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换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新唐书·龟兹传》:高祖(618-626年在位)受禅,金花王遣使入朝。会死。子苏伐叠(约618-630年在位)立。贞观四年(630年),献马,太宗赐玺书,抚慰加等。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龟兹国: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威龙驭乘,鞭触其耳,因即潜隐,以至于今。
法国学者列维经过考释后,提出了一个令其不解的问题:他认定了苏伐叠在位时应在618年至630年间,“那么玄奘经过龟兹时应已识之,但玄奘未举其名,《西域记》中惟言‘其王智谋寡昧,迫于强臣’。”
但是,列维却没注意到另一个问题。对比《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的引文,就能发现:唐高祖受禅,龟兹金花王就遣使者入朝。他不久死去,儿子苏伐叠立,贞观四年(脚年)献马。二者相距的时间并不太长。然而玄奘却说:“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请注意,《大唐西域记》校注本,校勘四:“先志,《古本》‘先志’作‘耆旧’。”“耆旧”者,年老而有声望的人。看来这个“金花”决不是向唐高祖进贡的那个“金花”。
德国学者吕德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他释读的写在金花王和苏伐叠统治龟兹时的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有“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字样。他说:“因此,我们被迫作出结论,有两个龟兹王,都叫金花,其中之一是苏伐叠的前任,另一位则生存在他之前很久,说不定是几百年前。”
近读《比丘尼传》,发现了有关金花王的材料:冯尼者……年三十出家,……谓法惠法师言:“……可往龟兹国金花帐下直月(人名)闻,当得胜法。”法惠闻而从之。……(冯尼)年九十六,梁天监三年卒。?
只有国王才能称“帐下”,因此,“金花”就是“金花王”。“梁天监三年”是公元504年,冯尼活了九十六岁,“年三十出家”,据此可推断出,法惠去金花帐下见直月当在438年至504年之间。这肯定就是玄奘所说的“金花”。他说的“近代有王”,可能说的近了一点。
(选自季羡林《龟兹国王金花考》,有删节)
1.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是指
A.《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引文的不一致。
B.《古本广先志”作“耆旧”。“耆旧”者,年老而有声望的人。
C.玄奘所说的“金花”并非是向唐高祖进贡的那个“金花”。?
D.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记载。
2.对原文最后两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冯尼生卒年代,准确推算出了玄奘所说的金花王统治龟兹的时间。?
B.《比丘尼传》中关于金花王的材料并未证实有“先志”所说的“金花王”
C.作者通过对《比丘尼传》中相关信息的论证和推断,得到与吕德斯基本相同的观点。
D.《比丘尼传》中关于金花王的材料,证明了《新唐书·龟兹传》中“金花遣使入朝”的年代是错误的。
3.以下不能作为“有两个金花王”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闻诸先志曰:近代有主,号曰金花。
B.《西域记》中惟言“其王智谋寡昧,迫于强臣”。
C.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有“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字样。
D.作者从(比丘尼传)中发现的有关金花王的材料。
A.虽然列维、吕德斯和作者思考角度和占有材料不同,但是三人对“有两个金花王”的认识是相同的。?
B.按照吕德斯和作者的推断,如果给文中提到的三位龟兹国王排出时间顺序应是:《大唐西域记》中的“金花”、《新唐书·龟兹传》中的“金花”、苏伐叠。
C.吕德斯释读的梵文残卷中记载的“金花”和《大唐西域记》的“金花”不是同一个龟兹国王。
D.作者很善于分析史料,读过《比丘尼传》后,敏锐地发现了历史上曾先后有过两个“金花王”。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因个人争端而引起纠纷,但不同社会中的人们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却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人们对一般的民事纠纷采取的解决方式更多的是调解而非诉讼,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孔子的“仁学”可以说是调解生成的思想基础。
孔子的仁学由四个要素构成: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是实用理性。其中,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构成了后世“调解”传统的主要支柱,而由此衍化出来的“中庸”之道、重德轻刑和重教化思想更为调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原则。
孔子的仁学体系在政治方面要求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在整个社会建立了一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同时又有某种“博爱”精神的人道关系。这样,它就必然强调全社会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和睦、互助和协调。
孔子阐述了他极其温和的政治法律思想,包括重视教化,反对“不教而杀”,以及重德轻刑等主张。正是这种珍惜原始民主、看重人际温情、强调中庸和睦的仁学理论,不仅使中国古代始终保持着“仁政”的理想和具有“仁道”色彩的诉讼原则,而且也始终滋润着独具风采的“调解”传统。因为,相比较于官僚的判决来说,调解(不管是乡邻亲族调解,还是州府县官们亲自调解)总要显得更富于原始民主和人际温情,也更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由是观之,孔子的仁学所具有的民主精神,以及直接诉诸亲情和心灵的特征,对于以“合情合理”“合乎道德”(而非“合乎法律”)为首要标准的调解无疑是个极大的理论和思想支持,从而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手段,虽然在原始社会即已出现,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法家族制度为调解制度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是,正是由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使得调解不仅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而存在,而且被社会赋予了正面的、主流的价值。
面对各种解决纠纷的可能方式(尤其是诉讼),调解不但是全社会公认的最佳手段,而且成为一种衡量普通百姓和官吏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样,调解便逐渐积淀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结构,选择调解成为人们经过内化而生成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这种状况在历史上长期延续,即使在当今“个人权利”,为本的现代社会,调解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不能说与儒家仁学对中国人心理情感的塑造和培养没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仁学不仅是调解的思想文化基础。而且是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基础。(节选自高航《中国传统文化与调解的契合》)
1.下列对文中“仁学”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这四大要素,成为仁学的整体特征。
B.仁学体系使整个社会不仅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还有“博爱”精神的人道关系。
C.重视教化、重德轻刑、反对不教而杀等主张是仁学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体现。
D.珍惜原始民主、看重人际温情、强调中庸和睦是仁学理论中重要的思想内容。
2.下列有关“仁学”与“调解”的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血缘关系、心理原则和人道主义这些仁学的要素构成了调解的主要支柱,也为调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原则。
B.仁学理论不仅使中国古代始终保持着仁政的理想,而且也始终滋润着独具风采的民间的和官府的调解传统。
C.仁学所具有的民主精神和直接诉诸亲情和心灵的特征,从理论和思想上支撑了调解,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孔子的仁学是调解的思想基础,而由于儒家思想的地位及其影响,调解便被社会赋予了正面的、主流的价值。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着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对人们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的影响。
B.孔子的仁学体系在政治方面要求以血缘宗法为基础,所以它必然强调全社会都要注意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应有的秩序和关系。
C.由于调解已成为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所以就连古代的官府对那些诉讼案件也主要采取调解而非判决的方式。
D.调解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后来逐渐积淀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即使在现代社会,调解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唐代诗歌意境美的营造
中国古代多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抒情。但情比较难于直接描写,而要通过景来反映、来衬托、来显示。而这种用景来反映情,用物来写心的过程就是意境的创造过程。我们且用唐人的诗歌为例,看看唐代诗人是如何营造诗歌的意境美。
首先是写景抒情。诗人在写作中,渗透进、灌注进了一股浓郁的感情,使这感情笼罩在景中,因而我们所看到的虽然全都是景,但我们所感受到的却处处都是情。例如陆龟蒙的《白莲》:?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唐人写诗,除了写景写事外,其中还流露着某种思致,沁透着某种感情。由于有了这种思致和感情,原来的景与物,就披上了一种“感荡性灵”的东西,使人读着,不仅实获我心,而且意味无穷。“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写的是白莲,但白莲能有什么情什么恨呢?它什么都没有。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进去,与白莲的物性特点相融合,从而产生出情景交融的新的意境。这意境,离不开景,而且必须符合景的物性特征,但是,只有当诗人的情沁透进去,借景抒情的时候,这时,客观自然的景,才会转化成心灵的景,充满了感情的景。一句话,景由外境变成了内心的境,变成了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世界,这就是意境。?
其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应当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的整体。我国的意境,更多的从诗人的主观感受出发。诗人在兴发感应的基础上,移情入景,化景为情,然后创造出一个独立自足的、生气盎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如皎然在《诗式》中所说的:“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我们走进诗人所创造的这个天地,不仅自成气象,而且自我满足。例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这里,诗人把他所感受到的情与景,融合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这个天地确实小,小到只有诗人一人。然而,它却是那样自足、和谐,那样有秩序,而又那样充满了生气和生机。因此,它又是那样丰富和充实。它是安静的,但却不是死寂的。在无人的月夜中,却有人怀着深情,在弹琴,在长啸。正是这一切,使人读着的时候,在抒情的想象当中,走进了一个诗人所创造的世界。我们陶醉在这个世界,感到美。?
第三,唐诗意境美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然而,为什么能够意会?它是通过已经言说的来意会。这样,归根到底,它又是可以言说的。不过,它不是通过言语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形象的描绘,来启示,来渲染。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撩乱边愁”而结之以“弹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但弹不尽的“边愁”,作者却用“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景来加以烘托和渲染。没有直言,但却比直言更能令人“思入微茫”,富有更多的情味。?——(节选自蒋孔阳《唐诗的审美特征》)
1.根据本文对意境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要营造意境美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中国的诗歌都是抒情诗,而情比较难以直接抒写,只有通过景物来反映和显示。
B.意境是景由外境变成了内心的境,变成了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世界。而这个世界更多地从诗人的感性出发,并融合统一于自己所感受和创造的情与景的天地中。
C.只要诗人将情沁透进景中,客观自然的景,就成为了心灵的景,充满了感情的景。这样,意境就出现了。?
D.“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既是不可言说的,又是可以言说的。我们正是通过已经言说的景物描绘来意会。而这个意会则是可以凭着我们自己的想象任意驰骋。
2.下列不属于唐代诗人对意境美营造的方法的一项(? )
A.将自己的情感移植进事物的物性特点之中,将客观的景转化为心灵的景。
B.发挥抒情的想象,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天地之中,感受其气象,陶醉于此中的美感。
C.不直接说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是通过景物等形象的描绘来启示,来烘托和渲染。
D.在兴发感应的基础上,移情入景,化景为情,然后创造出一个独立自足的、生气盎然的世界。
3.根据原文的意思和内容,下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新意境,直接导致了作者写景写事时,会流露出某种思致,沁透着某种感情。
B.王昌龄的《从军行》最后那句景物描写,将一种不可言说或不好言说之情用景物加以渲染,使得诗歌更加意韵深长。
C.王维的《竹里馆》一诗虽然只写了诗人一人,但诗中并不显得死寂,相反,倒很饱和很充实。原因就在于诗人把他所感受到的情与景,融合统一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这个天地是那样的自足、和谐,那样的有秩序,那样的充满了生气和生机。
D.诗人在写景抒情时,将感情沁入景物之中,这种能“感荡性灵”的情感,使人读着,意味无穷。就像陆龟蒙的《白莲》诗,白莲本身不过是自然界中极为普通之一物,但作者将情感渗透其间,天下拥有和作者人生体验相似之人当会为之动容。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地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守护中国知识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功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明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
1.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2.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