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①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②坐一室,左右图书 ③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④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⑤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⑥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②⑤ |
参考答案:小题1: B(具,准备)
小题1:D(③说别人听了石先生的话收获很大,这是间接表现。④说乌大夫派使者去请石先生。⑥说朋友为石先生饯行)
小题1:A(“意在用石处士衬托乌大夫的为人”错,前段重在表现石处士的品行才学)
小题1:⑴(别人)请他和自己出游,不曾找借口(或用某些事)拒绝;劝他当官不应答。(得分点:补出省略1分,“以事”、“仕”各1分)⑵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寻求贤才,不是为自家谋取私利。(得分点:补出“文武忠孝”的省略1分,“求士为国”和“不私于家”中的倒装1分,“私”1分。注意:古制中称大夫为“家”)⑶务必不要为了使他自家富裕却使他的军队饥饿,不要甘心接纳奸佞小人却在表面上尊敬正直的士人,不要被谄媚的话欺骗。(得分点:使动用法“富”“饥”各1分,“于”表被动1分,“昧”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征求贤士。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 :“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穿一件皮衣,夏天穿一件麻布衣服;饮食上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别人给他钱,就谢绝;请他和自己一起出游,不曾找借口(或用某些事)拒绝;劝他当官就不应答。平时住在一间房中,他的旁边全是图书。跟他谈论道理,辩论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评论人物的高下,事后成败与否,就如同河流决堤向下游奔流注入东海;就如同四匹马驾驶着轻车走熟路,而历史上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与他不相上下;听了他的话就如同明烛高照一样地亮堂,就如同数目计算了一样清楚并且可以预卜未来。”乌大夫说:“石先生有志于隐居自在到老,不求于人,他怎么肯 为我来当官呢?”手下的人说:“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寻求贤才,不是为自家谋取私利。当今反寇聚集在恒地,敌军环视着边境,农田无法耕种没有收成,钱财粮食都将要用光,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回归中原运输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讨的谋划,应该有适当的人来出谋划策。先生您仁义并且勇敢,如果凭仁义敦请他并坚决委以重任,他能有什么托词拒绝?”于是撰写邀请函,准备好车马和礼物,占卜选择好吉日交给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处拜请他。
石先生没有告诉妻子儿女,没有与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系好衣带出去接见客人,在家里拜受聘书和礼物。晚上就沐浴更衣,准备好行装,书籍装上马车,问清楚路上经过的地方,与经常来往的朋友告别。清晨他们就全到了,在上东门外设帐饯行,酒过三巡 将要起身的时候,有人拿着酒杯说:“乌大夫的确能够凭义理选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给自己责任,决定去留。为先生您饯别。”又有人敬酒祝愿说:“凡是辞官上任离别相处有什么长久不变的呢?惟有不变的是以道义作为依归。这就为先生干杯。”又有人敬酒祝愿道:“希望先生让乌大夫永久不改变他的初衷,务必不要为了使他自家富裕却使他的军队饥饿,不要甘心接纳奸佞小人却在表面上尊敬正直的士人,不要被谄媚的话语欺骗,只听先生的,因而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宠信和任命。”又有人祝愿道:“希望先生不要使自己在乌大夫那里图谋利益,为自身的私利方便图谋。”石先生起身拜谢道:“我怎敢不从早到晚敬忠职守力求遵从你们的祝愿和规劝!”于是东都的人士都知道乌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六韵十二句的诗歌,让我为这作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赵秦公韬有宠于赵王虎,欲立之,以太子宣长,犹豫未决。宣尝忤旨,虎怒曰:“悔不立韬也!”韬由是益骄,造堂于太尉府,号曰宣光殿,梁长九丈。宣见而大怒,斩匠,截梁而去;韬怒,增之至十丈。宣闻之,谓所幸杨柸、牟成、赵生曰:“凶竖傲愎乃敢尔!汝能杀之,吾入西宫,当尽以韬之国邑分封汝等韬死,主上必临丧,吾因行大事,蔑不济矣。”柸等许诺。
秋,八月,韬夜与僚属宴于东明观,因宿于佛精舍。宣使杨柸等缘獼猴梯而入,杀韬,置其刀箭而去。旦日,宣奏之,虎哀惊气绝,久之方苏。将出临其丧,司空李农谏曰:“害秦公者未知何人,贼在京师,銮舆不宜轻出。”虎乃止,严兵发哀于太武殿。宣往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观尸,大笑而去。收大将军记室参军郑靖、尹武等,将委之以罪。
虎疑宣杀韬,欲召之,恐其不入,乃诈言其母杜后哀过危惙;宣不谓见疑,入朝中宫,因留之。建兴人史科知其谋,告之;虎使收杨柸、牟成,皆亡去;获赵生,诘之,具服。虎悲怒弥甚,囚宣于席库,以铁环穿其颔而鏁之,取杀韬刀箭,舐其血,哀号震动宫殿。佛图澄曰:“宣、韬皆陛下之子,今为韬杀宣,是重祸也。陛下若加慈恕,福祚犹长。若必诛之,宣当为彗星下扫鄴宫。”虎不从积柴于鄴北,树标其上,标末置鹿卢,穿之以绳,倚梯柴积。送宣其下,使韬所幸宦者郝稚、刘霸拔其发,抽其舌,牵之登梯。郝稚以绳贯其颔,鹿卢绞上。刘霸断其手足,斫眼溃肠,如韬之伤。四面纵火,烟炎际天,虎从昭仪已下数千人登中台以观之。火灭,取灰分置诸门交道中。杀其妻子九人。宣小子才数岁,虎素爱之,抱之而泣,欲赦之,其大臣不听,就抱中取而杀之。儿挽虎衣大叫,至于绝带,虎因此发病。又废其后杜氏为庶人,诛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车裂节解,弃之漳水。洿其东宫以养猪牛。东官卫士十馀万人皆谪戍凉州。先是,散骑常侍赵揽言于虎曰:“宫中将有变,宜备之。”及宣杀韬,虎疑其知而不告,亦诛之。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尝忤旨 忤:违背
B.韬由是益骄 益:更加
C.贼在京师,銮舆不宜轻出 轻:轻率
D.获赵生,诘之,具服 诘: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因行大事,蔑不济矣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虎乃止,严兵发哀于太武殿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使举衾观尸,大笑而去。 某所,而母立于兹。
D.虎从昭仪已下数千人登中台以观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小题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虎想立石韬为太子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石韬受到后赵王石虎宠爱,二是太子石宣曾违背他的指令
B.石宣前往参加石韬的丧事活动,不仅不哭,还“呵呵”窃笑,还把凶手郑清、尹武等人窝藏起来,准备让他们诬陷别人。
C.石虎怀疑石宣杀害了石韬,想召见他,又怕他不来,于是设下一个圈套,谎称他母亲杜后因悲哀过度而病危
D.佛图澄劝石虎施以仁慈,宽恕石宣,理由是石宣、石韬都是他的儿子,今天如果为了石韬被杀而再杀了石宣,这便是祸上加祸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诘:“审讯,审问”的意思。
小题2:B、都是作副词,“才”。(A 、都是介词,前者译作“趁机”,后者译作“通过”; C、连词,表修饰关系,后者代词,可译作“你的”;D、前者是连词,“来”,后者是介词,“凭借”。)
小题3:B(“还把凶手郑清、尹武等人窝藏起来,准备让他们诬陷别人”错,应是“把郑清、尹武等人抓了起来,准备加罪于他们”。)
附参考译文:
赵秦公石韬受到后赵王石虎宠爱,石虎想立他为太子,可是因为已立太子石宣为长,犹豫不决。石宣曾违背后赵王的指令,石虎气愤地说:“真后悔当初没立石韬为太子!”石韬因此而更加傲慢无忌。他在太尉府建造了一座殿堂,命名为宣光殿,横梁长达九丈。石宣看到后认为冒犯了他的姓名,勃然大怒,便杀掉了工匠,截断了横梁,拂袖而去。石韬对此也怒不可遏,又把横梁加长到十丈。石宣听说后,对他的亲信杨柸、牟成、赵生说:“这小子竟敢如此傲慢刚愎!你们如果能把他杀掉,我即位入主西宫后,一定把他现在占据的封国郡邑全都分封给你们。石韬死后,主上一定会亲临哀悼,到时我趁机把他也杀掉,没有不能成功的。”杨柸等人同意了。
秋季,八月,石韬因为和他手下的同僚在东明观夜宴,就宿于佛精舍。石宣乘机派杨柸等人爬着梯子溜进佛精舍,杀死了石韬,扔下杀人刀箭潜逃而去。第二天,石宣禀报了石韬被杀的消息,石虎闻讯后悲惊交加,顿时昏厥过去,许久才苏醒过来。当他正要前往参加丧事活动时,司空李农劝他说:“杀害秦公石韬的人现在还不知道是谁,凶手尚在京师,国王的车乘不宜轻率出动。”石虎于是取消了亲临丧事的计划,命令士兵严加戒备,只在太武殿进行哀悼。石宣前往参加石韬的丧事活动,不仅不哭,还“呵呵”窃笑,又让人揭开覆盖尸体的被子观看尸体,然后大笑离去。他又把大将军记室参军郑清、尹武等人抓了起来,准备委罪于他们。
石虎怀疑石宣杀害了石韬,想召见他,又怕他不来,于是便谎称他母亲杜后因悲哀过度而病危。石宣没有察觉已怀疑到了自己头上,入朝来到中宫,便被扣留了起来。建兴人史科知道石宣策划杀害石韬的计谋,告发了他们,石虎便派人去抓杨柸、牟成,但他们都逃跑了,只抓到了赵生。经过追问,他全部招供。石虎听完后更加悲痛愤怒,于是便把石宣囚禁在贮藏坐具的仓库中,用铁环穿透他的下巴颏并上了锁,拿来杀害石韬的刀箭让他舔上面的血,石宣的哀鸣嚎叫声震动宫殿。佛图澄对石虎说:“石宣、石韬都是陛下的儿子,今天如果为了石韬被杀而再杀了石宣,这便是祸上加祸了。陛下如果能对他施以仁慈宽恕,福祚的气运尚可延长;如果一定要杀了他,石宣当化为彗星而横扫邺宫。”石虎没有听从劝说。他命令在邺城之北堆上柴草,上面架设横杆,横杆的末端安置辘轳,绕上绳子,把梯子倚靠在柴堆上,将石宣押解到下边,又让石韬所宠爱的宦官郝稚、刘霸揪着石宣的头发,拽着石宣的舌头,拉他登上梯子;郝稚把绳索套在他的脖子上,用辘轳绞上去。刘霸砍断他的手脚,挖出他的眼睛,刺穿他的肠子,使他被伤害的程度和石韬一样。然后又在柴堆四周点火,浓烟烈焰冲天而起。石虎则跟随昭仪官以下数千人登上中台观看。火灭以后,又取来灰烬分别放在通向各个城门的十字大路当中。还杀掉了石宣的妻儿九人。石宣的小儿子刚刚几岁,石虎平素非常喜爱他,因此临杀前抱着他哭泣,意欲赦免,但手下的大臣们却不同意,从怀抱中要过来就给杀掉了。当时小孩拽着石虎的衣服大叫大闹,以至于连腰带都拽断了,石虎也因此得了大病。石虎还黜废了石宣的母后杜氏,贬其为庶人。又杀掉了石宣周围的三百人,宦官五十人,全都是车裂肢解以后,抛尸于漳水河中。石宣居住的太子东宫被改作饲养猪牛的地方。东宫卫士十多万人全都被贬谪戍卫凉州。谋杀石韬事发之前,赵揽曾对石虎说:“宫中将有变故,宜加防备。”等到石宣谋杀石韬以后,石虎怀疑他早知此事而不禀告,把他也杀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
B.连辟公府不就。辟:召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
D.施关发机。发:发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十年乃成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乃使其从者衣褐
C.验之以事
D.出为河间相
少以父任?为武置酒设乐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
B.文中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文字精简平实。并附述了生动有趣的事件验证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实中透出情致。
C.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卓然政绩,“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政治智慧。这样,笔墨寥寥却写出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D.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无一句赘言,但平实精谨中有精彩之处,繁简得体,伸缩自如。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文:?
②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① 张衡善于机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阴阳历算方面最用心。
② 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的文字,然后回答题目。 (10分)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4分)
苏 轼 尝 见 其 诗 文 以 为 妙 绝 当 世 独 立 万 物 之 表 世 久 无 此 作 由 是 声 名 始 震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2分)
(2)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小题1:(1)(2分)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警悟1分,辄1分。)
(2)(4分)当时课颁盐税,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课颁盐1分,否1分,安1分,句子大意1分。)
本题解析: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狄仁杰
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gua)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祖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铺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注]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譖,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赐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为比。(选自唐·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注】戎旃:本指赤色的军旗,此处代指军队。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官人五千余口 没:抄没、没收
B.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毁:受诋毁
C.明公亲董戎旃二十余万 董:统率
D.哀荣备于三朝 哀荣;死后得到的荣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狄仁杰拯教无辜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止司刑使,停斩决
②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③相携哭于碑侧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认为属下六百余名反对武则天的官员是受到牵连而犯死罪的,因而上书请求免除他们的死刑。
B.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到丰州,丰州和宁州的百姓闻讯,都为此抱头痈哭,伤心至极。
C.宰相张光辅在平定越王叛乱的过程中,对百姓横征暴敛,狄仁杰刚直不阿,痫斥了他的这一暴行。
D.狄仁杰生前,老百姓就为他立碑立祠;在他死后,则天、中宗、睿宗三朝都为他赠官封爵,备极哀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为光辅所譖,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①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
? ②为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