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小题2:请分析小说第一段在全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小说中的“老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结尾处,老莫流下了眼泪。有人认为老莫是因感动而流泪,也有人认为他是因委屈而流泪,或许还有别的原因。老莫为什么流下眼泪呢?请说明你的观点并作分析。(7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7分)借玫瑰花喻人,(1分)从花写到人,富有象征意蕴。(1分)写玫瑰与人,均由现实(1分)写到回忆,(1分)再回到现实抒发感悟。(1分)虚实相生(1分),层次清晰,过渡自然。(1分)
小题2:表现作者对与女友生死相伴的浪漫生活的憧憬,(1分)体现了“我”对超凡脱俗的爱情的渴盼,(1分)对女友的挚爱和依恋,(1分)反衬了现实中的失落与怅惘。(1分)
小题3:(6分)玫园主人看到的是花谢了还会再开,(1分)印证了“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的哲理(1分);我看到的则是今日之花并非昨日之花,(1分)一切美好的东西消逝了就无法重生,(1分)对话折射出我经历爱情失落后痛苦与忧郁的心情。(2分)
小题4:A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的角度是艺术特色。所以,组织答案时也要围绕这点进行分析。从文中作者对玫瑰花的描写来看,文章第⑦段,“在墙角旁边的那棵玫瑰,如今又结了一朵花——仍是孤零零的一朵,殷红的染色反映出它绚烂的容颜;它没有牡丹那种富贵的俗气,也没有幽兰那种王者的天香,它只是默默地开着,开着,隐逸地显露着它的美丽与孤单。”玫瑰花的绚烂、美丽、孤单正是作者的人生写照,所以,在这里运用了借花喻人的手法,富有象征意义。在写作者与玫瑰花的相遇相知的情感时,先后从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变换中抒发出来。要把这一写法特点:虚实结合,清新自然 在答案中体现出来。
小题2:一般这种思考题的用意都是用来反衬某种现象或者心理情感。所以,在答题时,要结合着这段梦幻,分析作者在梦幻中流露出的爱情观、对浪漫爱情的渴盼与追求,通过这种梦幻与现实的反差来反衬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失落愁绪。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深意的基础上,找到文中与题目相关的语段,对作者和园主人的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分析,作出答案。如文章第16段“主人拍掉手上的泥巴,一边用手擦着汗,一边宣布他的预言:“佛经上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我们或许能在这棵小花身上看到几分哲理。明年,也许明年,它仍旧会开的”。可以概括出玫园主人的态度是花谢了还会再开,也印证了“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的哲理;文章最后一段“它已经不再是去年那一朵,去年那一朵红玫瑰谢得太早了!”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今日之花并非昨日之花,一切美好的东西消逝了就无法重生。在分析回答第二问时,要仔细品读结尾那句“它已经不再是去年那一朵,去年那一朵红玫瑰谢得太早了!”,言为心声,对花开花落的感悟,就是作者对爱情的感悟,所以,在答题时,还要把我经历爱情失落后痛苦与忧郁的心情写出来。
小题4:此题要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把选项放回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判断。 A“犬儒色彩”只是作者的自嘲,原文抒写的是作者情感生活的苦闷,从中不能看出“颓废、畏惧现实的心态”;C对女友形象的分析失之苛严,“我”和女友之间“本来没有什么接近”,一切刚开始就结束了,因此不能说是”“负心人”,“刻意地疏远我”,“ 回报给‘我’的是狡猾与恶意”也与原文不吻合。所以,选择AC。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祭孔大典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 “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出现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祭孔大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
B.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 “大成乐舞”。
C.祭孔大典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D.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紧紧围绕“礼”而进行。
小题2:下列对历代祭孔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汉高祖用“太牢"祭祀孔子,祭孔活动逐步升级。
B.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开始的。
C.清代,祭祀孔子最为隆重盛大,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D.民国政府对祭孔的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明令全国各地都要祭孔。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达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B.中国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
C.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
D.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未间断”不正确,可参考第四段最后一句话
小题1:原文没说“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从唐代
小题1:中国历代帝王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有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老 家
孙犁
(1)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2)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3)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4)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5)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6)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7)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8)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9)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10)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11)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12)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13)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14)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觉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清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
C.文章第⑥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⑩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的担心。
2.文章第①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
2.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已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3.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深沉悲凉) ?
4.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家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人都不认识;是因为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