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 ![]() ![]()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不足以席众客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A.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B.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C.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D.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颖者却要无疑。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见译文
本题解析:
小题1:(斤斧:斧头)
小题2:(A:①介词,到;②介词,被动句中,引出动作主动者。B:①兼词,于之;②形容词词尾,……地。C:①介词,因为,由于;②介,替。D:都是连词,来)
小题3:略
小题4:略
译文
子瞻被贬谪到齐安以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迁”、“庐”、“于”、句子各一分)齐安没有出名的山,可是江南武昌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涧山谷幽深得很。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松树、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人世隔绝,没有车马来到这里。每当风停了,有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拐杖,带着酒,从坐渔船渡江到江南边去。山中有几个人,很好客,并且喜爱游玩。听说子瞻来了,便只有幅巾束着头发,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手拉手,自由自在地到山上去玩。一直走到山的最深处,耗尽了体力才休息,他们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斟酒相互慰劳。心情舒适得忘了归家,常常就留在山上过夜。因此子瞻在齐安过了三年,也不觉得时间过的很久。
但是,要到西山寺去,就要从长着松树的林子里经过,走完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会到一块平地,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歇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躲在大树的浓荫下,弯腰看大江,抬头望大山。从旁边可以观看溪流、山谷。风云变化和长满树林的山脚下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显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残破的亭子,亭的地基狭小得很。众位游客想坐下来都容纳不了。亭旁有几十棵古树。长得很粗很高,不能用斧头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那里观察。有一天刮大风,打雷下雨,拔掉了一棵古树,把那长树的地方开辟了出来,亭子的地基便扩大了。子瞻和他的那些朋友到山中一看,便笑着说:“这大概是成全我们修建亭了的事吧?”于是大家一起来建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感到极为高兴。(“营”、“胜”、“于是”、句子各一分)
从前,我年轻时跟着子瞻游玩,遇到了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没有一次不是撩起衣服走在我的前面,有的地方到不了,他就会为这事成天不痛快,当他一个人轻快地到了一个地方,就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山沟边的野果,从溪中舀水来喝。见到他这种样子的人都把他当作神仙。天下使人快乐的事是没有穷尽的,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当人称心如意时,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欢乐;(“以”、“适”、“易”、句子各一分)当他厌倦了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而自我嘲笑的,譬如喝酒吃饭,各种食物杂乱地摆在面前,总是要吃饱,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会成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上面,这就是子瞻之所以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①,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②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③,佩环殃,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閤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蹰履④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
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⑤,衣黄檐榆⑥,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⑦违命出奔,辄⑧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
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选自《汉书·隽不疑传》,有删改)
【注】①直指使者:又称“绣衣直指”,汉代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职。②军兴:指战时的法令制度。③櫑(lěi)具剑:古代长剑。④踊(xǐ)履:趿拉着鞋。⑤旐(zhào):画有龟蛇的旗子。⑥檐榆:短衣,非正式朝服。⑦蒯聩(kuǎikuì):卫灵公之子卫庄公。⑧辄:蒯聩之子。蒯聩得罪卫灵公后,出逃,辄即位后拒绝他返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春秋》,为郡文学——治:研究
B.收捕,皆伏其辜——辜:罪
C.诣北阙,自谓卫太子——诣:到
D.音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距:离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隽不疑“非庸人”的一组是(? )
①治《春秋》,为郡文学
②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
③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
④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
⑤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
⑥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隽不疑特意穿戴整齐,腰带佩剑,就是想灭震动渤海郡的暴胜之的威风。可是,暴胜之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且恭敬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B.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渤海郡的豪杰,想谋反。隽不疑发觉其阴谋,悉数收捕。后来,隽不疑被提拔为京兆尹,京城的官吏百姓都很敬重他。
C.隽不疑巡查郡县时,都会认真平反冤狱,而且得到了母亲的支持。隽不疑处理案件严厉而不凶暴,与他母亲对他的严格要求有关。
D.皇上和大将军霍光认同隽不疑对卫太子事件的处理,认为公卿大臣应当像他那样用经术明确大义,从此隽不疑在朝廷更有声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A
4.(1)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而不接受死刑,现在却自己来到这里,他是罪人啊。
(2)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隽不疑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留徇齐五岁?徇:巡行
B.湣王自矜,百姓弗堪。?矜:骄横
C.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害:嫉妒。
D?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王:称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B.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乐毅于是并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焉用亡郑以陪邻
D.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多方争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
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派他攻打齐国。
C.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故意不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臣服投降。
D.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问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乐 羊 为 魏 文 侯 将 伐 取 中 山 魏 文 侯 封 乐 羊 以 灵 寿 乐 羊 死 葬 于 灵 寿 其 后 子 孙 因 家 焉 中 山 复 国 至 赵 武 灵 王 时 复 灭 中 山 而 乐 氏 后 有 乐 毅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3分)
(2)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小题1:(1)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谦下地对待士人),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
(2)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劝说秦国。
本题解析:
小题1:害:祸害,此处为“以…为祸害”
小题1:定后标志,助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替,介词;C. 连词,表目的; D.介词,对、向
小题1:“故意不让……臣服”,无中生有。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每错、漏、误断两处扣1分
小题1:(1)“屈”,“下士”、“礼”各1分(2)“约”,“连”,“别”,“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
【参考译文】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在这个时侯,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 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劝说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