前政拒其市籴,若拙至,则许贸易,民赖以济。又移知凤翔府,入拜给事中、知澶州。蝗旱之余,勤于政治,郡民列状乞留。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录其子映为奉礼郎。(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有删改)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若拙“为官善于治事”的一组是(? )
①解褐将作监丞 
②部送刍粮至塞外 
③若拙自谓得之 
④或称其能 
⑤输河中以助费 
⑥若拙至,则许贸易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拙曾持书信到太宗府见太宗。得到太宗赏识,但他谢绝了太宗的提拔,后来凭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获得官职。
B.郓州黄河决口,若拙派士兵堵塞王陵口,又于齐州疏导河流,修建堤坝,并上奏免除六州百姓按规定应缴纳的梢木。
C.若拙自认为才干超过三司使,应该补三司使的空缺,却没有如愿。他在失望之余找借口不去,惹怒太宗而被贬黜。
D.若拙任地方官,准许贸易,帮助邻郡百姓度过饥荒时期;在蝗灾、旱灾之后,尽心处理政事,受到百姓爱戴。


参考答案:1.B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子寿。寿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类不检节,寿案察之,无所容贷。乃使部从事专住王国,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动静失得,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国畏惧,并为遵节。.视事三年,冀土肃清。三迁尚书令。朝廷每有疑议,常独进见。肃宗奇其智策,擢为京兆尹。郡多强豪,奸暴不禁。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敕,莫敢干犯。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史,皆愿效死,莫有欺者。以公事免。
复征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是时宪征匈奴,海内供其役费,而宪及其弟笃、景并起第宅,骄奢非法,百姓苦之。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宪怒,陷寿以买公田诽谤,下吏当诛。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曰:"臣伏见尚书仆射郅寿坐于台上,与诸尚书论击匈奴,言议过差,及上书请买公田,遂系狱考劾大不敬。臣愚以为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又台阁平事,分争可否,虽唐虞之隆,三代之盛,犹谓谔谔以昌,不以诽谤为罪。请买公田,人情细过,可裁隐忍。"书奏,寿得减死,论徙合浦。节选自《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放纵,类不检节?类:皆
B.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迁:升官
C.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徙:迁移
D.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赍:把……作为见面的礼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以安宗庙,岂其私邪?
A?B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虽唐虞之隆……不以诽谤为罪?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吏
C.? 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郅寿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寿案察之,无所容贷。②视事三年,冀土肃清。③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
④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
⑤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
⑥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郅寿孝廉出身,以廉能见称,执法严明,其智策颇为皇帝赞赏。从冀州刺史断续作官到尚书仆射,名望较高。
B.郅寿多次向皇上报告窦宪的骄恣行为,并把他同王莽相比较,可惜最终没能惩治窦宪,反被判当诛,在何敞的帮助下,才得以流放合浦。
C.侍御史何敞认为,郅寿找机会讽刺窦宪的不法行为,也可算是份内的事。如果他不说,才不对呢o
D.郅寿在冀州管束诸王时,严于执法,不仅令藩国害怕,就是三辅高宫,也心怀震竦,各自收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1)及时派骑驿驰报皇上,举报诸王的罪行并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
(2)郅寿借国库资财空虚,战争不断的话题,趁朝会时讽刺窦宪一帮人。


本题解析:
1.D (赍:以物送人)
2.C (C虽:即使;A分别为"凭借""因为"之意;B分别为"他的""大概"之意;D分别为"却""接着"之意)
3.B (第②句是治理的效果,第③句是以前执法严明的影响,第⑤句与执法无关。这三句不能"直接"说明"执法严厉",故有②③⑤项的皆不选)
4.D ("三辅高宫,也心怀震竦"是在郅寿任京兆尹时)
5.(1)及时派骑驿驰报皇上,举报诸王的罪行并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
(2)郅寿借国库资财空虚,战争不断的话题,趁朝会时讽刺窦宪一帮人。
参考译文:郅郓字君章,是汝南西平人。 儿子郅寿。郅寿字伯考,擅长著述文章,以廉洁、有才干著称。被椎举为孝廉,不久升任冀州刺史。当时,冀州境内有很多的封国和亲王,他们的门客目无法纪,行为不检点,屡犯国法。郅寿按章处置,从不宽恕。他又委派官吏住在各封国内,同时把督邮馆舍迁移设置在封国的王宫外,以察看亲王们的得失,并及时驰报皇上,举报亲王的过失并弹劾他们的属官丞相。这样,各封国亲王都十分畏惧,只得遵纪守法。 郅寿任职三年,冀州上下太平。后升调尚书令。每当朝廷对国家大事发生争论,郅寿总是独自晋见皇上,陈述己见。章帝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提升他为京兆尹。当时,京城地区有很多豪门大姓,他们仗势欺人,屡犯官禁。(郅寿上任后),豪门大姓听说郅寿在冀州的事迹,都心怀畏惧,互相告诫,不再肆意妄为。郅寿尽管威严,却能礼贤下士,因而他的部下都愿意为他效死力,从不欺骗他。后来郅寿因为公事被免职。
后来又被征召为尚书仆射。这时,大将军窦宪依仗皇后的影响和势力,独揽大权。窦宪曾经派人给郅寿送去礼物和书信,请他帮助办一些私事。郅寿把这些礼物和书信一并送到官府(予以追究)。他多次上书揭露窦宪仗势骄横的事实,并引用王莽从专权到篡位最后灭亡的事实,希望国家引以为戒。这时,窦宪正率兵征讨匈奴,举国上下为他筹措军费,但窦宪和他的两个弟弟窦笃、窦景一同(用这笔钱)修建住宅,骄奢淫逸,老百姓都十分痛恨。郅寿在百官朝见皇帝的朝会上,大谈国库空虚,连年征战的话题,借以讽刺窦家兄弟。他的脸色严肃,言辞激烈。窦宪大怒,于是诬告郅寿私买公田、诽谤朝政,应当下狱,处以死罪。侍御史何敞于是上书章帝,为郅寿辩护说:"我看见尚书仆射郅寿坐在尚书府中,与各位尚书讨论征讨匈奴的事情,他们各持己见,因而发生争论。窦宪上书说郅寿私买公田,于是将他抓入牢房,已大不敬的罪名治罪。我认为郅寿是朝廷重臣,忠言直谏是他最基本的职责。如果他对什么都随声附和,默默不敢说实话,那倒是罪该处死。现在他却能力排众议,把安定国家和宗庙作为他的天职,这难道说他有什么私心吗?况且尚书府本是议论政策、权衡得失、献替可否的地方,即使在舜帝以及迭代繁荣那样的盛世,也提倡忠言直谏,并不曾以诽谤治罪。至于他私买公田,这是他在人情方面的一点小小的过失,可以告诫他要隐忍自律。"上书呈给皇上后,郅寿才得免死罪,判决流放到合浦县。


本题难度:简单



5、填空题  写出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家君作,路出名区(“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三秋”,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③谁失路之人(“悲,”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⑤北海虽,扶摇可接(“赊”,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⑥登高作赋,所望于群公(“是”,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⑦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古义:县令;今义:动词,宰杀。
②古义:九月,秋季的第三个月;今义:秋收、秋耕、秋种。
③古义:同情;今义:悲伤。
④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贫穷,少钱。
⑤古义:远;今义:赊欠等。
⑥占义:这;今义:常作判断词。
⑦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