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3:26: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小题1】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渡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2分)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2分)
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2分)
(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
【小题2】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
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诗所运用的拟人手法比较明显:“寺忆”“桥怜”“江山待”“花柳无私”都是拟人化的描写。拟人的作用为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象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读下面的甲乙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4分)
甲:?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乙:?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小题1:对甲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小题2: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甲在空间上很阔大,乙在时间上颇久远,各具雄浑之韵。
C.二诗的语言非常精粹传神,动态感十足;还有对举之美。
D.诗人即使在漂泊中仍然心系国事,这在二诗中都能找到注脚。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颈联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怨天尤人”与“孤独”错。
小题2:甲乙在时空上都较雄浑久远。这道题涉及了两首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比较,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每一首诗的写作背景,读懂每一首诗,然后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赏析手法。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
胡铨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注】①这是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胡铨贬居广东新州时写的一首词,秦桧见此词后,又贬胡铨于海南岛。②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
小题1:简析“轻”字所隐含的意思。(4分)
小题2:“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轻”,轻率,鬼使神差似的,这是词人深深的自责,由现在想到当初的轻率尤为懊悔。(2分)词人被贬居广东新州,身处南荒,自然会产生离乡愁绪,怀念悠闲美好的“薜萝秋月”生活,懊悔当初轻易离开故乡出来当官,实际上是对奸臣当道的强烈不满。(2分)
小题1:这句话是说自己想学陶渊明归隐田园,可是,路上有“豺狼”挡道。“豺狼”这里用以指把持朝政的秦桧。“欲驾巾车归去”,表现作者无可奈何,想到了“归隐”;(2分)“有豺狼当辙”,直斥误国的权奸秦桧等人,表现了作者虽然屡受打击和迫害,但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先解释“轻”字含义,再解释“轻”在句中的意思,再答情感。
小题1:结合小注,以及关键词“豺狼”“ 归去”理解作者虽然屡受打击和迫害,但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②高。
画 菊③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②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形似松。③这首《画菊》诗是生活于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诗人在宋亡之后所写。
【小题1】两首咏菊诗分别以菊象征了怎样的品格? (4分)
【小题2】简要说明《画菊》诗中“百花”、“疏篱”、“抱香”、“北风”等词语的寓意。(3分。选择其中三个作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菊》: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洁品格。(2分)《画菊》: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2分)
【小题2】百花: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疏篱:恶劣的政治环境。抱香:坚持民族大义。北风:元朝统治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先感悟诗歌整体意境,然后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来分析,前首诗,“香满池岸”表现出了菊散发香味让人心情愉悦的高洁品格;“不羡瓦松高”表现出了菊花不羡慕高位,象征着不慕名利的品质。后首诗,“不并百花丛”“独立”表现了菊花并与其它花混杂在一起,保持独立的品格,象征着坚守大义;“宁可枝头抱香死”,也不“落北风中”,象征着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来,根据题干词语,展开联想,“百花”,可从百花的依从、趋炎附势的情态,可联想到那些丧失民族气节、依附新朝的人们。“疏篱”,从诗人的“独立”于“疏篱”之外,便可联想到“疏篱” 象征着恶劣的政治环境。“抱香”,为了“抱香”,甘愿死去,可联想到“抱香”象征着坚持民族大义。宁死也不愿落入“北风”中,由此可联想到,“北风”代表着元朝统治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