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3:27: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描写太阳落山情状,烘托老人人生垂暮的苍凉;(2)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3)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老人内心的淡定。(4)描写少女对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惘。(每点2分;前三点任答其二)
2.不多余。具体表现老人落寞悲凉的生活境遇,与下文老人的“活得挺好”的自述形成反差,更有助于深刻地刻画老人形象。
3.这样写符合少女对老人由浅到深、由疏到亲的认识过程,显得自然;结尾交代更能突出老人的淡定坚强的性格特点,对读者的震撼力更强。
4.(1)写一位盲目老人从容安详地看落日,表现平凡人物内心的坚强。(2)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3)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4)写少女与老人的邂逅,表现平凡生活对于人生和艺术的启迪。(答出任3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劳模老莫
叶大春
老莫从当学徒起到临近退休,整整烧了四十年锅炉,他没日没夜地厮守锅炉,老婆跟人跑了,一个女儿不好好念书干脆停学了,一个儿子没人管教误入邪门歪道坐了牢,但老莫因烧锅炉有功当上了省劳模,家里的奖状奖匾满壁都是,奖章奖杯摆了一橱柜。有人统计过,老莫四十年来很少休假,把节假日、加班加点累计起来按八小时工作制计算,他已干到了2020年。
这几日,风传工厂要破产,将被私人老板收购。老莫心烦意乱忧心忡忡,要不是锅炉缠身,他早就扎进工友堆里去问个子丑寅卯。老莫心有主见,头脑冷静,一来锅炉实在离不开他,锅炉一停全厂就要瘫痪,万一锅炉爆炸就会出人命;二来自己是省劳模,不能不顾身份不讲觉悟,把自己等同于一般老百姓。凡事要相信政府依靠组织,只能帮忙不能添乱。
那天,多日不露面的厂长神情憔悴地路过锅炉房,递给老莫一根烟,望着老莫黑汗流水的疲惫样子,一阵酸楚歉疚,沉缓地说:“老莫,从今天起,你把锅炉停烧吧,好好休息一下……”厂长在香烟盒上写了几行字,递给老莫。说:“从明天起,工厂就由公改私了,我这厂长也当到头了;这些年来我对你关心不够,欠你的人情债太多,这是我最后一次行使厂长权力,给你批一笔劳模补助费,你快去领吧!”老莫颤抖地接过那张薄薄的纸片,那上面批的数额不大,却也不小,足够给他刑满释放的儿子当本钱做点小买卖的。但老莫在厂长转身而去时,就毅然将纸条扔进了炉火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厂子都要垮了,哪还有脸去领劳模补助费?
老莫将锅炉熄了火,但日夜厮守着锅炉,怕激怒的工友干糊涂事,将锅炉撬去换钱或砸了卖铁。大难临头人心叵测,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果然,一天深夜,几条黑影窜到锅炉房,惊醒了老莫。老莫声色俱厉:“你们要干什么?”黑影说:“没你的事,放聪明点只管蒙头睡觉!要不把你假装绑上也行!”老莫怒吼:“你们休想打锅炉的鬼主意!我与锅炉厮守这么多年,看得比我的老伴还要亲,你们要砸它,我就砸你们,别怪我不客气!”老莫怒擎一只大锤,硬是吓跑了那几条黑影。
新厂长上任后,不知怎的知道了老莫保护锅炉的事迹,重金奖励了老莫。老莫拿那笔钱,救济了那些被除名或下岗或生病的工友,其中就有要砸锅炉的人。老莫还是像过去那样烧锅炉,还是那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是想到过去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却是在给私人老板卖命,心里酸溜溜的,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尽管工资奖金比过去吃大锅饭时还拿得多,福利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老莫心头上仍笼罩着一层说不清道不白的阴影。老莫心事重重时,就独自嗟叹,对着老伙计锅炉嘀咕,有时还啜泣着,流出老泪。
一天傍晚,新厂长踌躇满志地踱步经过锅炉房时,看到老莫一身煤灰、满头大汗的样子,惊讶地问:“你为什么不穿工装不戴口罩手套?怎么不领台电风扇?”老莫嘿嘿笑了:“大老粗哪那么娇贵?烧锅炉的还穷讲究什么?几十年就这么过来的,习惯了!”新厂长说:“不行!新厂新规矩,劳保得达标,锅炉房不能拖后腿,明天我再看见你赤膊露脸地干活,就停你的工资扣你的奖金!”老莫瞠目结舌。新厂长又问:“几个人烧锅炉?”老莫答:“就我一人。”新厂长一愣:“明天我派两人来。”老莫直晃手:“别派人来,我一人侍候锅炉就行了,这么多年都是我一人烧锅炉……”新厂长愤怒地说:“乱弹琴!长年累月加班加点,没有假日,这是严重违反《劳动法》的,你想让我吃官司栽大跟头呀?”老莫心头一震,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下来……(选自《1999中国年度最佳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老厂长在离职后给老莫批了一笔劳模补助费,老莫却毅然将“纸条”扔进炉火,说明老莫认为工厂垮了他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小说通过劳模老莫的故事,反映了国企职工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像老莫这样的国企老职工对工厂有着深厚的情感,企业转制让他们感到失落。
C.新厂长要求老莫工作时穿工装、领劳保用品,要给锅炉房增加新的员工,与老厂长相比,新厂长是一位以人为本,注重以法治厂的企业管理者形象。
D.老莫老婆跑了,女儿辍学,儿子坐牢,可他却因烧锅炉有功当上省劳模,小说这样安排意在表明老莫只注重自己的名誉而忽视了对家庭的经营。

E.新厂长因老莫保护锅炉而重金奖励老莫,而老莫却拿来救济要砸锅炉的人,这说明老莫原则性不强,是非不分。
小题2:请分析小说第一段在全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小说中的“老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结尾处,老莫流下了眼泪。有人认为老莫是因感动而流泪,也有人认为他是因委屈而流泪,或许还有别的原因。老莫为什么流下眼泪呢?请说明你的观点并作分析。(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选B得2分,选C得2分,选D得1分,选AE不给分。
小题1:①呼应题目,介绍人物身份。老莫因烧锅炉有功当上了劳模。
②为下文做伏笔、铺垫。写老莫的老婆、女儿、儿子,说明老莫家境不佳,可他却拒绝了劳模补助费,表现老莫重义轻利。写老莫加班、不休假为后文写老厂长的奖励和新厂长以人为本、以法治厂的管理理念做铺垫。
小题1:①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爱岗敬业,不计报酬。十年来很少休假.工作干到了2020年;
②爱厂如家,有强烈的责任心,誉感,无私无畏。保护锅炉,工厂公改心里很难过;?
③正直善良,重义轻利。虽然家境不佳,却用奖金救济工友甚至砸锅炉的人。
④观念传统、守旧。对于公转私的改革还不能完全理解。
小题1:因感动而流泪。新厂长虽然表情严厉甚至愤怒,但是他对老莫的以人为本的关心,以法治厂的理念还是让老莫受到很大震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的概括有一定道理,但有失偏颇,不能完全正确的评价人物;
A错在“离职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合文意;
E“原则性不强,是非不分”属于错解文意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开头的作用。开头交代了人物,工作,背景等信息,为后文做了铺垫,回答时要分条结合原文
小题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筛选答案时要分区进行,如介绍工作的部分,如介绍家庭的部分,再者他的语言动作都可以看出其人物性格。
小题1: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作品前面一直在铺垫老莫的工作环境,他的性格,最后水到渠成的引出主旨,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后面题。
红玫瑰
李敖
①那一年夏天到来的时候,玫园的花全开放了。
②玫园的主人知道我对玫瑰有一种微妙的敏感,特地写信来,请我到他家里去看花。
③三天以后的一个黄昏,我坐在玫园主人的客厅里,从窗口向外望着,望着那一棵棵盛开的蔷薇,默然不语。直到主人提醒我手中的清茶快要冷了的时候,我才转过头来,向主人做了一个很苦涩的笑容。
④主人站起身采,拍掉衣上的烟灰,走到窗前,一面得意地点着头,一面自言自语:“三十七朵,十六棵。”
⑤然后转向我,用一种调侃的声调说:“其中有一棵仍是你的,还能把它认出来么?”
⑥躺在沙发里,我迟缓地点点头,深吸了一口烟,又把它慢慢吐出来,迷茫的烟雾牵我走进迷茫的领域,那领域不是旧梦,而是旧梦笼罩起来的愁城。
⑦就是长在墙角旁边的那棵玫瑰,如今又结了一朵花——仍是孤零零的一朵,殷红的染色反映出它绚烂的容颜;它没有牡丹那种富贵的俗气,也没有幽兰那种王者的天香,它只是默默地开着,开着,隐逸地显露着它的美丽与孤单。
⑧我还记得初次在花圃里看到它的情景。那是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子夜的寒露刚为它洗过柔细的枝条,嫩叶上的水珠对它似乎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娇小的蓓蕾紧紧蜷缩在一起。像是怯于开放,也怯于走向窈窕和成熟。
⑨在奇卉争艳的花丛中,我选择了这棵还未长成的小生物,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回来,用一点水、一点肥料和一点摩门教徒的神秘祝福,种它在我窗前的草地里。五月的湿风吹上这南国的海岛,也吹开了这朵玫瑰的花瓣与生机,它畏缩地张开了它的身体,仿佛对陌生的人间做着不安的试探。
⑩大概我认识她,也就在这个时候。
11平心说来,她实在是个可爱的小女人,她的拉丁文的名字与玫瑰同一拼法,这并不是什么巧合,按照庄周梦蝶的玄理,谁敢说她不是玫瑰的化身?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罕有的轻盈与新鲜,从她晶莹闪烁的眼光中和那狡猾恶意的笑容里,我看不到她的魂灵深处,也不想看到她的魂灵深处,她身体上的有形的部分已经使我心满意足,使我不再酝酿更进一步的梦幻。
12但是梦幻压迫我,它逼我飘到六合以外的幻境,在那里,走来了她的幽灵,于是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同看日出、看月华、看眨眼的繁星、看苍茫的云海;我们同听鸟语、听虫鸣、听晚风的呼啸、听阿瑞尔(Ariel)的歌声,我们在生死线外如醉如酲;在万花丛里长眠不醒,大千世界里再也没有别人,只有她和我;在她与我眼中再也没有别人,只有玫瑰花。当里程碑像荒冢一般的林立,死亡的驿站终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远远的尘土扬起,跑来了“启示录”中的灰色马,带我们驰向那广漠的无何有之乡,宇宙从此消失了我们的足迹,消失了她的美丽和她那如海一般的目光……
13可是,梦幻毕竟是飞雾与轻烟,它把你从理想中带出来,又把你向现实里推进去。现实展示给我的是:需求与获得是一种数学上的反比,我并未要求她给我很多,但是她却给我更少。在短短的五月里,我和她之间本来没有什么接近,可是五月最后一天消逝的时候,我感到我们的相隔却更疏远了。恰似那水上的两片浮萍,聚会了,又飘开了,那可说是一个开始。也可说是一个结束。
14红玫瑰盛开的时候,同时也播下了枯萎的信息,诗人从一朵花里看到一个天国,而我呢?却从一朵花里看到我梦境的昏暗。过早的凋零使我想起托姆普孙(Francis Thompson)的感慨,从旧札记里,我翻出早年改译的四行诗句:
最美的东西有着最快的结局,
它们即使凋谢,余香仍令人陶醉,
但是玫瑰的芬芳却是痛苦的,
对他来说,他却喜欢玫瑰。
15不错,我最喜欢玫瑰,可是我却不愿再看到它,它引起我太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对一个有着犬儒色彩的文人,却显然是多余的。
16在玫园主人热心经营他的因地的开始,他收到我这棵早凋了的小花,我虽一再说这是我送给他的礼品,他却笑着坚持要把它当作一棵“寄生物”。费了半小时的光阴,我们合力把它种在玫园的墙角下,主人拍掉手上的泥巴,一边用手擦着汗,一边宣布他的预言:“佛经上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我们或许能在这棵小花身上看到几分哲理。明年,也许明年,它仍旧会开的。”
17烟雾已渐渐消失,我从往事的山路上转了回来,主人走到桌旁,替我接上一支烟,然后指着窗外说:“看看你的寄生物吧!去年我就说它要开的,果然今年又开了。还是一朵,还是和你一样的孤单!”
18望着窗前低垂的暮色,我站起身来,迟疑了很久,最后说:“不错,开是开了,可是除了历史的意义,它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呢?它已经不再是去年那一朵,去年那一朵红玫瑰谢得太早了!”
【注】蔷薇:蔷薇科,蔷薇属中某些观赏种类的泛称。桃、梅、杏、玫瑰、月季、樱花等植物均属蔷薇科。
小题1:这篇文章讲述“我”与一株孤单的玫瑰花的故事,构思颇具艺术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7分)
小题2:第12段的幻境,是现实中从未出现过的,文章却对它作了详尽的叙说,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3:那朵重开的孤单的玫瑰,在“我”和玫园主人的眼中有着怎样的不同?文章结尾处的对话,折射出了“我”怎样的心情?(6分)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盛开的花儿只引发了“我”苦涩的笑容,正体现“我”对玫瑰的“微妙的敏感”,也反映了“我”这个有着犬儒色彩的文人颓废、畏惧现实的心态。
B.“我”喜欢那朵孤单、美丽、柔弱的玫瑰,对它格外的关切与怜爱;在“我”眼中,女友也就是玫瑰的化身,因而极希望给她一切小心的呵护关爱。
C.“我”的女友是一个负心人的形象,她轻易就辜负了“我”深挚的爱,刻意地疏远“我”,回报给“我”的是狡猾与恶意,让人看不到她的魂灵深处。
D.“需求与获得是一种数学上的反比”,这句话反映出梦幻与现实的落差和矛盾,也折射出“我”在一段萍水相逢的情感诉求中的失望与痛苦。

E.“风格即人”,这篇文章展示的是“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怜花人的文人气质,使文章笼罩着浓郁的悲情、感伤的氛围。


参考答案:
小题1:(7分)借玫瑰花喻人,(1分)从花写到人,富有象征意蕴。(1分)写玫瑰与人,均由现实(1分)写到回忆,(1分)再回到现实抒发感悟。(1分)虚实相生(1分),层次清晰,过渡自然。(1分)
小题2:表现作者对与女友生死相伴的浪漫生活的憧憬,(1分)体现了“我”对超凡脱俗的爱情的渴盼,(1分)对女友的挚爱和依恋,(1分)反衬了现实中的失落与怅惘。(1分)
小题3:(6分)玫园主人看到的是花谢了还会再开,(1分)印证了“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的哲理(1分);我看到的则是今日之花并非昨日之花,(1分)一切美好的东西消逝了就无法重生,(1分)对话折射出我经历爱情失落后痛苦与忧郁的心情。(2分)
小题4:A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的角度是艺术特色。所以,组织答案时也要围绕这点进行分析。从文中作者对玫瑰花的描写来看,文章第⑦段,“在墙角旁边的那棵玫瑰,如今又结了一朵花——仍是孤零零的一朵,殷红的染色反映出它绚烂的容颜;它没有牡丹那种富贵的俗气,也没有幽兰那种王者的天香,它只是默默地开着,开着,隐逸地显露着它的美丽与孤单。”玫瑰花的绚烂、美丽、孤单正是作者的人生写照,所以,在这里运用了借花喻人的手法,富有象征意义。在写作者与玫瑰花的相遇相知的情感时,先后从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变换中抒发出来。要把这一写法特点:虚实结合,清新自然 在答案中体现出来。
小题2:一般这种思考题的用意都是用来反衬某种现象或者心理情感。所以,在答题时,要结合着这段梦幻,分析作者在梦幻中流露出的爱情观、对浪漫爱情的渴盼与追求,通过这种梦幻与现实的反差来反衬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失落愁绪。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深意的基础上,找到文中与题目相关的语段,对作者和园主人的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分析,作出答案。如文章第16段“主人拍掉手上的泥巴,一边用手擦着汗,一边宣布他的预言:“佛经上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我们或许能在这棵小花身上看到几分哲理。明年,也许明年,它仍旧会开的”。可以概括出玫园主人的态度是花谢了还会再开,也印证了“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的哲理;文章最后一段“它已经不再是去年那一朵,去年那一朵红玫瑰谢得太早了!”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今日之花并非昨日之花,一切美好的东西消逝了就无法重生。在分析回答第二问时,要仔细品读结尾那句“它已经不再是去年那一朵,去年那一朵红玫瑰谢得太早了!”,言为心声,对花开花落的感悟,就是作者对爱情的感悟,所以,在答题时,还要把我经历爱情失落后痛苦与忧郁的心情写出来。
小题4:此题要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把选项放回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判断。 A“犬儒色彩”只是作者的自嘲,原文抒写的是作者情感生活的苦闷,从中不能看出“颓废、畏惧现实的心态”;C对女友形象的分析失之苛严,“我”和女友之间“本来没有什么接近”,一切刚开始就结束了,因此不能说是”“负心人”,“刻意地疏远我”,“ 回报给‘我’的是狡猾与恶意”也与原文不吻合。所以,选择AC。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祭孔大典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 “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出现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祭孔大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
B.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 “大成乐舞”。
C.祭孔大典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D.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紧紧围绕“礼”而进行。
小题2:下列对历代祭孔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汉高祖用“太牢"祭祀孔子,祭孔活动逐步升级。
B.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开始的。
C.清代,祭祀孔子最为隆重盛大,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D.民国政府对祭孔的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明令全国各地都要祭孔。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达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B.中国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
C.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
D.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未间断”不正确,可参考第四段最后一句话
小题1:原文没说“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从唐代
小题1:中国历代帝王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有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
老 家
孙犁
  (1)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2)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3)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4)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5)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6)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7)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8)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9)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10)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11)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12)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13)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14)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觉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清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
C.文章第⑥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⑩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的担心。
2.文章第①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
2.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已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3.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深沉悲凉) ?
4.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家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人都不认识;是因为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