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七)
2017-11-10 23:31: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幽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迴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①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②,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③。
太宗入弭德超之谗,疑曹彬不轨,属普再相,为彬辨雪保证,事状明白。太宗叹曰:“朕听断不明,几误国事。”即曰窜逐德超,遇彬如旧。
祖吉守邵为奸利,事觉下狱,案劾,爰书④未具。郊礼将近,太宗疾其贪墨,遣中使谕旨执政曰:“郊赦可特勿贷祖吉。”普奏曰:“败官抵罪,宜正刑辟。然国家卜郊肆类,对越天地,告于神明,奈何以吉而隳陛下赦令哉?”太宗善其主,乃止。
籍田礼毕,太宗欲相吕蒙正,以其新进,藉普旧德为之表率,册拜太保兼侍中。帝谓之曰:“卿国之勋旧,朕所毗倚,古人耻其君不及尧、舜,卿其念哉。”普顿首谢。
[注] ①裀:(yīn)垫子。②忌克:对人妒忌刻薄。③俞允:专指帝王的许可。④爰书:
古代记录囚犯口供的文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大雪向夜向:接近。
B.即日窜逐德超,遇彬如旧遇:对待。
C.祖吉守郡为奸利,事觉下狱觉:省悟。
D.太宗疾其贪墨疾:痛恨。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普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②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③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④属普再相,为彬辨雪保证,事状明白
⑤即日窜逐德超,遇彬如旧
⑥奈何以吉而隳下赦令哉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经常着便装出访功臣之家。曾在风雪之夜亲临赵普家,食肉饮酒,亲如一家人。向赵普询问攻打太原之事,赵普详陈己见,正合太祖心意,于是龙颜大悦。
B.按照资历和政绩一些大臣应当升官。由于太宗压恶这些人而不予升迁。赵普出于公心,据理力争。皇帝进入内宫,赵普站立宫门,久久不肯离去,最终得到了皇帝的许可。
C.太宗听信弭德超的谗言,怀疑曹彬有不轨行为。赵普再度担任宰相之后,澄清了事情的真相。太宗终于悔悟,这表现了赵普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
D.祖吉任郡守做了坏事,事情败露之后被关进监狱。太宗对他贪污受贿耿耿于怀,下令郊赦中不宽恕祖吉。经赵普据理劝谏,太宗废除了这道诏令。



2、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1~3题。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赞曰:黔娄①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②之民欤?葛天氏③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黔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进仕,屡次辞去诸侯的聘请。②无怀氏:上古时代的帝王。③葛天氏:上古时代的帝王。
1.下列各组加粗字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
A.登峰极。?饮辄尽。
B.颇示己。?此其不在小。
C.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在必醉。
D.不吝情。?去留而计其长短不盈寸。
2.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
B.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但不求深入理解,只求懂个大概。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酒招待他。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
3.关于本文内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通过对五柳先生的描述用以自抒志趣的文章,作者是陶渊明。
B.本文描绘的是一个爱好读书、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的知识分子形象。
C.五柳先生喜好喝酒,到亲朋好友家饮酒时总是大醉方休,并且醉后就向主人告辞。
D.由于五柳先生品行高洁,因而受到了黔娄妻子的赞赏,称他不因为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富贵而到处投机钻营。



3、单选题  8. 下列表述不符合【游褒禅山记】原文意思的—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文章指出探求应尽“志”,即使不能到达险远、非常之境,也没有什么可作为后悔的。
C.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借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D.平坦和近旁处,游览的人就会多;比喻如此去治学,其学问当然就难有深度和广度。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谋划)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见,应对旨     称:符合
B.命掌王府书记,日信任 见:看见
C.施行之        悉:全、都?
D.时论益以是之     多:称赞、重视
2.全都能体现张文谦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的一项是(  )
①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
②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
③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
④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⑤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
⑥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语句句读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B.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C.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D.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圣琵琶传闻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书生攻画,遂把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画毕,风静船发。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②,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心窃疑之。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香炉供养矣。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书主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
【注释】
①过:寻访。②经年:过了几年。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书生攻画
(2)于素壁上画一琵琶
(3)心窃疑之
(4)以失琵琶故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2)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
小题3:把书生所画琵琶当作神验,是怎么形成的?对此,人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