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三)
2017-11-11 00:27: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上古时代,人们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在任何方向上背景都一样的事实,对于他们而言毫不足怪。然而,从哥白尼时代开始,我们就被降级为绕着一颗非常平凡的恒星公转的行星,而该恒星又是绕着我们看得见的不过是一千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典型星系的外边缘公转。我们现在是如此之谦和,我们不能声称任何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假定,在围绕任何其他星系的任何方向的背景也是相同的。这只有在如果宇宙的平均密度以及膨胀率处处相同时才有可能。平均密度或膨胀率的大区域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微波背 91exam.org景在不同方向上不同。这表明,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因为宇宙的膨胀是如此之均匀,所以人们可按照一个单独的数,即两个星系间的距离来描述它。现在这个距离在增大,但是人们预料不同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正在降低这个膨胀率。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吸引将最终使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开始重新收缩。宇宙就会坍缩到一个大挤压。这和起始宇宙的大爆炸相当相似。大挤压是被称作奇性的一个东西,是具有无限密度的状态,物理定律在这种状态下失效。这就表明即便在大挤压之后存在事件,它们要发生什么也是不能预言的。但是若在事件之间不存在因果的连接,就没有合理的方法说一个事件发生于另一个事件之后。也许人们可以说,我们的宇宙在大挤压处终结,而任何发生在“之后”的事件都是另一个相分离的宇宙的部分。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征或记忆,这种声称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同的个体。
  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该临界值,它将不会坍缩,而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其密度在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如此之低,引力吸引对于减缓膨胀没有任何显著的效应。星系们会继续以恒常速度相互离开。
  这样,对于宇宙的未来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本身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然而,我比其他的末日预言者更占便宜。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
1.对“我们现在是如此之谦和,我们不能声称任何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相对于上古时代,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固然有所进步,但认识的还不够十分到位。
B.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绕着一颗非常平凡的围绕着普通星系公转的恒星公转。
C.我们和上古时代的人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活,地球只是一个绕着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
D.我们生活的地球并不是古人认为的宇宙的中心,它和其他众多星系的背景是一样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可以按照两个星系间的距离来描述宇宙,因为宇宙的膨胀是均匀的。
B.虽然宇宙中星系之间的距离在增大,但星系之间的引力吸引有可能降低宇宙的膨胀率。
C.“大挤压”和“大爆炸”后的状态相似,具有无限密度,物理定律在此状态下失效。
D.作者认为宇宙中的局部运动也许会出现混沌状态,但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中肯定了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这一客观事实。
B.作者认为宇宙的遥远的未来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C.宇宙的平均密度无论是大于临界值或小于临界值,地球都会收缩。
D.目前还不能预测宇宙在大挤压后将会发生什么或不发生什么。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
徐 彬
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明清徽州地区普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以留传于世。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大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数量多、善本多。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1300种,很多都是古籍善本。出现这种情况,与徽州地区重视及时续修家谱和大量文人学士的参加密不可分,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二是家谱种类繁多。从名称上看,有族谱、宗谱、家谱、世谱、会宗统谱等,它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或是一县,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如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是关于徽州地区范围内具有血缘联系的程氏宗谱,而汪道昆修《汪氏十六族谱》则是记唐模等十六族的汪氏宗谱。
三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明清徽州家谱基本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墓图、祠图、像赞、村居图、谱传、进呈谱表、诰封褒章、族产文书、翰墨文章、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以世系为时间主线,通过对宗族生活各层面的记载,对明清徽州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体现了“谱为一家之史”的主旨。
在徽州特有的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文化特征。比如宣扬商业理念,体现了重视商业的文化旨趣。汪道昆在《太函集》表达出“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明隆庆《许氏世谱》记许秩语:“丈夫非锐意经史,即寄情江湖间,各就所志。”同族人许西皋也说:“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当为者,士农工贾,勇往为先,若我则业贾者也。”
不少家谱通过设立家传,还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如《竦塘黄氏宗谱》记载了吴盛“泉布出入,不假簿记,筹算心计之,虽久,锱铢不爽”。为徽商立传,体现了不轻视商人的文化理念。
家谱还是商业活动中的交际手段,有独特的文化交流功能。作为宗族而言,有共同而稳定的居住区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但徽州地区却是“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州人因商业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与分散性,与宗族要求聚族而居的特点相矛盾,为了弥合这种矛盾,编修家谱就显得尤其重要。并且在经营活动中徽商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利用家谱的“收族”功能,能有效地将各地流动经商的族人凝聚起来,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甚至可以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效果。
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家谱为徽州宗族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也为徽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形成发挥了导向的作用。它和徽商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地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小题1:下列关于“徽州家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徽州家谱种类繁多,内容有所侧重,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体现着徽州人民的血缘与地缘关系。
B.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徽州家谱是徽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C.徽州家谱在徽州商人的商业活动中有效地起到了凝聚族人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甚至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效果。
D.徽州家谱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体现了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体现了对商人不轻视的观念。
B.明代许多名儒都重视家谱的修编,如程敏政主修《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汪道昆主修《汪氏十六族谱》。
C.司马迁创立了史表,因而明清徽州地区奉为圭臬,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许多家谱,并留传于世。
D.徽州文化是徽州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在这种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理念和旨趣。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谱为一家之史”的理念使得明清徽州家谱不仅只是记录家族血缘关系,还成为宗族社会生活的画卷。
B.汪道昆、许秩和许西皋之言,体现了他们对商业的高度重视,这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中尤为难得。
C.明清徽州家谱为大量商人立传,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是对商人职业和地位的一种极大肯定。
D.明清徽州家谱的兴盛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清徽州地区文人学士数量极大,程敏政、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3、阅读题  阅读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完成下面问题。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1.对这首诗的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四句诗人用“它不给”“它也不像”来表明祖国的贫穷落后,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所以诗人觉得“我们不用”“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为它放声痛哭”。
B.从“我们心中”开始那四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的态度——冷漠、淡忘,毫不关心,原因是祖国土让“我们”受了难、遭受了厄运。
C.从“是的”开始那四句,表明诗人有信心有决心改变祖国土的面貌,但又觉得我们这么做其实是多余的,祖国已经落到了这个地步,再怎么改变都已经无济于事了。
D.最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2.对这首诗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
A.诗人借助“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意象来表现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常常被人们忽略。
B.诗人认为祖国土就像“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它影响了美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把祖国土“践踏蹂躏,磨成齑粉”,从而表明诗人想要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C.诗人用“不拘礼节”来表明自己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这样写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
D.在诗人看来,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哪怕祖国再怎么贫穷落后,我们在祖国再怎么遭灾受难,我们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4、阅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奇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父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侯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掉死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爹!”丈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不是么?
小题1: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3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小题3: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3分)
小题4: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3分)
小题5: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渎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处理?(4分)
小题6: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20分)
复 活 的 麦 子
罗春会
①所有的庄稼都是春种秋收,只有麦子,却是秋播,夏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我并不想探寻究竟,只想它真是庄稼里的另类。
②人的死亡是一种永恒,而植物的死亡却是新生。就像麦子,它把自己快乐地埋葬在土地里。深秋,麦田里的芊芊新苗,是麦子重新开始走向生命的一个过程。这过程是残酷的,它的残酷是必须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春来,新生的麦苗是土地上最美丽的孩子:葱绿的、欢闹的、热烈的麦苗紧紧拥抱着大地。春风飘过,麦苗成了麦子,像母亲一样怀孕了。直挺挺的麦秆上长着一个个饱满得像孕妇一样的肚子里包裹着一个个有无数麦子的麦穗。走过麦田,那些与风亲吻的麦子,那些与空气拥抱的麦子,那些与自然亲密相爱的麦子快乐地跳着集体舞,它们是在为自己的新生而舞。可它们从没想过,自己在整个生命过程里所经历的从埋葬、复活再历寒冷以至成熟最后割杀都是为了被人类吞噬。但麦子从没有向谁倾诉,似乎这就是它必然的归宿,这就是麦子的思想。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可我不知道是麦子主宰人,还是人在把握麦子。
③看着颗粒饱满的麦子,我总把它想象成一个母亲,只有母亲的肚子里才可以孕育一个孩子,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的生命。麦子的存在为生命提供可以享用的食品,只有麦子不断地复活,才有人的不断延续。我是吃麦子长大的北方人,我每天都要嚼食麦子做成的食物,没有麦子,我不知道自己还喜欢用什么来填饱肠胃。我常常想,是麦子在掌控着我的生命。麦子的死亡,是为了满足我的生命;麦子复活,我的生命才复活。
④亲爱的麦子!
⑤可我却已经远远地离开了麦子!某些时候我甚至有些厌弃麦子,感觉到它的琐碎和细微。麦子在滋润我的肠胃的时候,我却用自己的肠胃消化麦子的生命。可麦子并不仇视我,它继续复活,继续以自己来养活我,营养我,让我活下去。他还为我的眼睛铺展一卷庞大的风景,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然后慷慨地走近我的肠胃里,被我毫不客气地消灭掉。
⑥我为自己的思想惭愧!甚至不能为麦子唱一支歌!
⑦冬天的冷在残酷着麦子的生命,这或许是麦子复活必需的条件。我忘记时间、空间和地域,是不是对麦子的复活是一种无情的冷漠?因为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走进麦田,当我远远地看着麦田那些稠密汹涌的麦浪时,觉得它们就像长期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但我从没有想到过它们和农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在生活的过程中十分体恤农民的艰辛,我并不鄙视土地上的农民,我以一个医者的视角探视他们的生命,我还以学者的心态俯视他们的人情。许多时候我只能以自己仅有的力量关心他们,即使一点点能力。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
⑧但我不得不承认是麦子的复活养育着我的生命,也在滋润着我的情感和良知。就像农民,没有农民和麦子,我将会饥饿,将会因为饥饿而死去。
一位哲人说: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可现在麦子一定很累了。很累的麦子会不会变老呢?麦子老了,谁来哺育我们枯竭的心灵呢?麦子还能不断复活吗?
⑩我的视线又转回到那一片在春风里摇曳着同一姿容的麦子,它们在春光中平铺成灿烂的笑容,似乎在回答我刚才的疑惑。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4分)
?
小题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了麦子在春天欢快生长的景象,请对其表达特色进行简要的赏析。(6分)
?
小题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2分)
?
(2)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2分)
?
小题4: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6分)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识记字音》答..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