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1 00:21: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6分)
度大庾岭
宋之问①
度岭方辞国,停轺②一望家。魂随南翥③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④。
【注】①宋之问,初唐诗人。公元705年春,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此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县和广东南雄县交界处,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岭上多梅花,也称梅岭。②轺(yáo):马车。③翥(zhù):飞。④西汉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小题1:颔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
小题2:有人评论本诗,诗人被贬之后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情绪,请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做简要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1分)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他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2分)
小题2:诗人被贬之后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情绪,从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可以看出。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2分)尾联直抒胸臆,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颔联明显为写景诗句,因此手法首先应想到情景交融。类似题目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小题2:由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中“初含霁”“欲变霞”可知天气由雨变晴,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推断诗人内心感情的变化;由尾联“不敢恨长沙”可品味出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内心情绪。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展开。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6分)
【小题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小题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本题解析:
【小题1】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诗歌题目的意思是: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桥西一曲水通村”,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前往石湖”。“岸阁浮萍绿有痕”,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家住石湖人不到”,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藕花多处别开门”,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回答此题,可根据如下赏析自己选择观点。“桥西一曲水通村”,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小题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
【小题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  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小题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至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应该从环境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角度分析作答,环境描写在诗歌中一般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现情感的作用,所以答题时,可结合着关键诗句从以上几点作用的角度分析,二诗均通过节日的典型景象描写来烘托氛围,借以表达抒发某种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情感角度答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对写法,以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是文学常识题,可根据积累答出即可。“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元好问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注】元好问,金末元初人。金朝灭亡后,他不愿在元朝为官,回故乡隐居,过着遗民的生活。
这首曲子就是在他国破家亡后回归故里所作。
(1)《乡村四月》第一、二句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第三、四句运用
了?的表达方式。(2分)
(2)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选一首)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描写、叙述
(2)《乡村四月》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诗歌前两句勾勒了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繁忙。
元好问的小令从表面上看是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生活的喜爱,但背后蕴涵的是自己国破家亡伤痛之情。小令的前五句一方面展现了山村秀美的景色,同时也点出了山村的偏僻。作者接着说,自己并不从事农桑,整日呼酒买醉,其实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内心亡国的伤痛。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春日客感
黄景仁
只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消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边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35岁客死他乡。其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的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的前两联简要分析。(5分)
?
?
小题2:这首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怀乡思归之情。(2分)首联以“乡心落雁前”表现思归之迫切,以“只有”“更无”强调了这种感情的强烈;颔联以离别之销魂及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诗人怀乡的愁苦心情。(3分)
小题2:①融情于景。颈联景中寓情,虽是繁花似锦、芳草凄青的春日,但诗人听到的却是雨声淅沥,看到的是烟雾迷蒙,“烟”“雨”之景中,融入了浓浓的悲情。(3分)②反衬手法。尾联以江水上涨,别的游子乘船回家,反衬了诗人有家难归的惆怅,突出了思乡之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只有乡心落雁前”遵循的是“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之法,首句即点明“乡心”。看到雁群,诗人心中全是思乡之情。雁是写乡情归思的传统意象,此句中的雁特别之处在于,其他诗歌里的雁多是归雁,即在秋季或秋冬之交由北南归的大雁,而此为春日由南北上的大雁。春日空中的大雁让诗意更加丰富——去年大雁南归时就曾触发过乡愁,将近半年时日,大雁团聚后又北上,游子却始终漂泊,且归期杳杳。“只有”二字表明“乡心”在诗人生活中的比重——它占据全部身心。“落”字将乡心比作可落可见的有形之物,强化了乡心的浓烈沉重。人间,人世间。别,离别。消魂,极度悲愁或欢乐,此指悲愁。客里,客在他乡。春,时值春天。望远,登高远望。是说与亲人离别是让人悲伤愁苦的事,对远在他乡的人来说,春日他乡不敢登高望远,表现诗人怀乡的愁苦心情。
小题2:后四句写春景给作者的感受,第三联写作者以久病多愁之身,面对迷人的春景却无心欣赏,他所留意的是那沥沥雨声,因这雨声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诗人独自行走在春草丛生的路上,感到草际烟波迷蒙使人黯然神伤。景中寓情。第四联由远处江水上涨的声音而想到归家的游子,而作者自己却有家不能归,真悲不能言也,在情感上使作者的愁更深一层。用的是反衬的手法。
点评:对于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对于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往往把握不准,或出现答案要点的遗漏现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同时我们要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