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10 23:26: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
访益上人①兰若②
严 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①上人:对和尚的敬称②兰若:指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
小题1:诗的第二联写出了益上人怎样的生活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诗人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诗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使诗的最后一联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益上人生活在数峰之中的寺庙里,这里生长着青松,覆盖着白雪,曲径通幽、静谧深僻,给人一种冷寂清幽之感。诗人用这样的环境渲染了静谧的气氛,烘托了益上人的超凡脱俗(答出环境2分,答出作用2分。)
小题2:诗人与益上人一起吟诗作赋,结束便拂衣而去,告辞归去时,听到的只有飘扬于云天之外的钟声,这是从诗的语言上表达出来的。(2分)?而诗中那种二人唱和、欣然忘情的情意和借钟声表达出来的对僧友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却是无穷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题目指向是生活环境,所以,筛选的信息应该是描写部分的内容:白沙滩,白雪压着轻松,几座山峰,寺院等等,整理一下即可。第二问指向描写的目的,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表现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
点评: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的变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难度不高。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读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义,就是指的诗歌最后一联的表层和内涵的关系。表面上已经结束,可是诗句的内涵却耐人咀嚼。明白这一层,也就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在于考查学生理解描写的形象与内在情感的关系。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诗作内容较为浅显,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小题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表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雨大,及时。(2分)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2分)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2分)
小题2:表达了对及时雨的欢欣(喜悦)(2分)与对农民的关怀。(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的。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小题2:喜雨之情是比较明显的,但诗歌往往卒章显志,而最后两句还有悯农之情,不可遗漏。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
  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管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
小题1:首句“海棠花底东风恶”中的“花底”极有意蕴,请概括回答。(2分)
小题2:本诗使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就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手法作具体分析。(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除外。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方面,强调了花受东风袭击的程度;(1分)另一方面,又寄托了作者的惜花之情。(1分)(大意一致即可给分)
小题2:想象手法(虚写1分)。“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是说 人“不放”花零落。。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1分)“花零落”人们会想到,最终会零落的;作者痴想与东风约定,(1分)用想象手法,表达了惜花之情与深重的苦闷。想象奇特。
拟人手法(1分)。“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是说 人“不放”花零落;与东风约定,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1分)一是把花与“东风”人格化了(1分),表达了惜花之情与深重的苦闷。形象生动。
给分要点:手法、举例、对手法的解说(分析与解说融为一体也可以给分),各1分。
(学生分析其它手法,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漠漠”,是寂静无声之意;“恶”,在这里是“猛烈”之意,是由“狠、厉害”的意思引申而来,此义至今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保留着(如鲁西南和豫东)。首二句说,春天的时光万籁俱寂,但从海棠花穿过的东风却吹得强劲猛烈。标题中说“赏海棠作”,却不写海棠花的艳丽,而突出了“东风恶”。写春风、春光一般是喜悦、温暖、吹拂、和煦,纵使风大天寒,也不过用“料峭”之类的词来形容。词人别出心裁,一方面是“写实”,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写,才与下文协调。
小题2:“人情不似春情薄”一句,紧承“东风恶”,意思是说,人对花是有情的,春天、春风对花是薄情的,因此“东风”对花猛吹乃至摧残。正因为人有情春薄情,所以“人”或者就是作者自己,才“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上片不写海棠花如何美丽娇艳,侧重写人对花的态度,对海棠的爱怜和保护,反衬海棠花的艳丽,是脱俗之笔。
但“殷勤”以下三句,则属作者创新。“殷勤待与东风约”一句,与上片“海棠”句相呼应,他要与那吹得迅猛异常的“东风”“约定”,“规劝”它:“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前句说,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后句说,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这里的写法颇为微妙,一是把“东风”人格化了,一是把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合在客观事物中。把内心活动包含于客观景物之中,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历来有之,所谓“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夕堂永日绪论》),自然和谐而恰到好处,这首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醉落魄》赏析:
管鉴,字明仲,原来是龙泉(今属浙江省)人,靠父亲的功绩被荫授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司干办官,任所在抚州,于是移家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西)。根据这些材料,估计这首词中“酒醒无奈愁如昨”的“愁”,除了因落花而产生的伤春情绪以外,还应当包括离乡“远宦”之愁。
从词篇描写,作者的远宦之愁,是由赏海棠未能尽兴而引起的,究其未能尽兴的原因,则是由于阴雨连绵的天气、狂风怒吼的巨风。海棠花开得早,败得也早。所以刚是“正月二十日”便遭受到零落的厄运。这不能不勾起词人的惜花之情。《古今词论》引张砥中的话说:“凡词前后两结最为紧要。前结如奔马收缰,须勒得住,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如众流归海,要收得尽,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这首词写的是“张园赏海棠”,但开头两句一方面是从大的范围讲“春阴漠漠”,另一方面是从眼前的注意中心讲“海棠花底东风恶”,于是在“人情”(要赏花)与“春情”(催花落)之间自然形成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作者别出心裁地吟出“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两句。这个前结,构思新巧,想象奇特,在炼意铸句上已略胜别人一筹。
并且细细领略词意,则赏海棠的初衷,惜花落的情绪,诅咒“春情”的心境,全都包含在这两句九个字中,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作为“赏海棠作”的一篇小词似乎已全部说尽了,这就是它“勒得住”的地方。可是,“守定花枝”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人“不放”花零落,花就真的不零落吗?在下半片里,作者说他们“绿尊细细供春酌”,乃是死下心来,要“守”到底了。然而,“酒醒无奈愁如昨”!愁也没有减,风也在继续“苦吹花”。由此观之,那么上半片的“勒得住”实在是没有留得住,而是“尚存后面地步”的。
“守定”之法告败,看来一段公案该了结了。谁料“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作者那里另有高招:“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吹愁却。”这简直是在异想天开地希望换个东西给风吹!如果是这样,愁情被吹尽了,艳丽的海棠花依旧常开,人情花意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好的思想境界呢?这个后结,想象之奇,情绪之真,造语之痴,更在前结之上。作为一首小词,作者连生两段痴想,惜花与写愁的目的都已达到。所以这个后结,算得上是“众流归海”,算得上是“收得尽”。只是,谁也看得出来:“与东风约”是办不到的,“莫苦吹花”和“吹愁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当读毕掩卷的时候,人们想到的仍是作者更深重的苦闷,这又是这个后结“有尽而不尽之意”的证明。
最后,这首词在炼字、选词方面,也很有一此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第二句说:“海棠花底东风恶”。论理只要“风恶”,就不仅仅是“恶”在“花底”。一方面作者这么写,由于强调了“花底”,当然也就带过了花上,其结果是加深了花受东风袭击的程度;另一方面,用上“花底”,还可以暗示人在花下,因而又有惜花情绪的寄托。再如,“定”与“往”同为去声,依词律可以互换。可是词中却偏说“守定花枝”,这是要更加突出死守不放的意思。还有,“绿尊细细供春酌”,其中的“细细”二字可当“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的注脚看:因为这里的“细细”不只是一般的品酒,而是要借细勘慢饮,来从容地守定将落的海棠而已。此外,如“莫苦吹花”的“苦”,“何似吹愁却”的“却”都是极其平常的字,但用在作者的笔下,却能表达出十分准确而又十分丰富的内容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②。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②泛觞:是一种游戏。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描写景物有什么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意对即可)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
  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或“故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选出对下边这首唐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内人:封建时代选人宫中的歌舞妓人被称为“内人”。
A.第一句中的“痕”形容月光暗淡朦胧;“过”是移动的意思,它暗示下句写到的月下美人在百无聊赖中伫立凝望为时已久。
B.第二句中着一“惟”字,表明宫禁如牢笼,环境单调,了无生气,所以这位宫女只好把目光投向树梢上白鹭栖息的窠巢。
C.三、四句通过对宫女拔钗剔焰的描写,表现了她由己及蛾,对扑向灯火、即遭不幸的飞蛾产生了怜悯,引起了同情。
D.本诗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宫女的神情和举动,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凄楚内心,写得委婉曲折、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并没有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