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2019-03-15 14:02:1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度
韩魏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③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④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⑤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⑥,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⑥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⑦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客皆叹服公之宽厚。
公帅定武⑧时,尝夜作书,令一兵持烛于旁。兵他顾,烛燃公须。公遽以袖摩之,而作书如故。少顷,间⑨视,则已易其人矣。公恐主吏笞之,亟⑩呼视之,曰:“勿较。渠已解⑾持烛矣。”军中咸服其度量。
(选自宋·刘斧《青锁高议》)
【注释】
①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大名:古地名,大名府,在今河北大名县。③玉盏:玉制酒杯。④坏冢(zhǒng):破败的坟墓。⑤世宝:传世之宝。⑥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给养。⑥吏:此处指仆人的头领。⑦时数:一定的时间和气数。⑧帅定武:担任定武(今河北省定县)统帅。⑨间视:偶尔抬头看。间,间或,偶尔。⑩亟:急。渠:他。⑾解:懂得。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顾吏曰(2)烛燃公须(3)公遽以袖摩之?(4)渠已解持烛矣
小题2:翻译
(1)凡物之成毁,有时数存焉。
(2)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小题3:韩魏公的大度是通过哪两件事体现出来的?请用简明语言概括之。
小题4:第一段除了神态和语言描写之外,还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公之宽厚”?


参考答案:
小题1:(1)回头看(2)通“燃”,烧(3)迅速,急速(4)他
小题2:(1)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时间和气数在那里。(2)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
小题3:(1)不惩罚碰碎玉盏的侍卒?(2)不惩罚烧着自己胡须的持烛士兵
小题4:衬托。通过坐客的惊愕和“吏的惶恐,衬托韩魏公的宽宏大量。”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韩魏公在大名府任上时,有人送他两只玉制酒杯,说:“这是耕地的人到破败的坟墓中得来的,里外都没有一点儿的瑕疵,可算是传世之宝了。”韩魏公拿很多钱酬谢了献宝人,他格外欣赏珍惜(玉杯)。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张桌子,把精美的绸缎铺上去,然后放上玉杯。有一天,韩魏公招待漕使,正要用玉杯来斟酒劝客,忽然被一个差役失手碰到掉在地上,两只玉杯都跌碎了。在座的客人们愣住了,而那差役吓得跪在地上等待处罚。韩魏公神色不变,对客人们说:“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时间和气数在那里。”又回过头对那差役说:“你是失误造成的,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过错呢?”宾客们都赞叹韩魏公的宽厚。
韩魏公担任定武统帅时,曾经夜间写信,让一个士兵拿着火把在身旁照明。那个士兵向别处张望,火把(歪了)烧着了韩魏公的胡子,韩魏公急忙用袖子掸灭了,照旧写信。过了一会儿,偶尔抬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个士兵了。韩魏公担心长官会鞭打那个士兵,急忙喊那个长官来,看着他说:“不要追究他啦,他已经知道怎么拿火把了。”军中都很佩服韩魏公的宽厚大度。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通州海门兴利记
王安石
余读豳诗:“以其妇子,馌①彼南亩,田畯②至喜。”嗟乎!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叹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则亦欲善之心出于至诚而已,盖不独法度有以驱之也。以赏罚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废。有士于此,能以豳之吏自为,而不苟于其民,岂非所谓有志者邪?
以余所闻,吴兴沈君兴宗海门之政,可谓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以灌义宁等数乡之田。方是时,民之垫于海③,呻吟者相属。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少焉,诱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由是观之,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农夫送饭。
②田畯(jùn):监督农奴劳动的农官。
③海:东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叹其吏之能民?能:能干的
B.以赏罚用天下?用:治理
C.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酾:疏导
D.少焉,诱起之以就功?就:完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妇子,饣盍彼南亩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B.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D.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
秦王恐其破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豳诗,是要通过描写豳国人民和谐的生活情景来表现豳国官吏的与民亲善、赏罚分明,从而引出具有古代遗风的官吏沈兴宗。
B.作者认为沈兴宗是能够用豳国官吏的行为来要求自己而且对百姓负责的官吏,可以称得上是有志向的人了。
C.对于为沈兴宗写文章赞颂他一事,作者与当时的一些喜欢议论政事的人意见不一,他认为能够像沈兴宗这样的为官之人其实不多,应该为他写一篇文章。
D.文章标题中的“兴利”即指第三段沈兴宗在海门兴修水利一事。作者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既交待了沈兴宗的政绩,也表达了对沈兴宗爱民利民行为的赞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 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
(2) 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
(3)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
5.为什么作者认为沈兴宗是“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请用自己的话结合内容具体作答)(4分)


参考答案:1.A2.D3.A4. (1)译文:这份高兴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他的心中本来就有值得高兴的事物。 (2)译文:如果确实爱护百姓而能够使他们获利,虽然在残破穷困之余,还是可以勉励他们,使用他们。 (3)译文:兴宗喜好学习并知道如何去做,完全施展出他的学识,还将会有更大的成就。5.答:沈兴宗在海边筑堤七十里来消除水患之后,就大力疏浚沟渠河流,疏导长江以南的水来灌溉义宁等几个乡的农田,(2分)同时又放松禁制,慢慢索求,以招集背井离乡的人,劝导百姓起来去完成水利事业。(1分)因为这样爱护百姓与民亲善又能够使他们获利(1分),所以称他为“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


本题解析:1.(能:亲善)2.(A率领,带领;因为B表承接,就;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C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D第三人称代词,他)3.(“赏罚分明”有误,原文意思是靠赏和罚来治理天下,那么先王时代的习俗就废掉了)4. (1)(中心:心中;固:本来;有以:有……的事物) (2)(苟:如果;诚:确实;虽:虽然) (3)(方:道理;竟:彻底、全;大者:大的成就职)
参考译文
王安石
我读《豳风七月》诗,见到“领着老婆孩子送饭到田中,田官老爷非常高兴”。啊!豳国的人率领他的家人齐心协力,听从官吏指挥,官吏也以诚相待帮助百姓,多么尽心尽力。这份高兴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他的心中本来就有值得高兴的东西。我不禁感慨豳国的官吏与民亲善,又想着它的国君是如何对待官吏的,那么向善的心情是出于至诚而已,不单单是法规制度迫使他这样做的。靠赏和罚来治理天下,那么先王时代的习俗就废掉了。有士大夫做到这样,能够用豳国官吏的行为来要求自己,而不是对百姓不负责任,难道不是所说的有志向的人吗?
以我的所见所闻,吴兴人沈兴宗在海门所做的政事,可以说是有志向的人。在海边筑堤七十里来消除水患之后,就大力疏浚沟渠河流,疏导长江以南的水来灌溉义宁等几个乡的农田。这个时候,老百姓苦于东海水患,个个叫苦连天。沈君到任后,放松禁制,慢慢索求,以招集背井离乡的人。过一段时间,劝导百姓起来去完成水利事业,没有哪一个不是不顾困乏而即时赶来的。从这一点看,如果确实爱护百姓而能够使他们获利,虽然在残破穷困之余,还是可以勉励他们,使用他们,何况是对于行有余力的人呢?
兴宗喜好学习并知道如何去做,完全施展出他的学识,还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这个哪里足以完全施展我们沈君的才华,然而可以看出他的志向。但发议论的人或许以为在一个县的善政不足以写成文章,现在天下的县很多,那些能够有善政留给百姓而无愧于豳国的官吏,真的很多吗?如果不多,那么我不想使沈君没有一篇传文。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人王安石作。www.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之,戎独不往。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多子,苦李也。”取之信然。
戎在职(任侍中时)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然后起。时和峤②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和峤:西晋大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等辈竞之,戎独不往 趣:争着去
B.树在道边而多子,苦李也必:一定
C.以母忧职去:离开
D.而容貌毁悴,然后起。杖:拐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树在道边多子,必苦李也
B.问其故
其隙也,则施施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C.帝遣医疗
D.又尝群儿嬉于道侧
杳不知其所也 ?嬴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戎幼年时与众不同,同伴争着摘李子,只有他不去。他认为树在路边而果实却多必是苦李。
B.王戎任职虽然没有特殊才能,但治理有方。后来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皇帝深知他是哀伤过度,为此担忧,派医生为他治疗。
D.刘毅认为和峤虽然睡草席吃稀饭,但不过是生孝。至于王戎,那是死孝,陛下该先为王戎担忧。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2分)
(2)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众人都吓跑了,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
(2)当时和峤也在为父亲服丧,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但哀伤消瘦没有超过王戎。


本题解析:
小题1:D杖,名作动,拄着拐杖。解释实词应依据语境,联系上下文。
小题2:B都是“有的人”的意思? A转折/修饰? C代词,代王戎/动词,往,到? D介词 跟、同/动词,结交,亲附。
小题3:C“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不存在因果关系;“皇帝深知他是哀伤过度”错。是刘毅说的。
小题4: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要求语句通顺,注意特殊的句式和重点词语的翻译。注意下列词语翻译:“走”“自若”“量”“哀毁”。
附【参考译文】
王戎,字浚冲,琅邪临沂人。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地,众人都吓跑了,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魏明帝在阁上见到而称奇。又曾与一群儿童在路旁玩耍,见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大家争着去摘,惟独王戎不去。有人问他原因,王戎说:“树在路边而果实多,必定是苦李。”摘到后果然是苦的。
王戎任职虽然没有特殊才能,但治理有方。后来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他生性极孝,不拘于礼法,饮酒吃肉,或看人下棋,然而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当时和峤在为父亲服丧,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但哀伤没有超过王戎。皇帝对刘毅说:“和峤哀伤超过礼制,让人为他担忧。”刘毅说:“和峤虽然睡草席吃稀饭,但不过是生孝。至于王戎,那是所谓的死孝,陛下该先为王戎担忧。”王戎先前有呕吐的疾病,居丧呕吐更重。皇帝派医生为他治疗,并赐给他药物,又断了宾客。永兴二年,在郏县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阎典史者,名应元,浙江绍兴人也。 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城。而会县令篆旁邑,丞簿选愞①怖急,男女奔窜。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直取诸我。”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久之,仅循资迁广东英德县主簿。应元母病未行,亦会国变,挈家侨居邑东之砂山。
当是时,豫王大军渡江②,金陵降,君臣出走。守士吏或降或走,或闭门旅拒,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数。而江阴以弹丸下邑,死守八十余日而后下,盖应元之谋居多。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引弓仰射,颇伤城上人。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郳①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杀死者数千。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曰:“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土分茅,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城俄陷,大军从烟焰雾雨中,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出出,遂被缚。
(选自[清]郡长蘅《阎典史传》,有删节。)
注:①选愞 : 怯懦。②豫王大军渡江:豫新王在顺治二年五月率清军渡过长江。
③陴郳 :城上女墙。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城薄:逼近。
B.而会县令篆旁邑摄:通“慑”,害怕。
C.非故事,邑人以为荣故事:先例。

20080927


D.豫王大军渡江,金陵降,君臣出走出走:出逃。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应元母病未行时予方讨贼督师桂林
B.击鼓叫噪,将缒城斫营者怒而飞,其翼垂天之云
C.自蹂践杀死者数千母、孙二人,更为命
D.不能保障江淮,为敌前驱无尔是过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阎应元是明末一个官卑职微的小吏,他英勇善战,初任江阴典史,江盗入侵,男女
奔窜,他临危不惧,聚集众人,击退了江盗。
B.清军大举南下时,敌强我弱,众寡悬殊,形势危急,江阴以一弹丸小邑仍死守八十
多天,这多是仰仗了阎应元的智谋。
C.阎应元谋略过人,长于谋划,江阴守城战中,城中缺少弓箭,阎应元巧设计谋,先派人潜入敌营,鼓噪扰乱,然后趁机束藁为人,获箭无数。
D.阎应元精忠为国,清军南下,大局糜烂,他仍率众坚持抗敌;面对刘良佐的劝降,他慷慨陈词,令叛将刘良佐惭愧而退,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译文:?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3分)
译文:?
(3)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3分)
译文:?
小题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3分)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3分。“庠序”1分,状语后置1分,颁白1分。(2)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秋气的余威。 (3分。“所以”1分,判断句1分,句子大意1分。)(3)我和阎君素来是老朋友,替我告诉阎君,我想要见他。(3分。“雅”“语”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小题5: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之晋”和 “则曰 ”后边可断可不断。)


本题解析:
小题1:“摄”是“代理”“兼管”的意思。文言文中“摄”的前后若与官职有关,一般情况下都是“代理”的意思。
小题2:乃:前者为“却,竟”;后者与“无”构成“无乃…与”译为“恐怕…吧”。A项“以”,因为。B项“若”,好像。C项“相”,互相。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先派人潜入敌营”错。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庠序”解释为学校,“颁白”解释为须发花白,“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均为状语后置,翻译时要注意调整;第二句注意“所以”解释为“……原因”,翻译时要体现现判断句;第三句注意“雅”解释为素来,“语”解释为告诉。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小题5: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本句中的“曰、也”是标志性词语,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参考译文:
阎典史,名应无,字丽亨,祖上是浙江绍兴人。崇祯十四年,调任江阴县典史。刚到任,正碰上江上的强盗驾着数百艘船,张挂着旗帜乘涨潮侵入内地,将要迫近江阴县城。恰巧又逢本县县令到别的县里去代理政事,县丞、主簿既胆怯又无决断,束手无策,居民四处奔逃。阎应元带着刀箭赶出来,在街上策马飞驰,大声呼喊:“是好汉的,跟我一起去杀强盗,保卫亲人!”不一会,身边就集聚了上千人。但苦于没有兵器。阎应元又飞驰到竹行前高喊:“情况十分紧急,每人先借一根毛竹,货款将来由我统付!”这一千人排列在江岸,手持毛竹如刀枪林立,人靠人像一道长墙。阎应元来回地飞马射击,发一箭,便射死一个强盗,一连射死三人。强盗的气焰被压了下去,扯上帆逃走了。巡抚写文状向上报告退江盗的情况,用皇帝的名义让阎应元参同都司的官衔,执掌巡回检查的县尉职权,外出可以乘车加黄盖,打大旗,由引路士卒清除道路而后通过。这是惯例中所没有的待遇,当地人都引以为荣。长久以后,他却还是只按照资历转升为广东英德县主簿,陈明选代替了他的县尉职务。阎应元因为母亲生病没能赶去赴新任,又逢国家发生变故,便带着家人寄居在江阴城东的砂山
那时,豫王多铎的大军渡过长江,金陵城投降归顺,南明君臣出逃。各地的南明守将有的投降,有的逃走。有的关闭城门聚众抵抗,也是一攻即破,快的就在当天,慢的也不过十日。自京口以南地区,一个月内被攻占的名城大县数以百计。而江阴这座偏僻小县城,坚守了八十多天才被攻下,这主要是靠阎应元的谋略。
这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达十万,扎下营盘上百,四面包围了数十层。清军拉弓向城上发射,伤了不少守城的人。碰上城中缺箭,阎应元乘着无月的黑夜,用禾秆扎成人形,每个草人竹竿上挂一盏灯,竖立在女墙之间,环城围绕。让士兵伏在城上矮墙后,击鼓呼喊,佯装要缒下城去偷袭的样子。清军十分惊慌,向城上发射如雨点般的密箭。到拂晓,得到的箭不计其数。他又派壮士夜里缒下城潜入清营,顺风放火,清军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残杀,死了好几千。清军后退,离城三里停下安营。攻城主帅刘良佐由骑兵簇拥着来到城下,向城上守军呼喊:“我和阎君是老朋友,替我告诉阎君,我想要见他。”阎应元站在城上和他说话,说:“我不过是明一个小典史,还能明晓大义。将军你受土封侯,身为国家的重镇,不能守住江淮,却甘做敌人的马前卒,有什么脸来见我们城里深明大义的士民呢?”刘良佐惭愧地转身走了。
贝勒已经察城中无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紧急。不一会,城墙倒塌,清军从烟火雾气中冒雨蜂拥而上。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四处出击进行了八次巷战,与他们遭遇的清兵被杀伤上千人。再要夺取城门,城门紧闭,冲不出去,于是阎君被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为郡卒史,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杨州刺史。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薨,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今光死,子复为大将军,兄子秉枢机,骄奢放纵,恐浸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封高平侯,食邑八百户。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相敕掾史案事郡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郡不上,相辄奏言之。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
(选自《汉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弧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霍光果以责相曰过 :责备
B.今河南太守不深国家大策惟:想
C.子复为大将军,兄子枢机秉 :掌管
D.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太后诏矫 : 更改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相为人严毅的一组是(?)
①禁止奸邪,豪强畏服?②恐久获罪,乃自免去?③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
④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⑤乃罢其三侯,令就第?⑥相数陈便宜,上纳用焉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车千秋的儿子担任武库令时,因犯有一些过错,见魏相治郡甚严,怕久后获罪,于是自己免职而去,但是魏相却为此受到斥责。
B.魏相久任地方官,深得百姓欢心,特别是在河南任上,在他被治罪时,很多百姓替他求情,甚至戍卒愿多服役以替他赎罪。
C.魏相治郡甚严,治绩甚佳,加之不畏权贵,所言所行皆以国家为重,所以官职不断升迁,最后位至丞相。
D.魏相上奏霍光一事,主要是为国家着想,但也有保全功臣名节家世之意,但霍家不能理解,心怀不满,后生作乱之心,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
(2)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①“大将军听到这个武库令离开了官职,一定会以为我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好好)对待他的儿子。假使那些当世的权贵责备我,那就危险了!”
②(丙吉)写信给魏相说:“朝廷已深切了解了你治政的情况(政绩),将要重用你。希望你稍微谨慎做事,把握好自己。”魏相认为丙吉的话说得很对,为此把自己的威严收敛起来。


本题解析:
小题1:矫:假托
小题1:③霍光误解了魏相⑤是宣帝的做法⑥说明魏相深得宣帝信赖
小题1:“因犯有一些过错”无中生有
小题1:①采分点:用,因为;遇,对待;殆,危险②采分点:少,稍微;善,认为好;霁,收敛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做郡裹的卒史,因为对答策问名次在前,做了茂陵县令。后来魏相迁升为河南太守,禁止坏人恶事,地方豪强十分畏服。正巧丞相车千秋死了,此前车千秋的儿子做洛阳兵器库的长官,他自己看到父亲死了,而魏相治理郡事十分严峻,恐怕时间长了会受罪责,于是就自己辞了官。魏相派佐助自己的掾属追去喊他回来,终于没有回来。魏相自己遗憾地叹道:“大将军听到这个武库令离开了官职,一定会以为我是因为丞相死了而不(好好)对待他的儿子。假使那些当世的权贵责备我,那就危险了!”车千秋这个做武库令的儿子到了长安,大将军霍光果然因此责备魏相说:“年幼的新皇帝刚刚即位,认为函谷关是保卫京城最坚固之处,武器库是精良的兵器聚藏的地方,所以让丞相的弟弟做函谷关的都尉,丞相的儿子做武器库的长官。现在河南太守魏相不深切思考国家的大计,只是看到丞相死了就斥逐他的儿子,这是多么浅薄啊!”后来又有人状告魏相杀戮无罪的人,这事下到了主管的官署。河南戍卒中的都官共二三千人,阻拦大将军霍光,自己说愿意再留守一年来赎太守魏相的罪。河南的老弱百姓一万多人守着函谷关要求入关向皇帝上书,守关的官吏把这事上报。大将军霍光因为武库令的事,于是就把魏相交给廷尉治罪。魏相被关在监狱里很久,过了冬天,正巧碰上朝廷赦免犯人。又有诏书命令魏相再做茂陵县令,将其升迁为杨州刺史。魏相与丙吉要好,当时丙吉的官职是光禄大夫,(丙吉)写信给魏相说:“朝廷已深切了解了你治政的情况(政绩),将要重用你。希望你稍微谨慎做事,把握好自己。”魏相认为丙吉的话说得很对,为此把自己的威严收敛起来。
几年后,宣帝即位,征召魏相进入朝廷做大司农,后来又升迁为御史大夫。四年后,大将军霍光死了,皇帝思念他的功劳与德行,让他的儿子霍禹做右将军,让霍光的侄子乐平侯霍山又掌领尚书省事务。魏相通过平恩侯许伯向皇帝上书,说:“《春秋》讥讽世世为卿相的人,现在霍光死了,他的儿子又做了大将军,他哥哥的儿子做尚书掌握政要,骄横奢侈,放纵不羁,恐怕将来会慢慢的无法驾驭控制了。应该想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打消他们的阴谋,来强固大汉万世的基业,也使功臣霍光的声名得以保全。”宣帝看了魏相的奏书认为很好,诏令封魏相为给事中,于是就罢免了霍禹、霍云、霍山三人的侯的封号,命令他们回到宅第,他们的亲属被迁出补为官吏。在这个时候韦贤因为年老有病免去丞相职务,魏相于是代替韦贤做了丞相,并被封为高平侯,赐食邑八百户。到后来霍氏的人怨恨魏相,又畏惧他,打算假称太后有诏令,先把丞相魏相召来杀了,然后废黜天子。事情被发觉,霍氏的人被杀了。宣帝才开始亲自处理朝廷政事,励精图治,魏相作为丞相,总管各官署的事务,很得皇上的欢心。魏相多次上书,陈说该做的事情,皇帝采纳施行了他的建议。
魏相命令掾史查访各郡国的事务以及从家里休沐回到官府,就禀报各处的异闻奇事,有时有反叛的贼寇和自然灾害变故,郡守不上报,魏相总是向皇帝上奏说明情况。魏相执政九年,神爵三年死去,谧号为宪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