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A.生无所息某所,而母立于兹 B.君子息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面之而叹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D.乃仰而应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您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已经死到临头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勤行、竞时、妻子、句意)
(2)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胥、惫、佚、句意)
(3)而世上的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反对。(与、知所与、去、句意)
本题解析:
小题1:逆:迎、迎接、迎着。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的“逆”应为“迎、迎接、迎着”的意思,把“阻挡”代到原文中去,翻译成“在田埂的一头拦住他,面对着他感叹道”似乎也讲的通,所以此题还是有难度的。此时可以结合一些成语断定,如“目逆而送”。再如此题的“喻”,可以想到“不可理喻”。
小题2:A.“所”和动词结合,名词性结构/名词,处所,地方;B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C代词/主谓之间;D修饰关系/假设关系。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比如本题中的“所”应重点区是名词、还是作所系结构,所字结构是作宾语还是作定语;“焉”要区分是作代词、副词、还是兼词、助词;“而”要区分是顺接、并列还是转折;“之”要区分是代词、助词、还是动词,代词要区分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助词要区分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结构助词还要区分是“的”,还是“主谓取独”,是“宾语前置”,还是“定语后置”。试题的组成由一句文中句子和一句课本句子组成,文中句子还可以推断,课本如果不熟那简直是灭顶之灾,所以文言文基本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原句“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这两种人都不值得赞扬,只有圣人知道所赞扬的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关键词语“所与”“所去”的翻译为“所称赞的人,所反对的人”,选项指代出现错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竞时——争取时间,妻子——妻子儿女(古今异义),拾穗行歌——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2)胥——都,惫——疲惫,佚——安逸(通假字,通“逸”)。(3)与——赞扬,去——反对,所字结构的翻译。
【参考译文】
林类的年纪将近一百岁了,到了春天还穿着粗皮衣,在田地里拾取收割后遗留下来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子贡请求前往。在田埂的一头迎面走去,面对着他感叹道:“先生没有后悔过吗?却边走边唱地拾谷穗?”林类不停地往前走,照样唱歌不止。子贡再三追问,他才仰着头答复说:“我后悔什么呢?”子贡说:“您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已经死到临头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林类笑着说:“我所以快乐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们却反而以此为忧。我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所以才能这样长寿。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又死到临头了,所以才能这样快乐。”子贡问:“长寿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厌恶的。您却把死亡当作快乐,为什么呢?”林类说:“死亡与出生,不过是一去一回。因此在这儿死去了,怎么知道不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么知道死与生不一样呢?我又怎么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头脑糊涂呢?同时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子贡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知道他是值得对话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并不完全彻底。”
子贡对学习有些厌倦,对孔子说:“希望能休息一阵。”孔子说:“人生没有什么休息。”子贡问:“那么我也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你看那空旷的原野上,有高起来的地方,好像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饭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恶,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说过:‘真好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时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时被埋葬了。’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抛弃了家庭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 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有人离开了家乡,抛弃了亲人,荒废了家业,到处游荡而不知道回家,这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说他是放荡而疯狂的人。又有人专心致志于盛世之治,自以为聪明能干,于是博取功名,到处夸夸其谈而不知道停止,这又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认为他是有智慧谋略的人。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而世上的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反对。”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宋江夏王义恭闻之,引为行参军。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僚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还,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奉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迁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及建平诛,迁左军将军。齐代初,为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巳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九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尝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选白《梁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服从,归顺。
B.固辞不受固:坚持,坚决。
C.常勤劝课农桑劝:劝说,规劝。
D.行乞疾笃无所归笃:(病)重。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谦“治干”(处理政务的才干)和“廉洁”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谦年轻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干,后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守丧。在客居历阳期间,孙谦亲自耕种来供养弟妹,兄弟和睦,他的为人不仅获得乡里人的称赞,他也因此被江夏王选用为“行参军”。
B.孙谦被提拔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拒绝了明帝要求他带兵进驻的圣旨,不依靠武力威压镇服郡中百姓,而是采取广施惠政、推行教化等一系列利民措施,“蛮僚”纷纷归服,郡境之内安然无事。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老衰弱,但还是努力处理政事,使属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就连那内常伤害人畜的老虎也好像受孙谦德政的感化,在孙谦任职期间竟然绝迹,而孙谦离职的当晚,虎又出来伤人。
D.孙谦努力奉行仁义,他的堂兄曾因病寄住在孙谦家中,孙谦出外回家后都要去问候堂兄,当得知堂兄饮食起居状况不好时,就派自己的妻子去照料堂兄。孙谦还收留了行乞病重且无家可归的刘融,并在其死后殡葬了他。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5分)
译文:?
(2)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厩居焉。(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建平王将要举兵(反叛),担心孙谦刚强正直(进谏阻止),/假藉公事之名派孙谦赶赴京城,然后发动叛乱。译出大意给2分(“/”所分各1分);“称兵”、“患”、“遣(之)”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5)
(2)每次离职,孙谦总是没有自己私有的房宅,/常常向官府借空马棚居住。
译出大意给2分(“/”所分各1分);“去官”“辄”“厩”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5)
本题解析:
小题1:(劝:勉励,鼓励)?
小题1:略
小题1:(“遣”古代指丈夫休弃妻子。该项错在“当得知堂兄饮食起居状况不好时,就派自己的妻子去照料堂兄”,原文是孙谦因妻子照料堂兄不周而把她休弃。)
小题1: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孙谦十七岁时,豫州刺史选用孙谦为左军行参军,孙谦以处理公事的才干着称。因为父亲去世,孙谦离职守丧。他客居历阳,亲自耕种以供养弟妹,同乡人都称赞他们兄弟间的亲厚和睦。宋江夏王刘义恭听说孙谦的为人,选用孙谦为行参军。孙谦出京任句容令,他清廉谨慎,记忆力强,县中百姓称他明智如神。泰始初年,孙谦事奉建安王刘休仁,刘休仁命孙谦为司徒参军,并向明帝推荐他,孙谦被擢拔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二郡都处在三峡之中,以往常常依靠武力威压镇服郡中百姓。孙谦将要赴任,明帝下令要孙谦招募一千兵丁跟随。孙谦说:“蛮夷不肯归顺,是因为对待他们缺少一定的准则罢了,哪里用得着派兵打仗,耗费国家资财呢!”孙谦坚决拒绝,不肯接受兵丁。到郡之后,孙谦广施惠政,推行教化,蛮僚都纷纷归服,并争着向孙谦馈赠金银财宝,孙谦一一抚慰他们,晓之以理,然后把他们送回去,馈赠的金银财宝一点儿也不接受。后来抓住一些违法的蛮僚,也都把他们释放回家。本由吏民承担的官员俸禄,也全都把吏民的负担免除。这样一来,郡境之内安然无事,孙谦的威望大大提高。孙谦在二郡治政三年,朝廷征召他回京任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年,孙谦迁任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要举兵(反叛),担心孙谦刚强正直(进谏阻止),假藉公事之名派孙谦赶赴京城,然后发动叛乱。建平王被诛之后,孙谦迁任左军将军。齐代初年,孙谦任钱唐令。他以简洁的方法处理繁杂的政务,狱中不拘留尚未审讯判罪的犯人。孙谦离职的时候,百姓们因为孙谦在职期间不接受馈赠,就在孙谦离县之后用船装着缣帛追着送给孙谦,孙谦拒不接受。每次离职,孙谦总是没有自己私有的房宅,常常向官府借空马棚居住。天监六年,孙谦出京任零陵太守,他已经年老衰弱,但还是努力处理政事,属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孙谦到任以前,郡中虎多,常伤害人畜,孙谦到任之后,虎竟绝迹。孙谦离职的那天夜晚,虎又出来伤害当地百姓。孙谦任郡县长官,常常努力鼓励督促百姓耕种农田,种桑养蚕,力求地尽其利,他属下百姓常常比相邻郡县的百姓收入更多。天监九年,因为孙谦年老,朝廷征调他为光禄大夫。孙谦回京赴任之后,高祖十分赞赏孙谦的清廉高洁,对他以隆厚的礼仪相待,恩宠又特别优厚。
孙谦从年轻直到年老,历任二县五郡的长官,处处都保持廉洁。他生活俭省朴素,冬天盖布被铺莞席,夏天没有床帐,但他夜晚睡觉却未曾有蚊蚋侵扰,很多人对此都感到奇异。孙谦年逾九十,但身体强壮,如同五十岁的人。每逢朝会,他往往在众人之先到达朝门。他努力奉行仁义,立身行事超过别人很远。孙谦的从兄孙灵庆曾因有病寄住在孙谦家中,孙谦一次出外,回家后去问候孙灵庆的饮食起居状况。孙灵庆说:“先前喝水觉得冷热不合适,随即就又感到口渴。”孙谦从孙灵庆那儿出来后就休弃了自己的妻子。彭城人刘融,行乞时病重,无家可归,朋友们把他抬到孙谦家中,孙谦打开厅堂接待刘融。刘融死后,孙谦按礼仪殡殓埋葬他。大家对他奉行仁义都非常敬服。天监十五年,孙谦在任职期间去世,死时九十二岁。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