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0 23:56: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信义安所见乎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高祖召问其故,对曰:“今兵义动,进战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止。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义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北宋·曾巩《唐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引师霍邑趣:奔赴
B.贼众大败,各舍而走仗:兵器
C.贼见吾还,必相追       蹑:尾随
D.三王陵,发伏击之       度:估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及高祖守太原②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为君也
B.①死亡须臾至②高祖乃悟
C.①今兵义动②使其计不暇发,故克也
D.①进战必克,退还则必散②仁杲收而抚之,便未可得矣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B.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C.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D.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率兵西向,在霍邑被隋将率精兵阻挡,恰遇连天大雨,粮草断绝,但高祖不为所动,促令急攻,最终大败隋军,平定霍邑。
B.平定京城后,高祖辅佐朝政,被授予唐国内史的官职,后来又改封为秦国公。高祖受禅后,又改任尚书令,并由秦国公进封为秦王。
C.在战争中,李世民善于分析敌情,恰当部署,抓住了敌人的要害,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凭借突出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钦佩。
D.曾巩在评论中对太宗李世民推崇备至,认为他仁心爱民,他的朝代是历史上极治的时期,即使古代的圣贤君王,也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
②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太宗“有天下之志”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1)①高祖不采纳他的意见,急令率军出发(撤退)。太宗于是在军帐外放声大哭,哭声让军帐内的高祖也听到。
②(隋军)放下悬门(吊桥),老生拉着绳索想把悬门拉起,于是太宗斩杀了他,平定了霍邑。
(2)①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隋朝气数已尽,太宗暗中谋划举义起事)②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原来我们举义起事,就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因此应该先入咸阳,号令天下)③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退兵固守太原一座城池,这只能当强盗而已)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度三王陵,发伏击之 度:估计”解释不准确,由原文上句“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内容“不久隋朝将领段达率领一万多人从后面赶来”,可知,“度”应为“经过”。所以选D。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项,第一个“之”连词,表修饰;第二个“之”连词,表承接。A.两个“而”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D.两个“则”都是连词,表假设,那么,就。所以选B。
小题3: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 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 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6. 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 断文句通过找谓宾。此题要注意名词做宾语的“具”、“步兵”、“城下”;文言虚词“而”“之”“何”。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高祖不为所动,促令急攻”不准确,与原文不符。B.“高祖辅佐朝政,被授予唐国内史的官职”表述不准确,被授予内史、尚书令和封为秦国公、秦王的均为太宗李世民,而非高祖。D.“即使古代的圣贤君王,也不能与他相提并论。”表述不准确,与原文的“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不符。所以选C。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引发”、“闻”、“发”、“上”。在分析第二问时,要结合着对文意的理解,从太宗的言行举止中,找出的事例只要能体现太宗“有天下之志”即可。
参考译文:
太宗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名讳世民,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她的母亲是太穆顺圣皇后窦氏。高祖守太原时,太宗十八岁。当时隋朝的气数已尽,太宗暗中谋划举义起事。经常纡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养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等到举义时,太宗就率领军队攻占了西河,攻克城池。大军又向西进发到贾胡堡,隋朝的将领宋老生率领两万精兵驻扎在霍邑,来抵抗举义的军队。恰逢连日大雨,唐军的粮食断绝,高祖和裴寂商量暂且撤军回太原,再作谋划。太宗说:“本来我们举义兴兵,是要拯救苍生百姓的,因此应当先进入咸阳,号令天下。现在遇到一些敌人就要撤退,恐怕跟从我们举义的人很快将解体。回去守住太原区区一个城,这也只是当强盗而已,又凭什么能保全自己?” 高祖不采纳他的意见,急忙命令军队撤退。太宗于是在军帐外放声大哭,哭声让军帐内的高祖也听到了。高祖召他进帐询问原因。太宗回答说:“现在我们凭正义的名义起兵,如果向前作战就一定能胜利,如果后退回去就一定解体。我们的军队解体了,又有敌人在后追击,死亡很快就到了,因此悲伤。”太祖这才醒悟,不再要求退兵。八月己卯,雨停了,高祖率领军队向霍邑进发。太宗从南原率领两骑兵从险峻的山坡上冲下来,从中间冲击斩断隋朝的军队,率兵奋勇拼杀,敌人大败,各自丢下兵器逃跑。隋军放下吊桥(准备投降),老生却拉着绳子想把吊桥拉上去,被太宗军队斩杀,于是平定了霍邑。
唐军到了河东,关中的豪杰争相奔来归顺唐军。太宗请求让起义军入关,攻下永丰仓,发粮食来赈济穷困贫乏的人,收服关内各路盗贼来谋求进军京师。高祖认为他的计策很好。不久平定了京城,高祖辅佐政务,太宗被授予唐国内史的官职,改封为秦国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又被封为右元帅,统领十万军队,占领了东都。等到要凯旋的时候,太宗对手下的人说:“贼军见我们回去,一定会追赶我们,我们要多处伏击来等待他们。”不久隋朝将领段达率领一万多人从后面赶来,经过三王陵的时候,伏击着的唐军出来攻打他们,段达大败。高祖称帝,任命太宗为尚书令,进而封他为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担任元帅攻打仁杲,仁杲请求投降。不久各将领来贺喜太宗,趁机问他:“当初大王在郊野大战打败了敌军,可是敌军的主帅还占据着城池,大王您没有攻下城池的战具,只是带领骑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就一直迫近城下,大家都怀疑您不能攻破,可是竟然攻下了那城池,这是什么原因呢?”太宗说:“这是用灵活变通的方法来逼迫他,使他的计策来不及展开,因此攻克它。如果不赶快追赶敌军继续攻打,敌人逃跑放弃城池,仁杲招回安抚他们,那么城池就不能攻占了。这可以说是取得成功的谋划,各位都看不到(这一点)吗?”各大将说:“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取代隋朝的是唐,唐朝更换了十八位君主,统治将近三百年,治理最清明的没有比得上太宗做皇帝那个时候。(他)屈折自己,听从劝谏,心地仁厚,爱惜百姓。有统治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干,又有将天下治理得清明的效果,但是又因为他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所以还不能和古代贤能的帝王并称,不能称为统治最好的时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
小题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孔子与孟子共同的观点。(1分)
小题2: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分别谈谈对上述两则材料中所反映出的政治观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共同点:二者都强调了要注重民生问题,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注重百姓等相关词语皆可得分) 1分
小题2:.第一则中反映了儒家的“富民”思想。(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1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加上自己的解读,语言合理即可得分)。(1分)第二则中反应了孟子主张执政应以民为本,民心所向的思想。(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1分)这在先秦时代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思想。(加上自己的解读,语言合理即可得分)(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论语》中第二段最后一句是写百姓与君王富足的比较,《孟子》中说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二者都强调民心民生问题。
点评:此种题型难度较大,要求读懂原文并且根据原文提炼观点,还要找准每段的侧重点,只要能对儒家思想有所了解,不会偏离方向。
小题2:这两则材料分别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表达了治国理念。《论语》中强调了人民的富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问题,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富足了,这样国家就好管理了,也就是说富国先富民。《孟子》强调的是民心,“得民心”,“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就是说想治理好国家要先获得人民的支持,以人民的意愿来考虑治国方略,这在今天也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所以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了。
点评:这种题型不经常考,难度较大,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总结出政治见解,然后结合实际去探究,注意探究的角度,可以结合当代的治国方略来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窦婴字王孙,孝文皇后从兄子也。父观津人也,喜宾客。孝文时为吴相,病免。孝景即位,为詹事。
梁孝王,帝孝景弟也,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后欢。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太后由此憎婴。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婴门籍,不得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诸窦无如婴贤,召入见,固让谢,称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裁取为用,金无入家者。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为魏其侯。游士宾客争归之。每朝议大事,列侯莫敢与抗礼。
四年,立栗太子,以婴为傅。七年,栗太子废,婴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下数月,诸窦宾客辩士说,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婴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不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是自明扬主上之过。则妻子无类矣。”婴然之,乃起,朝请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景帝曰:“太后岂以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臣相。
窦太后崩。婴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
赞曰:“窦婴以外威为重。而名显。位卿侯,大业定矣。然婴不知时变。凶德参会,待时而发,藉福其间,焉能救斯败哉!遇合有命,悲乎!”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入见,固让谢?固:执意? B.游士宾客争归之?归:归附
C.诸窦宾客辩士说,莫能来?来:前来? D.益疏不用,无势?疏:(被)疏远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婴亦薄其官,因病免?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婴然之,乃起,朝请如故?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太后岂以臣有爱,不相魏其?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①婴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景三年,吴楚反叛,窦婴答应出任大将军,主要是被皇上“国家有急难,作为帝王的子孙,难道能够推让吗”这番话所激励。
B.担任大将军后,窦婴及时向皇上举荐贤才,并且不贪财物,皇上赏赐的千斤之金窦婴都没享用分文,而是让下属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取用。
C.栗太子被废黜后,窦婴称说有病,携一女子隐居在蓝田南山下,后经高遂的劝说,才又入朝拜见。
D.桃侯免职后,太后向皇上极力荐举窦婴,但皇上并未采纳太后建议,认为窦婴不足以担当丞相的重任。
10.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或评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太后之所以憎恨窦婴,收回了窦婴的门籍,不让他入朝朝见,起源于窦婴嫌自己所任的官职小,称病辞官这件事。
B.选文表明,窦婴虽然名声显,位卿侯,定大业,但终究没能为相,因为他不知时变,轻慢无礼。
C.选文最后一段主要在阐发人生祸福相倚的道理:凶祸隐藏在福祉中,适时爆发。但作者认为人生祸福归根结底属于“遇合有命”。
D.从窦婴的人生经历来看,其幸福完全是皇上和太后带来的,因为他是“孝文皇后从兄子”;其败落则是他自己轻慢的个性造成的。


参考答案:7.C
8.D
9.A
10.B


本题解析:7.“来”应为使动用法。
8.A.①于是②经由。B.①于是,就②竟然。C.①认为②凭借。D.“者”均属定语后置的标志。
9.“王孙”不是帝王子孙,在原文中是窦婴的字。
10.A.“太后憎婴”起源于“婴引卮酒进上曰”这件事。C.最后一段主要在进行人物评说。D.“完全是”的说法太绝对,还应有窦婴自己的“贤能”。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节选自《论语·雍也》)
子曰:“饭蔬食②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节选自《论语.述而》)
注: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②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③曲肱(gōng):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小题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2:从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苦乐观”?


参考答案:
小题:①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小题:孔子认为只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尽管贫穷,也乐在其中;但如果是不合于道的富贵,则坚决不予接受。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据文意可知
[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选段简析]
在《雍也》中孔子高度地称赞颜回不以清贫为苦,而以乐观的心态追求仁道,刻苦学习。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常见题型》试..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