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0 23:14: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参考答案:(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2)以动写静,反衬?(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本题解析:
(1)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环境非常寂静;“石泉远逾响”,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也反衬出夜的静谧。而环境的静谧正是作者内心深处寂寞的表现。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显然,作者用寒月、重露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所以,整首诗歌就是用凄清冷寂的意境表现作者寂寞、孤独和愁苦的感情。
(2)一般的,在诗歌中,写有声响的物象都是为了衬托环境的寂静,极少的也表现一种自然的活力。
(3)首联写自己夜不能寐,定然是愁绪满怀;从尾联看,他无法诉说自己的寂寞,表现的正是别人不了解,不理解的情怀;从注释看,作者此时被贬蛮荒之地,当然寂寞无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7分)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①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②,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吴地方言②调皮
小题1:“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3分)
小题2:下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技巧?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旁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
小题2:白描,分别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大儿锄豆,二儿编鸡笼,小儿剥莲蓬的劳作画面(2分),表现了农民的生活之安定和美,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卧”字的使用最妙,“卧”即“躺”,非常安然闲适的在溪头躺着剥莲蓬,表现了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特点,知任意地调皮玩耍,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跃然纸上,形象鲜明。更体现了优美、宁静、幸福的意境。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这种题的答题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小题2:下片采用用白描手法,把画面拉开,描绘了农家劳动的情景: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描写了一幅田园生活画,优美、宁静、幸福,让人心弛神往。
点评: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②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②低回:这里指回答母亲问话时委婉曲折。
小题1:三、四两句中的“密”和“新”生动传神,请赏析其妙处。(4分)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密”,细密之意,母亲把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儿子的怜爱。(2分)“新”,崭新之意,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2分)
小题2:表达了诗人没有对母亲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情,(2分)以及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以免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小题2: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根据“低回愧人子”中的“愧”可体会出没有对母亲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情,结合注释②与“不敢叹风尘”可体会出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以免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⑴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②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2.①“数声啼鸟怨年华”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②“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长期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抒发了作者孤身一人,故地重游,再见荷花时即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