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1 00:37: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
B.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覆:倾倒
C.而后乃今风——培:凭
D.时则不至而于地而已矣——控:投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许)远虽材若不及(张)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有删节)
注:张中丞,即张巡。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平乱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感愤于此,遂继李翰撰《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畏死诚:果真
B.独愧耻求活蒙:蒙受,承受
C.蔽遮江淮,遏其势沮:通“阻”,阻挡
D.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倚仗,凭借

小题2:下列全都直接表现张巡、许远英勇无畏的一项是(?)(3分)
①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
②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
③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④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
⑤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⑥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⑤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许远,而许远在外面毫无希望的情况下却仍然死守,从而说明了 “畏死”之说的荒谬。
B.文章以人死和绳断作比喻,指出“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之说在道理上说不通,发出感愤,斥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能引起人的共鸣。
C.虽然作者并不确定天下得以不亡是谁的功劳,但仍然痛斥了那些丢掉城池只想保全性命的人和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
D.作者认为,责备张、许二位死守睢阳的人,是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有意制造谰言,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
小题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3分)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嬴之余,虽欲去,必不达。(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
(2)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


本题解析:
小题1:擅:拥有,动词
小题2:③是表现忠心,④和⑥是作者的议论,④是说张巡许远功业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⑥是肯定张巡许远的功绩
小题3:“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是用反诘问句,肯定张巡许远的功绩,把保卫睢阳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
小题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点:(1)“竟”1分,句式1分,句子通顺1分(2)“穷”“去”各1分,句子通顺1分,然后再连词成句,并整理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译文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哪怕极为微弱的援助,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拿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的情况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所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方!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的功绩,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罟不入洿池(密)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查)
C.?然问曰(同“猝”,突然?)
D.?今夫天下之人牧(统治者?)
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涂有饿莩不知发?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河东凶亦?沛然下雨,则苗浡兴之矣
C.?填然鼓,兵刃既接?不嗜杀人者能一
D.?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水为之,而寒
3.?下列加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B.?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之。”
C.?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矣。
D.?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4.?下列特殊句式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B.?(甲)文,孟子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显示了高超的讲话艺术。
C.?(乙)文,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等言论,既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但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并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人者”之列。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甲文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乙文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6.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D
5、C
6、?(1)?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 (2)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盼望着他。(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朱山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二十年,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对曰:“小窃尔。”曰:“小窃何足系?”悉召于庭而纵之,各予十金,使治生。曰:“吾与汝约,再犯无赦。”亡何获一贼,讯之,则前所纵也。山语役曰:“初法必行,当杖毙之。”亡何复毙一贼,邑人惊骇,相戒曰:“是真健吏,毋犯法。”亡何又获贼,方喝杖,见其面有泪痕,山曰:“犯法者死,何哭为?”对曰:“小人自知必死,适与母诀,故悲尔。”侦之,果一妪抱席哭,将裹尸去。山曰:“渠有孝心,尚可改。”再予十金,且严饬曰:“汝持贩他方,求衣食,毋居此,为老捕捉也。”其人叩头去。
山为政谨慎,听讼时,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彰署固有私款,岁入数千金,山不受。言曰:“正供而外,则属横征,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巡道德文视彰,故事供帐甚奢,山不可,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俄而檄下,命册丈田。山力争曰:“彰地初辟,半斥卤,与他邑异。前时清丈,曾留余地,以舒贫苦。今若再丈,将大病民,山不忍为也。”而文催愈急,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曰:“吾在此,断不使诸公贿上游也。”遽令夺镪橐归。文闻之,大怒,劾山私收采买。报罢,山被逮,邑人数万争揭竿逐委员,势汹汹。山挥手止,语且泣曰:“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百姓曰:“若然,则我等护公往鞫,有不测愿同死。”甫登舟,而担馈糗粮者,投舱几满。一男子持百金献,问之,对曰:“公再纵之贼也。”曰:“何为?”曰:“受金后,改行贩鱼,已成家矣。今闻公远行,母命来报恩。”山曰:“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曰:“公不受,是犹以贼视我也,归何以见母,不如死。”跃入海,舟子急救,山乃受之。系省月余,福建将军谂其冤,请赦。召见,复原官,再迁滦州知州。将之任,途赴里门,见非故庐,不敢入。已而妻子出迎,曰:“嘻!此君前年罢官时,彰化士民送我家居此者也。”出券视之,购价万金。?《台湾通史》
注解:①庙:妈祖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何获一贼亡何:不久
B.故事供帐甚奢故事:旧例
C.今若再丈,将大民病:使…生病
D.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之衔: 不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文催愈急往不反者,竖子也
B.将任臣壮也,犹不如人
C.人叩头去皆出于此乎
D.是犹贼视我也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
小题3:下列句子体现朱山是一位为政谨慎的健吏的一组是(?)
A.安知非盗而遗我耶小窃何足系
B.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初法必行,当杖毙之
C.遽令夺镪橐归亡何复毙一人
D.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吾与汝约,再犯无赦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4分)
(2)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4分)
(3) 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任彰化县知县,刚到任祭拜妈祖庙完毕后,视察监狱,问狱吏说:“那些被关押的莫不都是大盗吧?”
(2)大家如果因为我的缘故抵抗朝廷的法令规章,这是杀我,不是爱惜我。
(3)我实在不知道你手中银子的来历,哪里知道不是你偷来送给我的呢?


本题解析:
小题1:病:使…受伤害
小题1:而,都是表转折 。B之:前者,动词,到;后者,主谓之间。C其:前者,指示代词,那个;后者,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D以:前者,介词,“用”;后者,连词,表目的
小题1:A后一句不能表现其是健吏;C前一句不能表现其为政谨慎;D前一句不能表现其为政谨慎
小题1:(1)“知”、“谒”、“视”、“得无……乎”各1分(2)“苟”、“以”、“是”、“非”各1分(3)“实”、“安”、“遗”各1分,大意1分
朱山,浙江归安县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乾隆二十年,任彰化县知县,刚到任祭拜妈祖庙完毕后,视察监狱,问狱吏说:“那些被关押的莫不都是大盗吧?”狱吏回答说:“只是一些小偷罢了。”朱山说:“小偷怎值得关押?”把他们全部召到县庭并放了他们,同时各给他们十两银子,让他们各自谋生。并且说:“我同你们立下章法,再次犯法不赦免。”不久抓捕一贼,审问他,是先前释放中的一位。朱山对役使说:“当初立法一定要执行,判为用杖打死。”不久又打死一贼,于是县里人惊惧,互相告诫说:“这是一位真正的雷厉风行的官员,我们不要犯法。”不久又抓获一贼,正喝令杖打,只见他脸上有泪痕,朱山说:“犯法当死,为什么哭呢?”这贼回答说:“小人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刚与母亲诀别,所以悲伤。”调查这件事,果真一老妇抱着席子在哭泣,准备裹尸离去。朱山说: “你有孝心,还可以改正。”再给他十金,并且严厉告诫他说:“你到其他地方去做买卖,求得生活,不要住在这里,被我抓住。”这个人扣头离开。朱山治政谨慎,审案时,只要积下两个案件就到庭审理,(因此)案件没有积压。彰化县府有私款,每年收入几千金,朱山不接受。说:“正常供应之外,就属于横暴征收了,作为百姓的治理者怎可以让百姓贫困呢?”巡视道台德文巡视彰化,按旧例所送礼品十分奢侈,朱山不准许,只送十担米,四只熟羊,德文对他不满。不久朝廷文告下达,命令造册丈量田地。朱山尽力相争说:“彰化刚刚得以开发,一半是盐碱地,同其他县不同。先前清理丈量,曾经留有多余的土地,来缓解百姓的困苦。现在如果再丈量,必将大大伤害百姓,我不忍这样做。”但德文催促非常紧急,县里人士相谋贿赂他万两银子来免除土地丈量,朱山认为不合适,说:“我在此,断然不让诸位贿赂上司。”急令夺回银袋。德文听说,十分气愤,向朝廷弹劾朱山私自征收赋税。上报完毕,朱山被逮捕,县里几万人纷纷拿起竹竿驱逐朝廷委派的官员,气势强盛。朱山挥手制止,哭着说:“大家如果因为我的缘故抵抗朝廷的法令规章,这是杀我,不是爱惜我。”百姓说:“如果这样,那么我们护送您去受审,如有意外希望能与您一同去死。”刚登上船,挑着所送的粮食的人几乎挤满了船舱。一位男子拿着一百两银子送给朱山,朱山问他,他回答说 :“我是您放了两次的那个贼。”朱山说 :“你要做什么呢?”这位男子说:“我接受银两后,改行做了卖鱼生意,已经成了家。现在听到您要远行,我母亲命我来报答您的恩情。”朱山说:“我实在不知道你手中银子的来历,哪里知道不是你偷来送给我的呢?”这位男子说 :“您不接受,这还是用看待盗贼的眼光来看待我,我回去有何面目见我的母亲,还不如死去。”于是跳入海中。船夫急忙将他救起,朱山才接受了他的银子。朱山被关押在省部一个多月,福建将军熟知他的冤情,请求朝廷赦免朱山。朱山得以召见,官复原职,又被升为滦州知州。朱山将去赴任,中途经过家门,见不是原来的房子,不敢进去。不一会儿他妻子出门迎接他,说:“呀!这是你前年被罢官时,彰化县百姓人士送给我们居住在这里的。”拿出购劵查看,购买房子花费了一万两银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议迁籓府三司许州者于:到
B.恪言非便,遂寝:停止
C.属吏羡金赆,挥之去以:因为
D.其党密于帝构:陷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徐恪刚正的一组是(?)(3分)
①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 ②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③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 ④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
⑤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 ⑥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时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4分)
?
(2)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请求立即驱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证,无所得才作罢(“停止”、“结束”、“罢休”也可)。(4分。“遣”“摭”“已”三个得分点。)
  (2)中使携带几百艘船的私盐,降低价格卖给百姓,被徐恪阻止不能施行。(6分。“携”“抑”“为……所”“行”四个得分点。)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以:介词,用。本句意思为:属吏用剩余的金钱赠送,徐恪将他们赶走。
点评:本题将实词和虚词放在同一题中进行测试,开拓了新的命题形式,但考查的内容相对变少了,这就要求命题者尽可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词命题。
小题2:②是表现了徐恪办事的灵活,随机应变。④指徐恪请求延缓税赋之事,与“刚正”无关。⑤是从侧面表现徐恪的刚正。
点评:这是一道文本信息筛选题,文言文信息的筛选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本题中“刚正”就是限制条件。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故意忽略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或者在答题区间外找一些信息迷惑考生,如本题中的②④。
小题3:A项,应为“成化末年,开始就地派王府承办。到皇帝即位,又恢复过去派中官致祭的做法”。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仅仅是在“及帝即位,又复之”上设了陷阱。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遣:驱遣。(《孔雀东南飞》仍更被驱遣)?摭:搜集。(可根据字形推断)?已:停止。(常见词)?(2)抑:降低(价格)。 为……所……:表被动。(固定结构)?行:施行。
点评:本题较好,考查到的文言现象有一词多义:遣、摭、抑。固定词组:为……所……。两句话包含了多种常见的文言现象。本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平时要多积累,多练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