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3:37: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秦君,师必退——见:拜见。
B.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
C.且君为晋君赐矣——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君图之——唯:只有。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举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C
4.(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孝王,景帝母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chà,夸耀)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悉见梁使,厚赐之。其后梁王益亲欢。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名由此显,结于汉。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贪嗜于财。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僭:侮蔑
B.今太后以小节苟礼责望梁王望:埋怨
C.即欲以侘鄙县  鄙:边远的地区
D.其后安国坐法抵罪坐:触犯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B.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予以愚触罪
C.太后喜曰:“为言之帝。”
D.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孝王和景帝是同胞兄弟,由于倍受窦太后喜爱,就私自设置丞相和二千石级官员,并且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几乎招惹祸患。
B.由韩安国话可知,梁孝王在七国叛乱时,派军队打退叛军,为阻止叛军西进,保卫太后和皇上立下功勋。
C.由于韩安国明于事理,善于剖断,终于通过大长公主和太后,化解了景帝和梁孝王之间的嫌隙。
D.选文中着重肯定了韩安国有谋略、有才智、为人宽厚、能为国举贤等优点,也提到了他的缺点。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A(僭jiàn,超越本分)?
小题2:B(A.中“于”表引出动作行为对象,C.中“之”是代词,D.中“乃”为“竟然”;B.中“以”均解作“因为”,但词性不同:前为介词,后为连词)
小题3:A(不是私自设置官员,而是太后允许他,请求他设置)
附翻译: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他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听说后,心中很不高兴。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当时韩安国是梁国的使者,便去进见大长公主,哭着说:“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从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是叛军进攻的阻难。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而诸侯作乱,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出行开路清道,禁止人们通行,回宫强调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高兴地说:“我要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转告之后,景帝内心的疙瘩才解开,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后认错说:“我们兄弟间不能互相劝教,竟给太后您增添了忧愁。”于是接见了梁王派来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赏赐了他们。从这以后梁王更加受宠爱了。窦太后、大长公主再赏赐韩安国价值约千余金的财物。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他贪嗜钱财。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天下大器也——大器:最珍贵的器物
B.遂成于岐山之下——国:国家
C.其可以为舟者十数——旁:方
D.与人之兄居而其弟——杀:使动用法,使……被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先用“积土成山”等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B.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C.紧接着又举出了四个比喻,用对比的方式,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D.最后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正反对照,进而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
2.对文段的分析理解,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
B.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后天努力。
D.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对比、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1.D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其”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②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皆出于此乎
④信者效
⑤有碑仆道,文漫灭
孰能讥之乎
传之非其真邪
若是,孰能御之
⑨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⑩尔无忘乃父之志
A.①④/②⑦/③⑥/⑤⑨/⑧/⑩
B.①④⑤/②/③⑥/⑦/⑧/⑨/⑩
C.①④/②/③/⑤⑨/⑥⑦/⑧/⑩
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⑨/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