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1 00:46: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曲:委屈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逆:拂逆,触犯
C.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敬畏
D.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驽:愚笨,拙劣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不赂者以赂者丧
B.蔺相如固止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而相如廷叱之作《师说》以贻之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击沛公于坐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而又何羡乎?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曲:理亏,理屈。)
小题2:C(A连词,来/介词,因为;B形容词,坚决/副词,本来;C代词,他;D介词,通过/介词,趁着。)
小题3:D(例句为被动句,A为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C为表原因的判断句,D为被动句。)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说:“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那就是秦国理亏。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他,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可以派谁为使臣呢?”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献给秦王。秦王大喜,把宝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传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给赵国抵偿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红斑,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不想把宝璧给秦国。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
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②,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②悛(quān):改,悔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辙亦迁海康,告曰书:写信
B.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美丽,华丽
C.子瞻既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冠:位居第一
D.自量为己必俗患贻:遗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胸中不拘时,学于余
B.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孰能讥之乎
C.不见老人衰惫气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狱吏所折困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
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
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
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qú清瘦)而实腴”,认
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5分)?
译文:?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①译文: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
②(5分)译文: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冠: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点评: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于:介词,在/表被动。B项,其:都是表反问。C项,之:助词,的/代词,代指褒禅山。D项,为:表被动/动词,治理。
点评:文言虚词类型的题目,在解答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语气表达等来理解判断。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点评:归纳或概括文章内容类型的题,一般都是选择有错误的一项,一般都是从曲解词义、张冠李戴、时序颠倒、无中生有、夸大其词几个角度考查,可将四项全部到文中进行对照,仔细核对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得出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判断句。①句注意“尝”译为“曾经”,“称”译为“称赞”,“以为”译为“认为”,“不若”译为“不如,比不上”。 ②句注意“所以”是古今异义,译为“……的缘故”,“学者”是古今异义,译为“治学的人”,此句是判断句。
点评: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今词)、调(词序)、选(词义)、固(结构)、意(意译)等翻译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借助)
蒙故业,遗策(沿袭)
?  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接受)
低眉手续续弹(随意)
B、顺风而呼,声非加也(快,飞快)
赵奢之伦其兵(统率,统领)
  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尽)
所守非亲(倘若)
C、罟不入洿池(屡次,多次)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小,狭小)
  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
如何四纪为天子(四十八年)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喻边防屏障)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糊涂)
  积土成山,风雨兴(兼词,于之)
丛菊两开他日泪(往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富)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
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
元昊寇鄜延,中贵人①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
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②为僧者,事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曰:“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
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修为谏官,皆天下之望。
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
(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③》,有删节)
[注]①中贵人:和下文的“中官”均指宦官。②牒:文书,证件。③神道碑:人物传纪的一种变体,通常在立于墓道前的石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换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词甚倨:傲慢
B.开封余人而不及吏按:审查
C.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禀告
D.韩琉与公之副:辅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范仲淹见识之蟹六跪二螯
B.会郭后废,范仲淹争填然鼓
C.公白执政,请吏付狱斧斤时入山林
D.必得吏止度我至军中,公
小题3: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B.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C.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D.公性至孝/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
(2)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
(3)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富公)怀揣自己的文章给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他。(4分)
(2)黄德和是宦官,(他)依仗势力诬陷他人,希望用这种办法来免除自己的罪过,应该彻底查究他的案件。(4分)
(3)收到家信,不打开(或“启封”“拆封”)就烧掉了,说:“只是扰乱我的心意罢了。”(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报:答复
小题1:A、连词,表顺承,不译/连词,表并列,不译;B、代词,指代郭后被废黜之事/助词,凑音节,无义;C、介词,把/介词,按照;D、均为副词,才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小题1:(1)补出主语、“怀”、“示”、“妻”各1分。(2)“怙”“冀”“竟”“狱”各1分。(3)“得”“发”“徒”“乱人意” 各1分。
文言文阅读文段参考译文
(富)公名讳弼,字彦国,幼时刻苦学习,有宏大的气度。范仲淹见到后很赏识他,说:“这是可以辅佐君王的人才。”富公怀揣自己的文章给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他。天圣八年,富公凭茂才科目优等的成绩考取进士。
适逢郭后被废黜,范仲淹为此事争辩,被贬担任睦州知州。富公进言:“朝廷做一件事结果犯下两种过错,即使不能使皇后恢复身份,也应让范仲淹官复原职,用来招纳忠心的进言。”
赵元昊反叛,富公上书陈述八件事,并且进言:“元昊派遣使者要求割占土地,索取钱财布帛,但言辞很傲慢,这必定是元昊的亲信谋臣自己请求担任使者前来的。应当出其不意,斩杀使者示众。”舆论认为富公有宰相气度。富公被提拔掌管谏院。
元昊侵犯鄜延,宦官黄德和领兵先逃跑,刘平战死。但黄德和上奏诬陷刘平投降敌人,朝廷下令派士兵包围看守刘平的家。富公说:“刘平领兵前去增援,因为奸臣不援救,所以战败,最后大骂敌人绝食而死,应该抚恤他的家人。黄德和是宦官,依仗势力诬陷他人,希望用这种办法来免除自己的罪过,应该彻查他的案件。”枢密院上奏,认为正当朝廷用兵之时,不能追查这个案件。富公说:“大臣亲近下属欺骗君主,案件不能不彻底追查。”黄德和最终被处以腰斩。
富公改任知制诰,负责督察京城的刑事案件。当时有凭伪造的簿录成为僧人的事,事情败露,原来是(中书省)办事的官吏所为。开封府审查其余的人却不追究办事的官吏。富公禀告执政,请求将犯案的官吏交付监狱。执政指着自己的座位说:“你即将担任这个职务,不要再追求眼前的名声了。”富公神情严肃,不接受他的建议,说:“一定要抓到犯案的官吏才罢休。”
执政更加不高兴,故意推荐富公出使契丹,想寻找事由使他获罪。欧阳修上书挽留富公,没有得到答复。富公刚接受使命,听到自己一个女儿去世的消息,第二次接受使命,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都不管不顾就出发了。收到家信,不打开就烧掉,说:“只是扰乱我的心意罢了。”
庆历三年,晏殊担任宰相,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杜衍担任枢密使,韩琦和富公辅佐他,欧阳修担任谏官,都是天下敬仰的人物。
富公谦恭节俭喜好礼节,和人谈话,即使是年纪小地位低微的人也竭尽恭敬。然而他凭轻车简从深入不可预料的敌国朝廷,责问敌国君臣,挫败他们的言辞,折服他们的内心,没有一句话稍微屈服,这就是所谓的大勇啊!他写文章,雄辩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俗。平生举荐的人很多,特别知名的有十多位,当世的人认为他能了解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10处)(5分)
示子朔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襟霞阁主人重刊?晚明百家尺牍?(郑淑云)写心集》


参考答案: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乃、待、反、以、是、吾”,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翻译:
人的这一生时常会遭遇三种困顿:拥有强烈的用世才华,却遇不到好的平台和机遇;以一颗诚挚宽厚的心待人,却没有交到值得交的好朋友;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常反省,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司马迁也是如此,若不是穷困苦于不得志,也就没有激发后来著书立说之大志,史记流传千古了。即使人生的际遇如此,也未尝没有好处。孩子你要多读书以之自励(不要放纵自己呀)!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