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13:52:5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夸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令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意对即可)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众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是胡主任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失态炎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意对即可)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8分)
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时所作。
小题1:文天祥,自号?,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诗人。他在《过零丁洋》中表达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2分)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书写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殉国之志,其主旨与《过零丁洋》相同。
B.本诗运用了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
C.本诗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抒情真挚自然,慷慨激昂,气贯长虹。
D.本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巧妙化用前人名句和典故,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题3:颈联和尾联突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文山(1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分)
小题2:C
小题3:(4分)化用典故(或比拟)。【颈联】“旧家燕子傍谁飞?”化用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尾联】“化作杜鹃带血归”,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吧!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本题解析:
小题1: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不要添减文字。本题除了要记住文天祥的名号之外,还要把下列两个词写正确:丹心、汗青。
小题2:回答本题,要注意个选项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诗人感情的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辨识是不是切合诗歌本身。题中,C项错误在于,本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巧妙化用前人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和典故(杜鹃啼血),不能说是“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
小题3:回答本题,要抓住“表现手法”一词对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此二联主要运用了化用和用典的方法。颈联的“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化用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二句,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尾联“化作杜鹃带血归”一句,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的决心,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本词写于作者闲居带湖时期。
【小题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5分)
【小题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词的上片描写了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在灯前翻飞,屋外风雨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的景象,(2分)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凄苦、孤寂、落寞的情怀。(1分)
【小题2】词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时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罢官闲居,(2分)壮志未酬的辛酸、愤懑之情跃然纸上。(2分)梦醒后却仍心系“万里江山”, 表达了词人虽身居破庵,却胸怀天下,不忘统一大业的崇高爱国情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这幅画面,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上片描绘环境,渲染气氛,下片作者抚今追昔,对自己的出生地北方沦陷感慨万千,表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晚清五律,然后回答问题。
夜舟泊吴城
陈三立[注]
夜气冥冥白,烟丝窈窈青。孤篷寒上月,微浪稳移星。
灯火喧渔巷,沧桑换独醒。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注]陈三立: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陈宝箴之子。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诗人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鄱阳湖泊的吴城。
1.试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篷寒上月”一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句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全诗写湖上清寒的夜景-孤舟夜泊、夜雾迷茫,冷月细浪,吴城灯火繁密,抒发了忧国之思、失意之慨。
2.倒装句式。本应是“寒月上孤篷”。把“孤”“寒”突出在前,强调诗人自己内心孤单、凄寒的感受;形容词“寒”化为动词,意是说孤篷把冷意带给挂在其上的月,其实是诗人将自己的寒意移情于月亮。(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