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请以《别了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记叙文;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别了,童年的老屋
我家并不是什么巨商富贾之类,没见过建得气势恢宏、雕栏玉砌之类的府第,更不用说大观园之中的曲径通幽,竹溪佳处,但咱老百姓有句老话,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家土窝,那四堵土墙,一方屋檐的地方就称之为家。
而今钢筋水泥构筑着社会的轮廓,构筑着我的生活空间,但不知为什么故乡的老屋却总在我的梦中同蓝天、流岚、阳光、童年一起反反复复的出现。
童年是一个人最温暖的梦,老屋就是梦开始的地方。老屋建成已好些年了,墙皮剥落得斑斑驳驳,却是我童年时光的见证人,隐约可以看到小时候的一幕幕,老屋虽经过风吹雨打,却仍然屹立不倒;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磨砺,仍像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支撑着我们一家人走过那清贫的年月。
穷对孩子而言并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也许只是饭桌上的一碗野菜,也许只是一件补丁层层的衣衫,但穷对于我的祖辈、父辈而言足以刻骨铭心。
当我围着老屋快乐的欢叫,因为屋顶上有了一个小洞时,我听到了母亲沉沉的叹息:“这房子不知什么年月才能翻新。”每当大雨滂沱之时,一家人总是战战兢兢怕老屋挺不过去,但那时家里只有一只小灯泡,昏昏暗暗,让人觉得是在看一场老电影。因此那时候的我并不喜欢晚上,窗外的月亮虽然朦朦胧胧,却也比这只昏黄的灯泡好上许多。后来,我走过一个大城市,在华灯初放的一刻,恍若白昼,让我想起了西北山村老屋中,发现这么多年温暖我的竟只是那点昏黄的灯光,明明灭灭之间永远存在。
后来我家搬进了单位分给父母的房子,要告别那间陪我走过温馨童年的老屋。我将自己最珍爱的弹珠悄悄的埋在老屋的角落并答应它我会回来看它。但十几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回到那个老屋。我已经习惯了钢筋水泥的楼房,老屋像褪色的照片,容颜模糊。
有一天,外婆捎信来说老屋要拆了。我大惊,所有沉寂的记忆在瞬间复活,那个曾承诺过它会常来看看的人竟一去数年。我又回到了那条曾经熟悉而今陌生的路,却发现这已不是记忆中的风景,路已拓宽;而在绿树掩映中的大多是红砖青瓦的新房,路上车来车往,有着忙碌的繁华,那“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巷中”的记忆已经一去不复返。
我静静地注视着给予我欢乐和遮蔽的老屋,沧桑之感扑面而来。当老屋颓然崩塌之际,尘土飞扬仿佛幽重的叹息和留恋。我的心竟扯得生疼,如果说断壁残垣是一个王朝的悲歌,那么老屋的倒塌是不是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是贫穷、落后、愚昧的年代的终结,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是富裕、进步、文明的时代的开始。
后来,看到归有光写他的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我潸然泪下。
别了,我童年的老屋!
本题解析:这是半命题形式的作文。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别了___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别了”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是因为它既可以写与“别了”有关的人,也可以写与之相关的事或物。既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回顾过去,畅想未来,抒发感受。一间老屋、一个教室,会引起你多少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具体写作可写以下内容:
(1) 选择与“别了”有关的人,如“别了,我的同桌”;
(2)选择与“别了”有关的事,如“别了,我的高中生活”;
(3)选择与“别了”有关的物,如“别了,童年的老屋”;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面向阳光,你获得的是明朗、温暖与舒适,但你的眼睛有时会被灼伤。
背向阳光,但你看到的可能是被照见的阴影。
你更愿意面向阳光还是背向阳光?对此你有什么体验或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梦
“嗡嗡嗡”几只黑影遁入与鼾声紧紧交织在一起的黑暗中。
毕竟是女流之辈嘛,又挺着个大肚子,多少要补充营养。明知她们是在阴影中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是安慰着自己——这就是我,一只雄蚊。
“瞧那德行,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那样。”黑影中传来讥笑。
“老子是爷们,懂吗?老子吃草也能活!谁稀罕哪些臭血啊,你们这些,害……害人精!”
我话还没说完,伊们已开始害人了——猩红的腹部渐渐膨胀,里面罪恶的液体令人作呕。那些人类自以为设了一道“无法逾越”的白色长城便可以安然入睡,殊不知正是我们把他们赶入蚊帐,让老婆得以缸内抓王八——一抓一个准。盛宴步入尾声,那人也有所察觉,合上了蚊帐唯一的缝儿——我可以听到丧乱的钟声在轰鸣——我救不了伊们。
第二天早上,伊们都与那些猩红的液体归于同一个平面了,光明来到,死亡也就临近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想要生存下去,就一定要吸他们的血?为什么他们要生存下去,就一定要屠杀我们的同胞,甚至连孩子都不放过——电击、喷雾、漂白粉,物理、化学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身在光明之中,用的却净是些阴险的招数; 91exam.org我们身在黑暗,却光明磊落得能与关二爷拜把子。什么是光明?什么是黑暗?我老婆拉扯孩子容易吗?就问他们借点血,又不是掉块肉,直接就给弄死了啊!
所谓的光明,我呸!
但是,当更多的蚊子被轻而易举地煽动;更多的仇恨与血债堆积如山时,我决定,让大家冷静下来,我去和解,我踏上了征途……
啪,日光灯又准时地开启,光明像一把利刃击穿了我的视网膜——光明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黑暗。昨晚的蚊子和大胖真是闹了一宿——突然,一只蚊子竟像阿帕奇似的悬停在我眼前。
啪,小不点一下就扁了,还好,没血,说着,我便随手将它的尸骸抹在蚊帐上,以儆效尤!还敢聚蚊成雷?
窗外,乌云密布,怕是要下雷雨了。我缩回黑暗的被窝,继续我那个奇怪的梦。
本题解析:本次作文题采用了材料作文形式,审题有一定的难度。本题中的两句话,每一句都是一个转折型的复句。对于这类句子,必须明白材料的重点在于“但”字后的内容。“你的眼睛有时会灼伤”、“你看到的可能是被照见的阴影”,这两句话强调的是阳光的另一面,“明朗、温暖与舒适”的另一面。这一面,可能是“伤害”,是“阴暗”,是“缺点”,是“不足”。这里,需要辨明的是“你看到的可能是被照见的阴影”这句话不能理解为“事情的真相”、“事实”。“面向阳光”和“背向阳光”, 这两句话的共同点,不仅在于共同表达了对面向“阳光”的思考,而且它们在结构上都是先肯定,后否定。这样,可以提炼出一个中心:我们面对“阳光”,既要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坏的一面。从这个方向,可以进一步提升:我们要清醒地(理性地)意识到“阳光”的背后也有不足。
本题即有开放性,“阳光”具有比喻、象征的特点,其意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审明题意之后,必须思考:“阳光”是什么。根据“阳光”的客观属性,结合材料中“明朗、温暖与舒适”等词语的意思,可以把它理解为“亲情”,也可以是与之相类的“友情”、“爱情”,还可以把它理解为“给我鼓励的精神榜样”(伟人、明星或身边的楷模),甚至你可以把它抽象为某种精神上的信仰(宗教信仰、团队的奋斗目标等)。关键是,这些东西既要有“阳光”给人“温暖”的优点,又有过度则容易“灼伤”眼睛的缺点。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照要求作文。
小时候,总以为被子是有暖的。直到有一天,父亲对我说,被子本身并没有暖,也不能产生暖。盖上被子,我们之所以感到暖,那暖不是被子给的,而是我们自身的暖,是我们的身体产生的暖,被子只不过阻隔了外面的寒冷保住了我们的温暖。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朋友,请相信自己!
回忆一下,你是否曾骄傲地说过:“我能做到。”
寻找一下,你记忆的长河里是否有“我相信自己”之类的话语。
“相信自己,我能做到!”
这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但它并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句玩笑。这是在肯定你的能力,是你对自己的一种考验。虽然你很有实力,但是你不相信自己,你不敢说:“我能做到!”这样,鲜花和掌声就会在你的身边悄悄溜走;等你发现时,已经晚了,成功的宝座已属于那些敢于说“我能做到”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充足的自信心,敢于大声地说:“我能做到!”
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革命就不会进行得如此轰轰烈烈;如果没有童第周的“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中国的生物研究就不会有这么快的发展;如果没有许海峰那惊人的一枪,中国在奥运会上就不会有零的突破;如果没有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我佩服她,但我并不服她”,哈佛校园中就会失去一道亮丽的风景……无数的“如果没有”,向我们诉说着自信的魅力。难道你不为之心动吗?
“相信自己,我能做到!”
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在这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请不要老想让别人去发现你,去挖掘你,而要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要有竞争的意识,时刻准备着说:“我能做到!”
如果你是金子,就不要甘心永远被埋在沙子里。你要亮出自己,这样,人们才会看到你的闪光点。
如果你是花朵,就不要永远含苞不放。你一定要露出笑脸,因为别人渴望得到你的芳香。
如果你是雨滴,你就不要永远藏在云朵里。要知道,因为大地渴望得到你的滋润。
昨天属于历史,明天是个未知数,惟有今天把握在我们手里。手心上是天,手背下是地,握起拳头就是你自己,。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关键看你是否能做好准备,相信自己,把握好时机。
相信自己,亮出青春的风采.相信自己,点燃心中的勇气!
本题解析:这是作家黄小平博客中的一段博文。父亲的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温暖来自于自己,不是来自于体外。我们靠着这种滋生于内心的温暖,完全可以自己温暖自己,甚至战胜寒冷、孤独和寂寞。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意:
1、自身角度:相信自已(价值、力量、信念、勇气、信仰等)
2、被子的角度:借助外物,可以更好的走向成功;
3、二者结合:既要自己努力,又要借助外部条件才能更好的走向成功。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整墩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份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世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山坡上有一棵巨树的残干。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年了。当初它只是一棵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由树皮往里吃,以它们微小的却不停止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甲虫面前。
?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为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