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常见题型》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3:35: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纽约市有一个著名的植物园,每天吸引大批游客,人们纷纷前往观赏植物园内多姿多彩的花卉和造型奇特的盆景。植物园的园门上方,显得有点与众不同。门上有一块告示牌,上书“凡检举偷盗花木者,赏金200美元”。
  好奇的游客问管理人员:“为何不按通常的习惯,写成‘凡偷盗花木者,罚款200美元呢’?”
  管理人员回答:“要是那样写,就只能靠我的两只眼睛。而现在,可能有几百双警惕的眼睛。”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 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苏格拉底和克拉苏相约分头到很远很远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国度去讲学。许多年以后,他们相遇了。他们发现,那个国度实在是太远了,走上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
卡拉苏懊悔地说:“我竭尽全力地向那个国度奔跑着,它却是遥不可及!我不仅没有传播自己的知识和学术,更没有欣赏到那醉人的美景……这,太令我失望了!”
苏格拉底却说:“一路上我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与他们交谈,无形中也传播了自己的思想,同样也学会了很多新知识。虽然我没有到达我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地,但也没有忘记欣赏沿途的美景。”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写作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己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上帝分给天堂和地狱两把长勺子。地狱的人们把食物只往自己嘴里送,可勺子太长了,他们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结果所有人都只有不断受到饥饿的煎熬。而天堂的人们却把食物往对方嘴里送,他们互相喂食,互相帮助,美美地享受着美食。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引述了一项英国科学家进行的实验,科学家在许多同时生长的南瓜上加上质量不同的砝码,有的几克,有的几十克,有的几百克,有的几千克,其中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最初的几克逐步加压,到它成熟时已经加到了几百斤.科学家把这些加压的成熟了的南瓜摘下来,试者用刀把它们剖开,看它们的质地有什么不同.别的南瓜随着手起刀落迎刃而开,而那只承受压力最大的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头也弹开了,最后只好用电锯把它们锯开.测验的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这只南瓜果肉的强度竟然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于丹说,这其实是一个“生命的实验”,面对这样使人瞠目结舌的实验结果,“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
要求:(1)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2)自主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关键词扫描:压力 加压 加砝码 承受压力强度 生命的实验 竞争压力 提前成熟
因果勾连:南瓜因加压变得无比强硬(表)
由表及里:人生因压力更有价值,压力使生命更精彩,压力铸就成功路,关于压力的诸多生命思考等等。生命因压力而更加坚强(里)
发生联想: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思想压力,政治压力,心理压力,竞争压力,正视压力,勇于面对压力,敢于挑战压力,善于利用压力.感受和体验压力等等,人生的砝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辩证思维:加压与减压,压力要适度,变压力为动力,关于南瓜的科学实验没有缺陷吗?等等
点评:材料作文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虚构材料出处。有的同学在行文过程中虚构这则材料的来源,说什么“在某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我听我爷爷讲过一个关于沉香的故事”、“昨天刚好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所有这些,都是不适合的明明是试卷上出现的材料,怎么变成了听来的故事,而且还“曾经”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嘛所以同学们不要去虚构材料的来源。2、材料当作论据。材料作文的材料是提供你写作用的,你必须根据这则材料来审题立意,并从中归纳一个观点,但是有的同学却把这则材料当作了文章的一个论据,并且放在文章当中去写,显得不伦不类,这是绝不允许的。3、材料全盘引用。材料作文的材料该不该引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的观点是一定要引用因为我们写作文主要是给改卷老师看的,而在改卷时,老师不可能字斟句酌来分析你的作文,所以同学不要去写那些暗含题旨的文章为了让老师一眼就看出你的文章不是离题的,那你就必须学会让老师直接地发现你的观点作为材料作文,引用材料并从材料中得出观点显得很重要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你不要全引,要学会归纳,采用那些能引到你的题旨的句子,一两句话带过去就可以了希望同学能切实掌握这点。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作文:(60+10=70分)
痕迹?约翰●罗斯金
  把第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
请以“痕迹”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解题:“痕迹”①物体留下的印;②残存的迹象。
读约翰·罗斯金的诗《痕迹》,我们可以感悟到“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在过去的人生路上,你都留下过什么样的脚印和痕迹?这些“脚印和痕迹”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哪些启发?对自己有何警示、意义?在将来的人生路上,我们还应该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怎么留下让自己最满意的痕迹?别人的脚印和痕迹对自己有何影响?充分展开联想,深挖写作素材,选取最难忘、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行文。
范文:生命的痕迹
生命的痕迹是一个见证,是人们为自己存在的一种证明,是为社会付出过的一块石碑,它不会被遗忘,不会被忘却,因为它是生命意义的体现。
回溯古路,多少古人的足迹仍清晰可见。司马迁受下辱,历传史记;屈原沉吟泽畔,乃赋离骚;岳飞面对皇命,仍然奋身保卫边疆。他们或为一己心愿,或因力尽而不能愿,或因忠心为国的执着,都在生命的里程上划下了一道道不灭痕迹,它们散发着令人敬佩的光芒,令历代多少人为他们而痛心与纪念,因为他们的生命痕迹,令他们的精神永世传诵。
时至今天,仍能看到生命印痕的延续。费俊龙,聂海胜,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可谓历尽艰辛。无数次的适应太空无重状态,数不清的细节训练,但他们却不因此而放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在为祖国而奋斗,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体现而努力,连幕后的工作人员,数不出他们的名字,但确是为祖国的地位而默默奋斗,他们都在为生命留下了一些记忆,留下一些造福人民的历史,在将来人们回顾今天时,一定会看到他们的努力,为他们而自豪,因为这一印痕是不会被磨灭的,亦将鼓励人们继续为人生而奋斗。
生命印痕会深刻,是因为它们为心所刻划,对其他人而言,他们的心中亦已刻上同样的痕迹。被国家授予“献血夫妻”称号的杨氏夫妇,在1993至1997期间,总共献出血量达到15000毫升之多!他们行走于街道上,看见的人,或许正是他们所帮助过的,混合着他们爱的血液。他们并没为自己留下了什么,亦无获到什么,但他们的人生是完美的,因他们在行走之时,已不经意地在脚下鞋痕中救活和孕育了新的生命。
人生在世,遇到的风风雨雨让我们感到疲惫,但回顾往昔,发现雨冲刷后却更闪闪发亮的一路印痕,发现自己的人生竟是如此充实,这将会是一种何等愉悦的心情,为自己留下生命的印痕,让自己能拥有金色的人生吧。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了粼粼波纹;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雨从林中滑过,留下了寸寸滋润;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的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
美的刻划
皱纹是时间美的痕迹。
喜欢看老人们在夕阳下平静地闲谈的场景。这贯通寰宇不动声色的平静才是一种见过世面的从容。相形之下,那些空爱幻想、哭哭啼啼的年青人身上,几乎看不到时间的年轮。
皱纹是悲哀,也是财富。没有时光是白白度过的。没有人是白白老掉的,哪怕是挥霍时光。若没有年少时荒唐,又哪来年老时的醒悟呢?当时间的痕迹爬满了我们的额头,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抚之怅然却又无可追寻的痕迹,而我们却能在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沧桑里品味出一种甜蜜的忧伤。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