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运用题 把下面的词语组合为一副意义明确,对仗工整的对联( 6分)
崇高?情怀?淡雅?山?如?水?若?品格
上联??下联??
参考答案:品格崇高如山?情怀淡雅若水
崇高品格如山?淡雅情怀若水
如山品格崇高?若水情怀淡雅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对联要求语意相关,据此可以相对归类,崇高对淡雅,情怀对品格,山对水,如对若。提供的词语中有“如”“若”两词,那是作比,因而应找出本体与喻体,品格如山,淡雅若水。这样拟写出对联就水到渠成了。
点评:考点主要立足于仿写,平时应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和对仗修辞方法的特点。了解对联的常见形式和基本的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籍吏民封府库 B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火尚足以明也 D、秦孝公据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12年贺岁大片《龙门飞甲》3D效果突出,现场感极强,片中人物打出的飞镖,常常会让观众情不自禁地躲来躲去。
B.在油气、电力、移动通信等公共服务行业,大型国企的垄断地位根深蒂固,为企业利益不惜损害公众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C.入世十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也许并不是显得那么泾渭分明,但它在改变国人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D.自从甘肃校车出事后,全国范围内校车事件就像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样地发生,规范校车运营,已刻不容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 . “情不自禁.应为“不由自主”。 C ,此处本应表达“地位十分突出”之意,而“泾渭分明”比喻是非、好坏分明,界限清楚。 D .此处本应表达“接二连三”之意,而“拔出萝卜带出泥”却是“比喻事情办得不圆满,引起别的麻烦;也常用来比喻发现一个问题,而带出来其他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某机构对200名大二学生进行了以“人文·读诗”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请根据表一、表二显示的调查结果概括现状,分析原因。要求简明、准确。(6分)
表一:进入大学后诗歌阅读的数量
阅读数量
| 人数
| 所占比例
|
0首
| 28
| 14%
|
10首以内
| 102
| 51%
|
10—20首
| 64
| 32%
|
20首以上
| 6
| 3%
|
表二:你认为诗歌在当下的存在价值是(可多选)
问题选项
| 人数
| 所占比例
|
让人类获得情感的共鸣和艺术的体验
| 53
| 26.5%
|
为物质社会增添精神追求
| 22
| 11%
|
反映人性的美德和光辉
| 32
| 16%
|
成为诗人谋生的一种手段
| 75
| 37.5%
|
毫无价值
| 85
| 42.5%
|
【小题1】现状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小题2】原因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参考答案:
【小题1】表一显示,多数大学生读诗很少;表二显示,视诗歌为诗人谋生手段和认为诗歌没有存在价值的人数最多。
每个方面1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①多数大学生缺乏对诗歌人文价值、审美价值的认识。②多数大学生缺乏阅读诗歌的内驱力。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表格题如果百分比的,解题时我们应重点关注所占比最高或最低的情况,或者是变化的趋势。本题两个表格都要关注所占比率较高的情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由近百分八十的大学生认为诗歌是诗人谋生的手段甚至毫无价值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诗歌是精神追求的载体,所以也就没有阅读诗歌的内驱力。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应该是“长为少祭”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