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10 23:56: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②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士庶人”的含义,并简要概括本段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①夏、商、周兰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诸侯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②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拼命喝酒一样。
小题: “士庶人”指士人和平民百姓。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诸侯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拼命喝酒一样。”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6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下面文句中加粗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也固先乎吾?不足为外人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人生而知之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也久矣
2.下面文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朝济而夕设版
B.则群聚笑之?顺风
C.句读之不?师道之不复可
D.吾师道?其闻道固先乎吾
3.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⑧
4.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粗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之?
粪土当年万户侯?
食埃土,饮黄泉?
④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⑤假舟辑者,非能也?
⑥是故益圣,益愚?
学而遗?
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C?
5.B
6.(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绝长江黄河。
 ? (2)所以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姚柬之,字伯山,桐城人。柬之少负异才,从族祖鼐学,道光二年进士。授河南临漳知县,屡决疑狱。县民张鸣武控贼杀妻,称贼攀二窗棂入室,柬之勘窗棂窄,且夫未远出。诘之,果夫因逐贼,误斫杀妻。又常姚氏被杀,罪人不得。柬之察其时为县试招覆之前夜,所取第一名杨某不赴试,疑之。召至,神色惶惑,询其居,与常邻。乃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遂得图奸不从强杀状。每巡行乡曲,劝民息讼,有诉曲直者即平之。漳水溢,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境与直隶大名毗连,多贼巢,掘地为窟,积匪聚赌,排枪手为拒捕计。柬之约大名会捕,赌窟除而盗风息。
  母忧去,服阕,补广东揭阳。濒海民悍,械斗掳掠,抗赋戕官,习以为常。柬之训练壮勇,谕以保护善良。最顽梗之区日下滩,盗贼、土豪相勾结,柬之会营往捕,拒者或死或擒。一盗积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环观,谬之,境内称快。有凶盗居钱坑,其地四面皆山,不可攻。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燕其庐,空其积聚。柬之戒勿焚烧,召耆老,谕交犯,不敢出。乃乘舆张盖入村,从仅数人,见耆老一一慰劳,皆感泣。民在四山高望者,咸呼“好官”,次日遂交犯。自下滩示威,钱坑示德,恩信大著。兴复书院,厚待诸生,回乡以新政告乡人,有变则密以闻,官民无隔阂。县大治。
  迁连州绥瑶同知,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普宁县匪徒戕官肆劫,奉檄从镇道往捕治。匪以涂祥为巢穴,磨盘山为声援,地皆险。乃设方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获六百余人。十七年,署肇庆府,十九年,擢贵州大定知府,俗好讼,柬之速讯速结,不能售其欺,期年而讼稀。大定民、苗杂居,宜治以安静。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见多不合,遂引疾归。数年始卒。(《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柬之少异才——负:具有
B.服,补广东揭阳——阕:结束
C.不能其欺——售:施展
D.见多不合,遂疾归——引:承认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姚柬之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夜至城隍庙,命妇人以血污面,与杨语
②赍粮赴灾区,且勘且赈,全活者众
③一盗积犯十八案, 召被害者环观,俘之
④乘舆张盖人村,从仅数人,见耆老一一慰劳
⑤民、瑶构讼,判决时必使相安,遂无事
⑥正军攻涂祥,调揭阳壮勇自磨盘岭突进破贼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柬之在河南临漳县,勘察疑案,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及时、准确地判决张鸣武误杀妻子案、常姚氏被杀案。
B.姚柬之在广东揭阳县,当众处死下滩惯盗,慰劳境内耆老,兴办书院,厚待诸生,恩威并施,赢得民心,官民无隔阂。
C.姚柬之在治理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时,对各族民众一视同仁,处理案件快审快结,判案务使双方相安无事,尽量不扰民。
D.姚柬之历任临漳知县、揭阳知县、连州绥瑶同知、贵州大定府知府,所到之处,无不治理得很好,深受官民的赞赏。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至,神色惶惑,询其居,与常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则燕其庐,空其积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A
4.(1)(姚柬之)叫来(杨某),(杨某)神色惶恐疑惑,(姚柬之)询问他的住处,(杨某)与常某相邻。
  (2)潮州旧例,凡是盗匪没抓到,官府就烧掉盗匪的家,搬空盗匪的财物。
  (3)上级下达命令,姚柬之一定考虑地方实际情况,不让它使百姓受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委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悌、力田。常选学宫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今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选自《汉书·循吏传》)
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遣京师(? )
(2)用察举(? )
(3)县邑吏民见而之(? )
(4)蜀地学于京师者齐鲁焉(? )


参考答案:(1)诣:到,往
(2)次:按照
(3)荣:以……为荣
(4)比:与……等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催科
[ 明] 江盈科
?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结束。
C.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比岁:连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槌楚不完,囹圄、而桎梏?古者富贵名摩灭,不可胜计
B.阳城拙蒙赏?王尝语庄子好乐,有诸
C.国家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石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为有司者,前迫督促,后慑于黜罚?(怀王)内惑郑袖,外欺于张仪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译文:?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译文:?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译文:?


参考答案:1.B
2.D
3.C
4.B
5.(1)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2)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
(3)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试..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