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来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小题1:请简要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
⑵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小题2:请简要解析文中划线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⑴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
⑵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
小题3:第⑥自然段在文中主要有什么表现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最后一段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从文章看,“我”得到了哪些“人的道理”?(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腿酸脚麻和腰疼的感受。 ⑵从繁琐的事情中挣脱而获得成就。
小题1:⑴对人生生机(转机)的渴盼正像荒草的转绿,积攒了很久很久。(3分)⑵我艰难的人生(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正如还没有焕发生机的荒野中的一株枯黄。(3分)
小题1:①由对草木的感受过渡到对人生(人的道理)的审视;(2分,答出“过度”“承上启下”计1分。)②由“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暗含了这一小片的草木也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的信念。(2分)
小题1:①枯萎多年的荒草能够等来一次生机,行走在艰难中的人也会有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②草木将根深扎于泥土才能焕发生机,人也应该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才能收获成就;③人生再艰难也不能沮丧,应该为每一点收获而欢欣而激动,应该像对一朵花微笑一样多给自己鼓励;④人在压抑中应该学会在大自然中放松自我,从大自然中获得启迪。(几个要点没有顺序之分,答出一点计2分,答出两点计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⑴这般指的是前文提到的人被种在地里的感受。⑵联系前文 “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可得出答案。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句背后所要表达的含意。⑴写出什么使他饥渴,饥渴代表什么⑵荒野中有什么,我什么状态如同荒野中的枯黄。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这一段从内容上暗示了作者的思想,从结构上承上启下。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要注意作者议论性的语句。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其它未尽答案只要确实是从文中来且言之成理皆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舟五号”副总设计师郑松辉在华工大向人们讲述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本报讯 记者王倩、实习生朱穗怡报道:昨天下午,前来广州参加“挑战杯”开幕式的“神舟五号”副总设计师郑松辉,在华南理工大学就“神舟五号”的设计及发射过程向数千名师生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①30年前制定了“714计划”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郑松辉从中国载人航天的“家史”讲起,当时这一计划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钱学森主持,计划代号“714”,主要进行载人航天飞船模型研究,那时起名为“曙光号”。“714计划”在几年中就取得了大量的技术成果,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863计划”的推动,中国又开始了对载人航天计划的新一轮研究论证。
郑松辉说,当时的论证焦点集中在中国究竟要不要搞载人航天。如果要搞,是从载人飞船开始,还是直接赶超美国一步到位搞航天飞机?这一场论证进行了两年之久,最终科学家们根据中国当时的经济、科技实力决定,从载人飞船起步。1992年,载人航天计划在搁置了30年后再次立项,代号“921”。
②——————————————?
郑松辉说,载人航天工程必须以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求,而这些保障航天员生命的技术要求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例如,飞船返回舱重达3吨,在1万米高空的下降时速达每秒200米,只有把这个速度降低到每秒7米以下才是安全的。郑松辉很欣慰地说,“神五”返回那天非常成功,返回舱慢慢飘到内蒙古上空,先打开引导伞,再是降速伞,当到达10公里高度时,一张1200平方米的巨大降落主伞徐徐打开。
为了保证这一套程序万无一失,从1994年开始,研制人员先后进行了72次返回舱空投开伞试验。郑松辉还透露,如果飞船在宇宙轨道飞行中遇到意外,比如失火、或被小流星击中时,舱内压力将会迅速急剧降低,危及航天员的生命,但逃逸救生系统将帮助航天员脱离危险,这时他将有10分钟时间穿上宇航服并进入着陆器返回地球。
郑松辉说:“正常的飞行程序只有一条,而故障模式下的应急程序比正常程序多10倍以上。不过很高兴,这些预先设计好的营救方案最后一个也没有用到。”
③我们的费用低得惊人
“神五”成功后,针对一些境外媒体的猜测,郑松辉特别强调,虽然我国“神舟”飞船在外形上与前苏联的飞船有相似之处,但中国绝没有抄袭前苏联的设计。
郑松辉指出,“神舟”在初期论证阶段,的确请了前苏联的航天专家来中国讲课,同时也派了一些科学家出国学习,但如果仅仅是照搬“苏式”做法,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技术中最关键的部分,所以中国的载人飞船要上天,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数据,因此“神舟”飞船内部构造的许多技术要点都是我们自己研制和攻破的。“神舟”系列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大概花费180亿元,和外国同类计划相比我们的费用低得惊人。德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尚在论证阶段,但仅仅是论证他们就已经耗资20亿欧元。我们低成本高效率的成功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震动。
④——————————————?
对许多“太空迷”的登月盼望,郑松辉回答道,中国已经将“探月”计划立项,几年内有望实现。
郑松辉强调,“探月”与“登月”是两个不同概念:探月是把卫星送上轨道,围绕月球行走,并且利用卫星上的科学仪器探测月球的奥秘;而“登月”是把探测器(太空船)降落在月球上,随后这个探测器是能回到地面的,像美国的“阿波罗号”太空船。
郑松辉说,中国的探月计划将在几年内实现。因为中国作为一个空间大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奔月航天器、月球着陆器都已具备条件,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待“探月”成功后,将会考虑“登月”,但登月由于技术难度高,需要长期的准备,近期不会有计划。?
1、选文共有四个小标题,请根据选文内容,拟出第②个、第④个小标题。(4分)
答:?
2、选文中郑松辉说:“正常的飞行程序只有一条,而故障模式下的应急程序比
正常程序多10倍以上。不过很高兴,这些预先设计好的营救方案最后一个也没
有用到。”(见画线句)请找出这两句话照应了选文中的哪一句话,并分析这两句
话强调了什么。(5分)
3、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很快,“神五”“神六”成功升天并安全返回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发展这种高科技航天事业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据了解,“神五”“神六”的研制和升天的花费超过了300亿元人民币。对此,有人认为很值得,但也有人认为不值得。请问,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用80字左右的篇幅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②72次试验返回舱空投开伞?④探月计划将在几年内实现
2、这两句话照应了“载人航天工程必须以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求,而这些保障航天员生命的技术要求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强调了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是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也强调了尽管解决航天员的安全问题有很多困难,但经过努力,目前已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现在已经达到了非常安全的要求。
3、(略)。
本题解析:
1.关键在于能够把握住主要内容,筛选重要信息。
2.②小节第一句已点明要旨。
3.不能从单方面考虑问题,可从多角度考虑,抓住科技力量决定国家的国际社会地位等来答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我的小屋
? ——忆陈原先生的出版人生
罗俞君
①“回味往事,写不出灿烂的星光,只能告诉我的亲人,我在那一间又一间的小屋里,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充满苦恼和希望、激情和友爱的几十年。”这是老一辈出版家陈原先生的自传,也是他的绝笔《我的小屋,我的梦——六十年如歌的行板》中最后的话。
②20世纪30年代还在读高三的陈原在广州拥有了第一间小屋,在那里他踏出人生的第一步。1938年抗战爆发,他和他年轻的伙伴们在小屋里唱救亡歌曲,唱别人翻译和他自己翻译的苏联歌曲。1938年秋,他又在这小屋中翻译了大战前夜苏联流行的战歌《假如明天战争》。《假如明天战争》连歌带谱在夏衍主编的《救亡日报》上发表。歌声像长了翅膀,激励着年轻的爱国者上战场。
③在小屋里,年轻的陈原和他的挚友做着“语言梦”:学会世界语、学会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研究制定广州话拉丁化的方案。他曾把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世界语杂志《人民阵线》传播到别的城镇,他是这个杂志的中国代理人,并和几个同是穷学生和初入职场的青年,用仅有的几文零用钱,自己写稿、编辑、下厂印刷,每个月出一份《走向新阶段》的世界语刊物,诉说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报道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这本朴素的小刊物,在欧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三十几年后,他在维也纳国家图书馆附近的世界语博物馆藏书库中,看到了各期《走向新阶段》。
④1938年10月21日凌晨一点,陈原随四战区一个民运机关撤离广州,几个小时后,日本侵略军侵略了这座城市。因为奉命紧急撤离,他匆匆离开这间小屋,什么也没有带走,没有余暇想到小屋和书。在以后辗转行军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时间去想念小屋,只有在奉命结束的时候,才想起还有两部手稿没有带出——有一部只完成了一半,这手稿标志着他做文字工作的开始。已经完成的一本手稿是作者从日文和世界语翻译的稿本,未完成的手稿则是他读大学时翻译的美国铁木辛科教授的《弹性力学》。这半部永远留在小屋的力学译稿,预示着他告别了工程学。随着战争与革命的开展,他进入了原先没有想到的领域。
⑤陈原曾两次入住桂林东郊的施家园小屋。他在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编辑《漫画与木刻》和《工作与学习》两个进步杂志,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他的第一本著作《中国地理基础教程》初稿就是在这间小屋完成的。
⑥小屋在变,陈原的梦不变。在人生的最后一个小屋里,他把回忆自己在不同小屋度过的一生的自传副标题叫做“如歌的行板”。
⑦想起我最初组稿《我的小屋,我的梦——六十年如歌的行板》的时候,把《陈原散文》的样书送到陈原先生的小屋里。交谈中,他说还要写《我的小屋》。我意识到,这将会是一本对中国现当代出版史有独特价值的书,对读者更有意义,便马上和陈原先生约稿。写完书稿后,陈原先生曾想再修改,不幸的是,他长卧病榻三年后,离世。
⑧北京建国门大街那幢七八十年代的老楼里,那间满是书的小屋令我难忘,还有陈原先生的地址和电话,我怎么换电话簿都不愿撤去,总会再抄一遍,好像他仍住在那里,依然活着。(选自2011年10月14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这篇回忆录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奉命紧急撤离,陈原把翻译未完成的美国铁木辛科教授的《弹性力学》留在小屋,这使他不愿再接触工程学,进入了原先没有想到的领域。
B.从第②自然段写陈原先生“在广州拥有了第一间小屋”,到第⑦自然段写他在一个小屋里离世,既照应了他的“小屋”人生,又使文章的主体部分前后呼应。
C.抗战爆发,陈原在他的第一间小屋翻译大战前夜苏联流行的战歌,并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写稿、编辑出版了《走向新阶段》,加入了抗战文化活动的行列。
D.在桂林东郊的施家园小屋,陈原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和写作生涯,除了编辑杂志,他还在此期间完成了第一本著作《中国地理基础教程》的初稿。
E.这篇文章,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真实的描述,通过陈原与他的小屋回忆了陈原先生的一生,并展示了陈原“充满苦恼和希望、激情和友爱的几十年”。
2.作者为什么会意识到,《我的小屋》“将会是一本对中国现当代出版史有独特价值的书”?
答: ?
3.作者是如何表现陈原先生的出版人生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1.AE
2.因为《我的小屋》的作者陈原先生经历并见证了中国现当代出版的发展,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从“我的小屋”展开叙述可以使人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窥见整个中国现当代出版史。(意思对即可)
3.作者借助陈原先生的自传《我的小屋,我的梦——六十年如歌的行板》的书名和这本书最后的话,描述了他在“充满苦恼和希望、激情和友爱的几十年”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全文以小屋为线索,通过陈原先生小屋的变换,展示了他作为翻译家、语言学家、出版家、作家的人生轨迹,令后辈把尊敬的目光投向这样的前辈,并表达了作者对陈原先生深深的怀念。(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事后的记忆是模模糊糊的,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选自任林举《岳桦》,有删节)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
小题2:①不幸的命运常常是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本题解析:做此题要在把握语境的基础上通过抓住不同的关键词来实现。
小题1:中的“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指来自外部的压力;“生命的挣扎”指对压力的一种反抗;“喘息”,“叫喊”,一个代表了苦痛,一个代表了希望。
小题2:中的“无形的脚”指人们难以觉察到的灾难;“陷阱”指灾难,“不似从前”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展示中国文化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住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节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叶朗)
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B.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C.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D.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E.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审美追求。
2.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举的“普世价值”的一项是(?)
A.《庄子》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
B.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
C.《孙子兵法》《韩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
D.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最后一段强调“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是针对什么情形而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本内容,文化产品应该如何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C
3.①有的人(作品)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
②有的人(作品)介绍中国文化,满足于肤浅讲述历史故事,肤浅介绍各种文化遗产,没有挖掘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的深度。
4.①应该着力于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正面的、美的东西。
②要力求提供对于中国文化精神与价值方面的深度认识。
③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④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以及从中体现出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