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①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②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③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④属普再相,为彬辨雪保证,事状明白 ⑤即日窜逐德超,遇彬如旧 ⑥奈何以吉而隳下赦令哉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应为“发觉”)
小题2:C(①表现赵普处事谨慎;⑤(表现太宗善纳谏言,处事果断。)
小题3:B(这里是太祖而不是太宗)
参考译文: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时幽州主将赵德匀连年发动战争,老百姓人力、物力受到很大消耗。赵普的父亲赵迴率领全族人迁居常见,又迁居河南洛阳。赵普为人忠厚,寡言少语,镇阳豪门大族魏氏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太祖经常便装出行访问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都不敢随便穿戴。一天,傍晚时分下起了大雪,赵普估计皇帝不会出行。过了一段时间,听到敲门声,赵普急忙出门,皇帝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皇帝说:“已经约好晋王了。”一会儿太宗来到,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炽红的炭火上烤肉号。赵普的妻子敬酒,皇帝称她为嫂子。于是和赵普商议攻伐太朱之事,赵普说:“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太原如果被攻下,我国须单独抵挡这两面,不如等削平诸国以后,那么太原之一弹丸黑子之地,怎么能够逃得掉呢?”皇帝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特意想试试你罢了。”
赵普性格深沉,胸有城府,虽然常常忌妒刻薄,但能以天下政事为己任。有几个大臣应当升官,太祖平时厌恶这几个人,不予升迁。赵普坚决请求,太祖怒曰:“朕坚持不给他们升官,你又能怎么样呢?赵普说:“刑罚用来惩处恶人,赏赐用来酬谢功臣,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况且刑罚赏赐是国家的刑罚赏赐,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赏赐,怎么能因为自己的喜怒而专断呢?”太祖更加恼怒,起身就走,赵普跟随其后。太祖进入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口,很久不肯离开,最终得到了允许。
太宗听信弭德超的谗言,怀疑曹彬有不舅的行为,接着赵普第三次担任宰相,替曹彬辨白担保,事情得以澄清。太宗叹道:“我听取判断不清,险些误了国事。”当天放逐了弭德超,对待曹彬像过去一样。
祖吉任郡守干了坏事,事情发觉后被关进监狱,立案审查揭发罪状,记录囚犯供的文书没有具结。郊礼即将临近,大宗痛恨祖吉贪污受贿,派中使下令执政官说:“郊赦不应该宽恕祖吉。”赵普上奏说:“干坏事的官员抵偿应负的罪责,应当遵照刑律处以死刑。但是国家举行郊祀,德配于天地,祀告于神明,为什么要因为祖吉而破坏陛下的赦令呢?”太宗认为他的意见正确,于是废除了不赦免祖吉的命令。
皇帝亲耕农田礼仪完毕之后,太宗想任用吕蒙正为宰相,因为他是新提升的人,借赵普原来的品行作为他的表率,颁册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皇帝对赵普说:“卿是国家的功勋旧臣,是辅佐我且我所依靠的人,古人常以其君主不如尧、舜为耻,卿应当考虑啊!”赵普叩头拜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参考答案:1. C
2. B
3. 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8. 下列表述不符合【游褒禅山记】原文意思的—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应尽“志”,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作为后悔的。
C.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借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D.平坦和近旁处,游览的人就会多;比喻如此去治学,其学问当然就难有深度和广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指出探求应尽“志”,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作为后悔的;/文章没有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谋划)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见,应对称旨 称:符合
B.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 见:看见
C.悉施行之 悉:全、都?
D.时论益以是多之 多:称赞、重视
2.全都能体现张文谦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的一项是( )
①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
②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
③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
④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⑤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
⑥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语句句读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B.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C.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D.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1)为什么不选派人去治理这地方,要求他治出成效,使得各地都能够效法邢州,那么天下都受到您的恩赐了。
? (2)进入南宋境内以后,忽必烈分别命令各将领不要胡乱杀人,不要烧人房屋,所获得的俘虏全都放掉。
? (3)屡次触犯权臣和宠臣,但自己的进退得失,全不放在心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圣琵琶传闻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画,遂把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②,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主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经年:过了几年。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书生攻画
(2)于素壁上画一琵琶
(3)心窃疑之
(4)以失琵琶故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2)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
小题3:把书生所画琵琶当作神验,是怎么形成的?对此,人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小题1:(1)善于?(2)白色?(3)暗中?(4)因为
小题2:(1)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2)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
小题3:首先发生在僧院,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其次是僧人猜测;再次是因讹传讹。根本原因是人们心中的迷信思想。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