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九)
2017-11-11 00:21: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______________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______ (4)则以刘病日笃 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请你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是为哪件事而陈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若将课文的第3段和第1段调换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选自苏洵《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帮助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爱惜
|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秦战胜而得到的土地) B.子孙视之不甚惜(之:土地)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之:赂秦各国)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其:赵国)
|
小题3:下列句子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
祖父B.犹有
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暴霜露,斩
荆棘D.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开宗明义,提出全文论点,并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分析,巩固论点。
B.第二段从“赂者”入手,运用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说明以地事秦必然招致灭亡的结局。
C.第三段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的道理。
D.本文剖析透彻,逻辑性很强。文中还使用形象描写的手法,使得论证鲜明晓畅,生动感人。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驻军)
B.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C.夫晋,何厌之有(满足)
D.失其所与,不知(同盟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恐美人之迟暮
B.夜,缒而出去今之墓而葬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得复见将军于此
D.以乱易整,不武 必竭诚以待下
小题3: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B.第一段中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点出战事爆发的原因,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C.烛之武见秦伯后,从秦、晋历史关系,说到亡郑于秦无益,再说到晋灭郑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本文除描写外交辞令外,还有生动的叙事。无论记事记言,文字各尽其妙,短小精炼,鲜明生动,是一篇值得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分)
小题5: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3分)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难者也,处死者难。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
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单选题 辨析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皇览揆余初度兮
②何不改乎此度也
③来吾道夫先路也
④既遵道而得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离娄上》)
小题1: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礼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作出了种种规范。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也属于礼法规定的范畴。
B.孟子认为对于古代礼法也不必过于拘泥,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这是对礼法的变通。否则,见死不救,就如同豺狼。
C.淳于髡对孟子在天下人都掉落水中却不去救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孟子前后言行不一,在意小的方面,而放弃大的方面。
D.孟子认为天下的人都在水深火热之中了,靠一个人的力量仅能解救嫂子落水,是不足以解救天下人的,解决问题要靠王道。
小题2:请概括本章的主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