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0 23:27: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 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 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 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小题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3分) 小题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 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3分) 小题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6分)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小题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 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小题1: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3分) 解析:这里的“文化”是个关键字眼。全文都是在说草堂的文化意义,第3段中已用三个整句概括出来。“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是说杜甫在这里曾写下很多辉煌诗篇;“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是高度评价这些诗的意义;“历史的观象台”是要表达作者通过杜甫来探索“文章”和“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赞美杜甫创作的“诗史”价值。这些都是文化层面上的内容。 小题1:(1)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2)杜甫的苦寒人生(3)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或矛盾冲突)(3分) 解析:答案范围在第4段。“从开元到天宝,……这些是不必说的”为一个方面,讲杜诗的价值。“但仅仅如此……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是第二方面,暗示杜甫的悲剧人生。“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是第三方面,讲透过杜甫的人生所揭示的深层意蕴。在概括每一点时要注意抓准要点,找出能鲜明、具体而有确切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词语。避免用过于抽象笼统的词语,譬如第一点,用“杜甫的不朽、辉煌和价值”就没有用“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具体而确切。 小题1: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杜甫个人不幸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6分) 小题1: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分) 解析:第一问4分,只要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第二问2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问题干中的“哪些方面”,它告诉我们本文的对比不止一处,要统观全篇,不要只限一点。而对第二问“分析对比手法的好处”的回答,一定要扣住文章中心,从艺术手法为文章中心服务这个角度切入。 小题1:BD(4分) A项的问题在于概括不准。文章的确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朝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但是,这不是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层层对比来 表达的。C项的问题也在于概括有误。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只是为了说明杜甫诗歌写作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对这些诗篇的历史意义展开探讨。E项的前一句分析不准。“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说波澜壮阔尚可,说体现了“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则不准确。恰恰相反,“深潭照物”应该是指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现实主义手法而不是浪漫主义手法。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湖?畔 李萦枝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像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蒙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④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⑥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⑦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嘀嗒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⑧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⑨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⑩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小题1:第⑩段中,“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小题2:请梳理概括文章的思路。(3分) 小题3:从文章的整体看,重点写的对象是“铁椅”,但文章的标题却是“湖畔”,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4:第②段中,“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描写“铁椅”在湖畔的“经历”和“等待”时,主要用了什么写法?(6分) 小题5:请结合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分析“生命的极致”有哪些内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的看法。(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面上,指的是欣赏过程的终了;深层而言,指的是我在通过赏画之后感悟到自己只是永恒时空中一个短暂的存在。(2分) 小题2:①先写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而引起联想和想像;②再设想画面中铁椅前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形;③最后引出对作者生命极致的不懈追求的主旨。(3分) 小题3:①文章以《湖畔》而起,又以《湖畔》作结,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湖畔”和“铁椅”在画面中是背景和主体的关系,“湖畔”为题更加突“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需要“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这一主题;③以“铁椅”为题则主要突出“等待”和“坚守”,也不如以“湖畔”为题更富意境。(第一点2分,答二、三两点之一即可得3分) 小题4:①承上启下。②暗示主题。③虚写(或想象)。(每点2分) 小题5:生命的极致:思想感情的共鸣(或:思想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内心的领悟与解脱;人生的睿智的获得;理想的实现。(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过客”即来去匆匆,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事物。表面是说欣赏过程的终了。前文“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可知深层含义为:“我”在通过赏画之后感悟到自己只是永恒时空中一个短暂的存在。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必须联系句子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小题2:①②写“我” 由一幅摄影作品而引起联想和想像。③-⑨是“我”看到这幅作品之后的种种的联想和想象。⑩卒章显志,点明文章主旨,写出了“我”对生命极致的不懈追求。 点评: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小题3:首先,从线索角度来说,本文的线索是摄影作品《湖畔》,本文以《湖畔》而起,又以《湖畔》作结。其次,从整个画面来说,“湖畔”和“铁椅”在画面中是背景和主体的关系,本文的主题是“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需要“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 “湖畔”为题更加突出了本文的这个主题。再次,以“湖畔”为题更富意境。 点评: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小题4:从结构上来说,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内容上来说,起到了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描写“铁椅”在湖畔的“经历”和“等待”时,是作者的各种各样的想象,因此,从手法上来说,是虚写。 点评:针对某句话或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句子或段落的位置,放入全篇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然后阐述其具体作用。 小题5:原文中有“这样”二字,可见,“生命极致”是前文出现过的内容。“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 即思想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想;“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 即内心的领悟与解脱;“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即人生的睿智的获得;“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即理想的实现。 点评: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人类征服流感之历程 从1918年到1919年,甲1型流感几乎传遍了全球,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到了它的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死在炮火之下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4月扩散到全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1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发病率30%,病死率与1957年相近。2009年全球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多表现为兵营、学校等的“单位内爆发”;丙型多为散发病例,婴幼儿最易感染。目前虽有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流感中度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流感为“小病”,更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 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升温也将给人口稠密但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大气层的漏洞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茂滋生,因为那里的人们经常保持身体的接触,吸入别人的废气。在水中、废物、房屋、家具和食物中滋生的细菌,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古人用芳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熏蒸法,燃点乳香、沈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杀虫灭菌,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有一定的效果。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隔离、洗手、禁止随地吐痰是现代社会防止流感流行的常用方法。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因此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在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对随地吐痰的罚款分别为600港元和500澳元。在人们还习惯于随地吐痰的情况下,不经过一个重罚严打的痛苦过程,就很难达到“不禁而止”的境界。现代人类采用综合防治法,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1849年,英国著名的麻醉专家约翰·斯诺博士发表于关于霍乱传播问题的文章,提出了“粪便传播说”,在当时是破天荒的。1865年,路易·巴斯德提出了“疾病的病原说”。以巴斯德的名字命名的有两个:一是巴斯德氏鼠疫杆菌,二是巴黎的巴斯德大学。罗伯特·柯克他先后发现了霍乱杆菌、炭疽杆菌和结核杆菌,并因为发现炭疽杆菌和结核杆菌,获得19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英国医生伦纳德·罗斯,从1890年起开始解剖蚊子,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发现了疟原虫的传播机制。为此他被授予190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选自叶金编著《人类瘟疫报告》,海峡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1型流感、甲2型流感、甲3型流感都曾经世界性大流行,每次死亡人数都有几十万人,其中甲2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的病死率相近。 B.甲型流感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但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为“小病”,未引起人类的重视。 C.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是因为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只要实施这种重罚最终就可以达到“不禁而止”的境界。 D.在人类与流感对抗的历史上,科学家有的发现的病菌的传播原理,有的发现了新的病菌,他们都获得了特殊的荣誉。
|
16.根据文章内容,分条阐述传染性疾病产生的原因。(6分)
17.概括流感的分类、发病特点和主要的防治方法。(6分)
参考答案:15.A
16.(6分)(1)全球升温导致了热带疾病产生,还会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2)城市膨胀,人口密度增大导致细菌的迅速蔓延。
17.(6分)(1)流感的分类: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1分)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丙型多为散发病例。(2分)
(2)用熏蒸法或消毒水防治。(1分)隔离、洗手、禁止随地吐痰。(1分)综合防治法,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1分)
本题解析:15.B、应是“中度”流行的年度。C、条件不够充分。D、文章并未提到约翰·斯诺获得何种特殊的荣誉。
16.无
17.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剥除伪装像呼吸一样自然
出道十年,名满天下,仍是后生,韩寒被欣赏他的人开玩笑地称呼为“韩少”。这个称呼隐含了戏谑的赞许之意,指他风流而自在,有品质,不是乏味的家伙。韩少是个作家,是中国唯一一位场地和拉力赛车的双料年度总冠军,是偶像,还是全球点击量最高的博客的主人。他太有名,人们反而忽视了集这么多头衔于一身是何等不寻常。可是韩少真正成为广受尊重的韩寒,还是有一天他开通了博客,开始写作社会评论,与时代共振。他的风格不羁的言论引发争议,又广受欢迎。于是有一天,最古板的人也意识到这不是个胡闹的年轻人,在那将近3亿的点击量背后,是一个形象新颖的人道主义者在发出着自由的波长。
韩寒总是不在规定的框架之内,无论这框架是命令,还是习见。有一次他干脆在博客里用英文说,他要做的就是“干规定”。他认为这么做很自然,因为这些人们习焉不察的框架是荒谬的,不对的。
2006年3月,他在博客上引发“韩白之争”,攻击文坛的门阀之见,理不糙话糙,于是被抨击为“红卫兵”,导演陆川甚至拿他的做法与“红卫兵的铜头皮带,再一次抽到我父亲的脸上”相提并论。韩寒其后的作为证明这只是夸张其辞。他全无红卫兵的无知之态,头脑更决不受他人控制。
就像他在17岁成名时一样,每当他冒犯一个人,就等于冒犯一个有着私人关系和共同利益的群体。这狂妄本该激起更多愤慨,却再没有人接茬儿。安静,困惑。对这个毛头小子的轻视不见了。如果说文坛的正统派仍坚持说韩寒没有在小说中证明自己有多么出色,这可能是对的,也可能只是基于现有的短视,但韩寒已经证明了他的对手是多么虚弱。
这在韩少却是“练手”。这是一个预示,他将用同样的机智去戳破四处弥散而且更沉重的荒诞泡沫。
几年来,他在博客文章中评论社会热点话题,有“周老虎”事件、火炬传递风波、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三聚氰胺事件、杭州飙车案、上海“钓鱼”事件等,也有较少人关注的新闻。选择什么话题,“一般以我看完新闻以后嘴巴微张为原则”。他只是受触动而写作。这些文章卓具影响力,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乃至有人称之为“80后的骄傲”,有人要选韩寒当市长,有人说“这个事情就等着韩寒评论了”。
“世界上逻辑分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这是韩寒的妙语,也可视为他的全部时评文章的主题。他的机智,幽默,用简单的逻辑揭示事实的荒诞的能力,对读者心理的熟稔,都相当耀目,至今仍被知识阶层低估着。这名松江二中7门功课不及格的留级生有一种自由生长、未受束缚的天分。他证明了很多人脑子里以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是无须存在的。
韩寒使用的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浅白汉语,凭借的是显明易懂的常理,他是一个善用“本来”的高手。在论述为什么抵制家乐福并无意义的时候,他并没有引述任何关于民族主义的学理—他对学理全无兴趣,你也可以说他对此甚为无知。他总会把严肃的果核塞进可笑的果肉。他率性,不端着,又不致失态,有着自然的分寸感。如果通读他的博客,苛刻的人也会惊讶于在每个逻辑细节,每个粗俗与有趣的交接点,每个自信到令人喜欢与自信到惹人厌烦的边际,他几乎都做对了。
在文章中剥除一件事情的伪装对韩寒来说就像呼吸一样再自然不过。这些文章日积月累,产生了级数增长的影响力。他年轻,帅,有钱,经历传奇,酷,都为他的观点的传播提供了助燃剂。
“韩寒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什么都不是。他只是我们经过异常泥泞的、曲折的、阴郁和黑暗的跋涉之后所看到的那一片平原。”艺术家艾未未说。(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南方周末》)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文章不用“话糙理不糙”而用“理不糙话糙”,是为了引出下文中当年人们对韩寒的抨击。
B.十年前知识界许多人对韩寒的所作所为是不能接受的,而十年后人们对韩寒的评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对这种变化感到惊讶。
C.韩寒虽然在小说中没有能够证明自己有多么出色,但他的社会评论既引发争议,又广受欢迎。
D.当前的知识界对韩寒文章中所显示的机智、幽默和批判力仍然认识不足。
E.艺术家艾未未的话,一方面指出了韩寒文章的针对性或我们时代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表明韩寒代表一种希望。
2.韩寒作为一个形象新颖的“人道主义者”“在发出着自由的波长”,下列不能够证明此评价的一项是
[? ]
A.韩寒有一次干脆在博客里用英文说,他要做的就是“干规定”。
B.他全无红卫兵的无知之态,头脑更决不受他人控制。
C.他证明了很多人脑子里以为天经地义的东西是无须存在的。
D.他年轻,帅,有钱,经历传奇,酷,有品质,不乏味,是个作家。
3.“世界上逻辑分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请解释韩寒这句妙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寒从一个个性突出的少年偶像作家,迅速成长为公共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性人物。试概括韩寒的成功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D
3.(将“中国逻辑”排列在“逻辑”之外),讽刺中国很多现象不符合逻辑。(意对即可)
4.①追求,率真,有思想,热爱社会,机智,自信等。或自由生长,未受束缚;
②有自己的追求;
③关心并热爱社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④率真,机智,自信。(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SARS与流感病毒
医学研究人员正试图通过研究与SARS病毒类似的变异流感病毒,找出战胜SARS的方法。但每年都会出现新的变异后的流感病毒,它们使正在使用的抗流感疫苗成为废品。这使病毒学家感到焦虑,担心即将出现的流感病毒会导致1918年西班牙全国性流感造成的惨剧,当时,全球至少有2000万人死于这场流感。因此,尼尔·弗格森在英国皇家学院制造了一个生物模型,试图通过开发这个精确的仿真模型解释流感病毒的变异是怎样产生的。他认为这一研究可以找出增强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
流感病毒的迅速变异使科研人员迷惑不解,然而自然界中存在的流感病毒寿命却并不长。弗格森的合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分子进化论学家罗宾·布什说:“大多数新的病毒变种会很快消失。”但是为什么流感病毒总是卷土重来反复感染呢?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布什和弗格森在病毒变种和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中找到了答案。研究人员的研究集中在一组含多糖蛋白质分子的病毒上,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就可以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如何能识别入侵的病毒。这些分子的变化是病毒发生变异的原因,病毒变异使人体内不能迅速形成新的抗体,也致使原有的疫苗失效。
这个模型显示出,短期内,免疫系统对发生巨大变化的流感病毒不会产生明显的反应。布什说:“这证明了,在一般情况下,感染流感病毒两周后,免疫系统才能对病毒产生反应。”大多数病毒的变种都是在旧病毒消亡之初产生的。但是,新病毒在感染宿主后,很难继续存活,病毒变异也会因此终止,然后,这种变异的流感病毒就会取代旧的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发现及时抑制病毒的方法,就可以开发并设计出提供免疫系统长期使用的疫苗。弗格森正配合计算机模型研究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一旦科学家收集到相同菌株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免疫反应,这个模型同时也就揭示出SARS病毒的弱点。
(原载《科学与生活》)
7.阅读文章第一段,对“使病毒学家感到焦虑”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目前尚无法找到适当的与SARS病毒类似的变异流感病毒以供进行研究。
B.与SARS病毒类似的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出现新的变异,使正在使用的所有抗流感疫苗成为废品。
C.由于流感病毒的变异,即将出现的SARS病毒会导致类似1918年西班牙全国性流感造成的惨剧。
D.目前正在使用的抗流感疫苗,会因为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变异产生新的种类,因而成为废品。
8.阅读文章第二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推断,在下面标序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①原有疫苗失效?②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③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④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
B.①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②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③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④原有疫苗失效
C.①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②免疫系统无法识别?③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
④原有疫苗失效
D.①不能迅速形成新抗体?②流感病毒发生变异?③免疫系统无法识别
④原有疫苗失效
9.对于“流感病毒卷土重来”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免疫系统对发生巨大变化的流感病毒不会产生明显的反应。
B.大多数病毒的新的变种,都是在旧病消亡后的最初时期产生的。
C.在感染宿主的体内,新病毒被迫终止变异,转而向广大人群传播。
D.原有的流感病毒被变异了的新的流感病毒所取代,向人群中传播。
10.根据文章,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坚持对与SARS病毒相类似的变异的流感病毒进行研究,医学研究人员才有可能找出战胜SARS的途径和方法。
B.尼尔·弗格森开发的仿真生物模型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与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相类似的变异了的流感病毒。
C.病毒的变种可以突破人体免疫系统,而人体免疫系统一旦产生反应,又可将其置之门外: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D.感染宿主后很难存活,变异随之停止,是SARS病毒的弱点之一,因而宿主体内的提取物是研制疫苗的重要研究对象。
参考答案:DCDA
本题解析:
7.D(A并非“目前尚无法找到适当的与SARS病毒类似的变异流感病毒”:B“正在使用的抗流感疫苗成为废品”,并非只因“与SARS病毒类似的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出现新的变异”)C混淆了“流感病毒”与“SARS病毒”两个概念)8.C
9.D? (A应为“短期内不会产生明显的反应”:B与“原因”无关:C于原文无着)
10.A(“才有可能”,把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