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边塞景象。(4分)
小题2:精练是王昌龄七绝的一大特点,本诗第三句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本诗最后一句用典,作者借汉喻唐想表达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了边塞防线荒凉艰苦的环境: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青海湖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
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概括特点2分、描述画面2分)
小题1:此句是边塞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黄沙”二字既是实景,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一点1分)
小题1:表现了守边将士们立
誓破敌的斗志和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必胜信心。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岁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
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1分);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1分);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
大反差(2分)。
(2)(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1分);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1分)。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1分);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1分)。
答反问、夸张也可。
本题解析:(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表现)手法、抒情(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是:(1)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特点,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2)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3)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小题1: 这首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 风雨”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之情,②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2:通过描绘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气氛(2分),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需要明确这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上片,以闻杜鹃起兴。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的灵魂所化,常在夜间啼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词作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下片,在故乡听杜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它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联系作者当时的经历,可以领会得更深刻一些。
小题2:注意一个答题技巧:分析诗句作用,一般就是“渲染气氛”或者“奠定基调”之类的。具体到本词,茅檐篷窗,人静灯暗,再加上春晚的“连江风雨”,渲染出一种荒寂、冷清、愁苦的环境气氛。“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在这样的寓所里,又恰值这样的夜晚,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全都销声匿迹,只有杜鹃在风雨过后的月夜发出悲鸣。以这样的反衬之笔,更加突出了杜鹃啼鸣的的悲苦,也更加使人愁苦不堪。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陶渊明的两首诗歌(6分)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同物既无虑: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他的物相同,即使再死一次也不过是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什么可忧虑。
化去不复悔: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徒然还有从前的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难道
小题1: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小题2:两首诗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两种形象,请结合诗句分别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好。“望”有刻意为之之嫌,而“见”则有不经意之趣,与“悠然”搭配得更和谐,也更能表达诗人闲适之态。(2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饮酒》: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闲适无为之态。
《读<山海经>》:“猛志固常在”的积极进取之心。(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给分)
本题解析:(1) 不好。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2)《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作者,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