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七)
2017-11-11 00:21: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翟守素,济州任城人。守素以父任为殿直,历汉、周,迁供奉官,领承天军使。乾德中,为引进副使,从王全斌伐蜀,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蜀平,擢判四方馆事。以两川余寇未殄,虑致骚动,再令守素入蜀经略诸郡,分兵以防遏之。
开宝中,会麟、府内属戎人争地不决,因致扰乱,命守素驰往抚喻。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从征太原,命海州刺史孙方进围汾州,守素监其军,转引进使。
开宝三年,命为剑南十州都巡检使,东上阁门使郭崇信副之。赐守素钱五百万,入谢日,复遣为岐帅符彦卿官告使。守素辞以锡赍优厚,不敢更当奉使之诏,上不许。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并垒未下,诏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率兵深入其境,蹈藉禾稼,守素多所虏获。太宗即位,迁客省使,领宪州刺史。
太平兴国三年夏,河决荥阳,诏守素发郑之丁夫千五百人,与卒千人领护塞之。是秋,梅山洞蛮恃险叛命,诏遣守素率诸州屯兵往击之。值霖雨弥旬,弓弩解弛,不堪用,明日,将接战,守素一夕令削木为弩。及旦,贼奄至,交射之,贼遂败。乘胜逐北,尽平其巢穴。先是,数郡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反侧以定。俄而钱俶献浙右之地,诏守素为两浙诸州兵马都监,安抚诸郡,人心甚悦,即以知杭州。岁满,为西京巡检使。秦王廷美以事勒归私第,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属洛阳岁旱艰食,多盗,上忧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未几,迁商州团练使。
淳化中,夏帅赵保忠上言,其弟继迁诱戎人为寇,且求援师。诏守素率兵复屯夏州,未几,又徙石州,以老病上疏求归本郡,从之。三年,卒,年七十一。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凡断大辟狱,虽罪状明白,仍遍询僚寀,佥同而后决;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以微警之。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守素久次不迁,殊无陨获意,时论以此多之。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两川余寇未殄殄:消灭
B.命守素驰往抚喻喻:明白
C.贼奄至,交射之,贼遂败奄: 突然
D.时论以此多之多:称赞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翟守素的政治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将接战,守素一夕令削木为弩?②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
③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④安抚诸郡,人心甚悦
⑤守素既至,渐以宁息?⑥属吏有过不面折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翟守素历任重要官职五十多年,谨慎宽厚,政绩卓著,判案时细察明断,对属下温和平易。
B.新提拔的年轻官吏都压制翟守素,致使他的职务多年得不到提升,但他并没因此而灰心丧气。
C.翟守素因父亲做官而走上仕途,他的军事才能受到皇帝赏识,曾多次被派去平定叛乱。
D.在平定梅山洞叛乱时,翟守素克服了弓弩松弛的困难,不仅大败贼寇,而且扫平了叛军巢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守素辞以锡赍优厚,不敢更当奉使之诏,上不许。(5分)?
(2) 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属洛阳岁旱艰食,多盗,上忧之。(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游万柳堂记
〔清〕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①,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②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③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选自《海峰先生文集》)
  【注】①临朐:地名;冯公:康熙朝的宰相、临朐人冯溥。②欹:歪斜、倾斜。③朘:剥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在廷时无可/訾:非议
B.而其堂曰/榜:门上的匾
C.而其土以成山/累:堆积
D.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美景
2.?下列对本文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真正的贤能大臣是没有闲暇建造别馆供自己享乐的。
B.冯溥任职时虽没什么大事值得称赞,但其修建的“万柳堂”却为后人留下一处美景,作者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C.作者认为“士”应当有自己的追求,对于身外富贵不必羡慕。
D.本文由议论引出游历“万柳堂”一事,因“游”而“记”,借“记”而生发感慨,叙议结合,而遣词造句极为精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孟子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②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
  【注解】①暴:损害,糟蹋。②非: 诋毁。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太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
B.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
C.“安宅”与“正路”是人们不断修行的结果。只要不断修行,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D.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乃是自放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2)文中的“自暴自弃“与人们今天使用的成语”自暴自弃“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之处?孟子以为怎样才能避免自暴自弃?(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2分)
A.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察
B.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洗头
C.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D.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同“择”,选择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C.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D.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报任安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对朋友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B.选文乙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问答,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洁品质,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浪漫。
C.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是我们的精神榜样。
D.从上述两个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感情,也能体会到屈原对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诠释。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题4:翻译文中有下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晋祠记
[清]朱彝尊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其日汾东王,曰兴安王者,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山下有型母庙,东向。水从堂下出,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溉田千顷,《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水下流,会于汾,地卑于祠数丈,《诗》言“彼汾沮洳”是也。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庙南有台骀祠,子产所云汾神是也。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环祠古木数本,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粱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岁在丙午,二月,予游天龙之山,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灌木森沉,僚鱼群游,鸣鸟不已。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山谷,桑乾、滹沱,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马行深淖,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坡陀厄隘。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氐之裔,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流分于沟浍之下——注:汇合
B.故庙特巍——奕:大
C.道经祠下,焉——息:休息
D.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之思已焉——聊:依赖,寄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属于写晋祠周围山川等自然景物的一组是(? )
①又西南有泉日难老,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
②水下流,会于汾,地卑于祠数丈
③环祠古木数本,皆千年物
④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
⑤草香泉冽,灌木森沉,僚鱼群游,鸣鸟不已
⑥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融晋祠美景、作者的学识与人生经历于一炉,读来既长见识,又能激发游兴,在游记中别具特色。
B.首段记述晋祠古迹,概括叙述晋祠山水历史,因线条粗放而显得轮廓清楚,记述虽然简要但知识丰富。
C.次段记途经晋祠的时间和感触,以勾起对家乡山水的情思,写晋祠美若江南,剪裁巧妙,表现重点突出。
D.末段写晋祠山水之美,人神共好,目的是借以显出晋祠具有人间仙境的无穷魅力,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