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七)
2017-11-10 23:27: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表明,竞技运动精神价值的加强有赖于人类的文化艺术。多年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而精神文化却相对贫乏,由此使竞技运动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出现了嫉妒、虚荣和不信任的风气,使竞技运动沦为低层次的娱乐消遣。要减少竞技运动中这些不协调的现象,回到促进身心均衡发展的轨道,就必须提高它的文化艺术价值,使之成为高尚的社会文化活动。而这种活动,正是使人们得到美好的艺术熏陶、心灵得到净化、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的重要保证。 下面对本段文意归纳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竞技运动精神价值的加强有赖于人类的文化艺术 B.竞技运动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 C.必须提高竞技运动的文化艺术价值,使之成为高尚的社会文化活动 D.高尚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使人们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的重要保证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谎言 刘汀 睡梦里,孩子觉得身体里有许多水要喷薄而出,就像雨季时村庄南边的河流,每个枕头都能听到洪水飞泻的声音。孩子四处奔跑,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去释放这些洪流,然而全世界似乎都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到处都是人,而且都是一些最最紧要的人;地面是如此的干净,以至于让孩子觉得把尿撒在上面是一种亵渎。可是那涛声已经近的不能再近了,孩子便忽然发现一处绝佳的地方,多数都是一堵坍塌剩余的矮墙。孩子如释重负地发泄身体里的水,溅起许多尘埃来。 第二日,孩子便被母亲揪着耳朵醒来,发现身下是一张似曾相识的图案,母亲会骂孩子几句话,孩子辩解说:那里明明是一堵矮墙!父亲的大掌就会风一样拍在脸上:“小小年纪,怎么就学会了撒谎?明明是自己懒,反要说有一堵墙,该打。” 孩子觉得受了委屈,然而很快便忘却了,其他果然都是洪水,转眼即逝的,只有说谎的责难留在心底难以言说。 孩子和伙伴们游戏时,常常会玩捉迷藏,他躲在大树后、草垛中。有时候,孩子被找到了,寻找的人便问孩子其他人藏身何处。一瞬间孩子觉得自己懂得了畏难,他明明看到那些人藏在了哪里,然而真的要说出来吗?还是用千篇一律的谎言来搪塞?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孩子欢天喜地的跟着大人去森林中,他们在路上和谐无比,但十到了森林的边缘,大人会说,小心啊孩子,森林中有狼。孩子瞪着眼睛问道:果真有狼吗?你见过狼?那大人便回答道,自然有狼,我见过的一个这么高,棕色的毛,牙齿白白。孩子只能蹲在路上看着大人钻近森林,消失在绿色深处。于是,头上很大一个太阳,孩子只能警惕地望着四周,也许有一只狼正盯着他看。 太阳在天上,孩子步行几十里地回到家中,老师说要交一百块钱。孩子没有钱,孩子在几天之前就把自己的最后一角钱买了冰糖,孩子没有一分钱了。他不得不回家向父母要。一路上孩子心情沉重,他害怕面对父亲仓惶的眼神;一路上他又是如此激动,因为一直期望着捡到一百块钱。他已经为把捡到的钱留给自己找到了最好的理由,自然,也是一个谎言:我借来用,等将来我赚了钱,再放十个一百在路上。这个理由是让孩子满意的。 然而孩子只捡到了一枚果子,他咬掉坏了的一半,把剩下的美美的吃了;孩子捡到一支钢笔,他就在手臂上画了一块金子,闪闪发光;孩子还捡到一双破鞋,他试穿了一下又把它丢在水沟里。 到家的时候,孩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口抽旱烟,轻烟笼罩了夕阳,孩子感到一种美,他不得不破坏这种美,告诉父亲说学校要一百块钱。父亲这一次竟然没有仓惶,他镇定地敲掉烟袋中的灰烬,站起来说:孩子,你叔家欠咱一百元呢,我现在就去要回来给你。便走了。那个叔有钱,但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叔。 孩子带着一百元行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前面一个扛着东西的人正是叔,旁边站着他的妻。孩子跑过去要打招呼,听见叔的妻说:你也真是,怎么能把钱就给了呢? 叔回答说,他来借钱,我怎么好说不给?再说了,他说明天帮咱们割麦子,连饭都不用管哩!转眼看见了孩子,叔和他的妻脸色都有些尴尬,诺诺着道:孩子,上学呀,我们在说娘家事哩。 孩子微笑了一下,走过了两个人,这条路真不平坦呀,一脚深一脚浅,孩子始终没回头,眼睛里却有了几颗永远也不会滴落的泪水。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1年第3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梦里尿床,遭到父母的打骂,还背上了“撒谎”的恶名,这是本文展现给读者的第一个波澜。 B.孩子捉迷藏被找到了,当寻找的人问其他人藏身何处时,一瞬间“孩子懂得畏难了”,是因为有一个悖论摆在孩子面前——诚实,还是撒谎? C.孩子跟着大人去森林却被大人以谎言骗了,作者通过“头上很大一个太阳”来说明谎言终究会在阳光下被揭穿的。 D.文章结尾处写到叔和他妻子的一段对话,既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又丰富了“谎言”这一主题的内涵。
| 小题2:本文是一篇颇似小说的叙事散文,作者以“谎言”为题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刻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孩子形象,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孩子只捡到了一枚果子,他咬掉坏了的一半,把剩下的美美的吃了;孩子捡到一支钢笔,他就在手臂上画了一块金子,闪闪发光;孩子还捡到一双破鞋,他试穿了一下又把它丢在水沟里。”勾画出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在文章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3分) (2)你是如何理解“孩子微笑了一下,走过了两个人,这条路真不平坦呀,一脚深一脚浅,孩子始终没回头,眼睛里却有了几颗永远也不会滴落的泪水”这句话的含义的?(3分) 小题4:文章开头,孩子的父亲因为孩子撒谎打了孩子,后来父亲自己却用谎言欺骗了孩子。对父亲用谎言欺骗孩子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和评价的?(5分)
3、单选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女神》中的著名诗篇,表现出“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勇于创造的时代精神。凤凰的自焚象征着旧中国的毁灭,凤凰的再生象征着祖国的新生。 B.悲剧《哈姆莱特》以中世纪英国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丹麦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当时先进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 C.《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卷,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味浓的乡土小说。 D.哈姆莱特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是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莱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但另一方面,哈姆莱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使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
|
E.巴金通过觉新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新对觉慧的“作揖主义”和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般来说,越是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越应该由受益的经济组织提供激励;越是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越应该由政府提供激励。这一原则符合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际情况。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激励应该选择适当的客体
B.激励应该由适当的主体来承担
C.政府应该对科技成果提供更多的激励
D.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很重视对科学研究鼓励和支持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斧头
?李汉荣
?少年时,我曾做过一个游戏,将父亲用了好多年的那柄斧头,偷去埋在挖野菜的山梁上,然后栽了两棵小树作为记号,设想着再过几年挖出来,看斧头会变成什么样子。后来在外地上学、谋生,就忘了这件事,忘记了被我埋掉的那柄斧头。
?年岁一长,便渐渐回忆起往事来来,也就明白了“记忆是一个人的神话,神话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也就记起了在我平淡的少年岁月里,也有着一个斧头的神话。在我记忆中深埋的那个斧头,会是什么样子呢?
?那年回家,我在那个山梁上找到了两棵高大的橡子树,我当时栽的那两株小树正是橡子树。在两棵树之间,埋着我早年的神话。我小心翼翼地挖掘,如同考古学家挖掘远古的墓葬,我小心翼翼地挖掘着我的记忆。刨去表层的腐殖土,刨去岁月的尘埃,我一点点接近时间深处的东西。
?根,根,仍是根。纵横交织的根。老根、新根、粗根、细根。我被密集的根挡住了去路。在根与根之间,我继续挖掘搜寻。
?终于,在根的深处,在根的手互相紧握的地方,我触到了一个硬物,潮湿的泥土芳香笼罩着它,根的手指缠绕着它,我看见它了,它锈在泥土里,安卧在地层深处的温暖里,它已经与泥土打成一片。一个曾经在地面上显得十分锋利和明亮的东西,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地下的幽暗宁静。在根的把握里,在泥土和地气的劝说下,它正在慢慢地变成别的事物。我久久地凝视着它。
?最后,我将刨起的土还回原处。我告别了我早年的记忆。这再一次的掩埋,使我的记忆更深。我用记忆掩埋了过去的记忆。我知道这是永恒的告别。从今,那个烙满父亲手纹也印着我的手纹的斧头,将在寂静的泥土里远行,像一个人走在自己的命运里。起风了,橡子树叶互相拍打着,发出金属的声音,我知道,这些树叶的手掌,正是从泥土里汲取了金属,那也是我记忆中的金属。人总是在他的岁月里埋藏一些什么,比如埋一柄斧头,埋一个永远孵不出天鹅的鹅卵石,或者埋一些泪水,埋一段眷恋…… (选自《散文》2003年第2期)
1.“在两棵树之间,埋着我早年的神话”句中“早年的神话”指什么?
2.概据文意,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记忆是一个人的神话,神话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2)我用记忆掩埋了过去的记忆。
3.仔细阅读挖掘“斧头”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记忆中深埋的斧头,最终变成了什么样子?
(2)我为什么将“刨起的土”又“还回原处”?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埋斧头”本来是小时候的一个游戏,可随着岁月年轮的增加,游戏却使作者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B.文中的“斧头”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们民族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挖掘“斧头”就是警示我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根”。
C.“紧握”“缠绕”“安卧”“劝说”等词语使用了拟人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文章在写挖掘深埋的斧头时突出写“密集的根”,一方面说明斧头埋藏时间长,另一方面说明要想在纷乱复杂的思绪中寻找记忆难度大。E.文章结尾的议论语言简明,含义深刻,既画龙点睛,又升华和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