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的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特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占了主导地位。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除日本外,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达国家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国际资本的这种流向,给我国吸引外资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在当代国际资本流向大方向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在产品结构上,发展资本密集型产品不会成为我国的优势,也不会增强这类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给我国吸引外资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B.发展资本密集型产品不会成为我国的优势。
C.发达国家间相互资本输出是当代国际资本流向的显著特点,片面地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D.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发达国家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俯仰成趣。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重的、静止的,但为什么?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呢?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式。它使房顶四角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风、麒麟、人物、飞禽走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木的设置,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的高低错落,既可仰砚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美不胜?收。
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古代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景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的j态变化。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置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一周,如度一年;再如杭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的审美理想,因此它是一种空间艺术。游人对园林的审美活动,总是通过静观与动观这两种不同的赏景方式进行的。适合静观?的位置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古迹等处,这些地方往往视野开阔,景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宜坐宜留。当然,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因观赏角度的不同而面貌各异,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下列说法不属于“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中众多动势的互相作用,强化了古典园林富有生机活力的动态美。
B.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具“动静合宜,化静为动”的特点,体现了园林的综合艺术。
C.中国古典园林的构筑强调有山有水,山静水动,那活泼的流水增添了无限生趣。
D.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都力求营造“处处有美”的氛围,使人获得诗情画意之感。
2.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飞檐”这种形式是灵动的,有飞禽走兽等饰物与瑞云等纹饰,屋脊和飞檐呈向上飞升腾跃之美。
B.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在说明静观园林所欣赏的是静态美。
C.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借助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美景”融合,有意识地突出季节变化之美。
D.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依赖山水、建筑等有形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们审美理想的空间艺术。
3.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
参考答案:1.D
2.B
3.(1)园林景物的动态造型;(2)园林空间方位的变化多样;(3)园林静景动景的巧妙搭配;(4)园林时间季节的变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的题。
①“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在劳动。”高尔基这段话语生动地告诉我们,人的才能和智慧犹如埋藏在身上的宝藏,他不会自动地发挥出来,而是靠每个人自己去开掘,这就是靠勤奋。
②但是,单靠勤奋也还不够,更要有谦虚谨慎、永不自满的精神。保加利亚革命家米特洛夫说过这样的话:“自负对人和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我们必须每天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力可以达到50%或80%;如果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听取内行人的劝告,就能达到90%或者更多。”这是十分重要而真诚的劝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人‘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可取,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仍旧总是成功。”
③可见,既刻苦用功,毫不自馁,又虚怀若谷,智慧的花朵就会怒放,才能才得以施展,为祖国为人民立功创业的宏愿,也就会更好地实现。
④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在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方面,我的能力是发挥了50%还是90%?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①②两段分别引用高尔基和季米特洛夫的名言,在论证作用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既刻苦用功,毫不自馁,又虚怀若谷,智慧的花朵就能怒放,才能才得以施展。
2、答案:喻证法? ?引证法
3、答案:相同点:两人的论述中心都一样。即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不同点:论述的角度不同,高尔基提出要靠勤奋,季米特洛夫提出要靠虚心。(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在城市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大点的雨,雨水便会沿路面滚滚而下,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它会不会渴死呢,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每天上班路上,就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每棵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电话号码,有的树干上电话能达到一二十个。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经常会看到有的树上都钉进了钉子,上面挂着拖把,应该是路旁的几家小店干的。他们把自家店面拖得干干净净,却把拖把挂在了树上。在我上班路上有一家花店就是如此干的。看着那些美丽的鲜花,我突然觉得美和丑,距离竟是如此的近。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中间,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一个省会城市,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从卡车头部凹进去的深度,能想象到当时的速度和冲击力。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而且由于善良者不善反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更可能有恃无恐,恶人反倒无人敢惹。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这一切,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走在大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与漠视空气一样严重。其实树在城市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笼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意、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小题1:为何说“树是城里的客人”?文章开头点明“树是城市的客人”有何作用?(6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
(2)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小题3:作者为何说“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6分)
小题4:有人说,本文表面上是写城里的树,实质上却是写进城务工的农民。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阐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原因:①树在城里没有归属感。它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山林和旷野,得不到雨水的滋润,失去了泥土,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②树在城里饱受伤害,承受着污染和疼痛,永远只能靠边站。(每点2分,共4分)作用:放在开头统摄全篇,点明了城市里的树的整体特点,总领后文对城里的树不幸遭遇的描写。(2分)(本题共6分。言之有理,符合文意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2:①虽然城里的树不能像山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但树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而现在的绝大多数人为了生存,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2分)②这个城市的人懂得善待和尊重树。(2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有其它理解,符合文意的也应酌情给分)
小题3:①看到树就想到树在城市里一生过得伤痕累累;⑧想到如同树一般善良而正直的人往往会受到伤害;想到那些像城市里的树一样的进城务工农民,他们受尽委屈和伤害,却毫无怨言、充满宽容。(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有其它理解,符合文意的也应酌情给分)
小题4:这种说法不合理。本文的主旨是多元的:①既抒发了对城市树的深切同情,赞美了城市树脚踏实地、隐忍、奉献的品质;②也赞美了与城市树有相似精神品质的人;③批评了现代人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④同时还表达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关注。从构思手法上看,全文并非象征的写法,而是由树及人,这样写既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涵,又符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意思对即可。从主旨的角度回答4分,从手法的角度回答2分,共6分。认为题干说法合理的,只给2分)
本题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和表现手法的分析综合能力。对第一问,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对第二问,要考虑该句所在的位置,由于它处于文首,可考虑统摄总领等方面的作用。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第①句,联系下文“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可知,现在的人与以前不一样之所在;第②句,联系上文“这座城市当年修路时留下古树”可知,“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的含意。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这篇文章由物及人,从树到人进行联想,感悟社会人生。解答本题,要梳理好文脉,按照行文结构思路归纳答案。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理清文意,吃透“形”;其次是找“文眼”,加以体悟;第三,据形悟神。这样才能透过文章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深切悟出文章的主旨。
点评:辨别句子含义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鉴赏”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苔 藓
(1)苔藓。苔藓。苔藓……
(2)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
(3)苔藓。苔藓。苔藓……
(4)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
(5)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下面是厚厚的腐殖土,留存着鸟声、落花和生灵们的故事。踩着柔软而潮润的苔藓,我知道,我是踩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
(6)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多少世纪过去了,它们也不歇会儿肩,改变一下姿势,这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一边负重站着,一边尽力挽留一丝一缕水土,营造和培育属于自己的绿色!那薄薄厚厚的苔藓,收藏着也分泌着天地间最珍贵的水分。谁不会为造化的艰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即使最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抹,也足以让我们心惊。
(7)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红尘千丈,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物欲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这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放的喜悦而吉祥的神色?
(8)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太白、王维、苏东坡的诗文中见过苔藓。“苔痕映阶绿,草色入帘青”、“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读着这些诗句,我好像一步返回古代,返回到诗经时代的大自然,返回到那长满苔藓、车前草的阡陌、小径和古道!返回到那生长明月清风白云,孕育诗情画意哲思的田园和山水中!想想这样的情境吧:天上白云飘过,地上众鸟啼鸣,远处是葱茏无边的林莽,眼前是原野、小桥、流水、人家,一条铺着苔藓、摇曳着苇草的小径将远山近水和三五行人连接起来,将人与无边的自然连接起来。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
(9)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都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10)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11)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12)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
(13)苔藓。苔藓。苔藓……
1.作者为什么说“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藓。苔藓。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请赏析其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标题是“苔藓”,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有哪几层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让修道者寻觅到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
? ②让求道者领悟到人与世界的真谛,维系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
? ③通过入定、静观和冥思的方式,实现内在的自我超越。
2.①抒情载体、线索,渲染、升华情感。
? ②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3.①排比、比喻、夸张。
? 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类对自然的肆意扩张的后果,以及人纯真纯静品性的丧失。
4.①在自然面前,懂得敬畏、谦卑,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守住世界纯真的记忆、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 ②在世俗文化颓靡之时,能够宁静淡远,明了人与世界最本源的联系,实现内在的自我超越;
? ③在物欲膨胀的当下,应该超然物外,寻求浑然纯静的精神家园,以及不为物役的生活方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