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10、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2分)
11、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4分)
答:?
?
12、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4分)
答:?
?
参考答案:10、《琵琶行》?《长恨歌》。
11、“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作者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
12、“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此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周团练副使时所作。
1、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手法。(至少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概述诗人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拟人手法。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
②比喻手法。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答出三点即可)
2、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小题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小题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心事”指什么?联系上下文来看,当是想家,想归隐田园,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念兹在兹的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当然,这毕竟不是深哀巨痛,还用不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般的夸张,因此他只老老实实地说“两鬓秋霜细有华”。但语气虽然平淡,却很耐读,好像低度的醇酒,人口并不浓烈,然而细斟缓酌,饮之既久,也一样醉人。
点评:解答该题时,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作者所说的“心事”,跟最后一句联系最紧密“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小题2:试题分析:“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乘着换头的机会,捎带着换了一副笔墨,就旅途景物略事点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转之妙。山水相缪,馀霞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这迷人的景象值得为唐人李商隐诗下一转语: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然而大煞风景的是残照的逆光中竟影现出了点点“归鸦”!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会成为思家情结的膨化剂。鸦而曰“归”,一“归”字大可玩味。“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已用鸦之“归”暗点了人之不得“归”,然而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逗出了最后的这两句“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也是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虽然“何时”能“归”还不确定,但只要有了这份心,“归”期也就不远了。
点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本题型的解答思路为: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小题1:这首词上阙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写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小题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6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2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池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思想感情”2分,“依据”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在判断表现手法的时候,主要根据诗歌运用手法的主体特征去挖掘。此题审题范围是上片,通过过滤,“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远近结合,“数声啼鸟怨年华”拟人,前三句又是视觉和听觉结合描写。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所表现是思想感情。这首词上“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两处直抒胸臆,分别表达了年华易逝和长期漂白天涯的伤感与厌倦之情。词的题目与“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分明表达了词人故地重游,喜忧参半的情感。这首词的情感表达直抒胸臆,所以稍加概括就能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宋]贺铸
?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 飞云冉冉蘅皋①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注]①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
(1)上片写“目送”美人“芳尘”离去后,词人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的末四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所称道。试简要分析词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词人想到美人于“月桥花院,琐窗朱户”的住处独居,虚度青春年华,除一年一度的春光以外,无人能至,自己当然也无从寄相思,思恋之情十分殷切。
(2)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词人连用三个比喻,以“烟草”、“风絮”、“梅雨”三个意象合成一幅江南暮春烟雨图,这样写,将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客观景物(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意境),而且形象地表现出闲愁的无处不在及无法排遣(或: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