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场可怕的风暴袭击森林,到处是枯枝败叶。一棵长在河边的高大的橡树,与暴风抗争了整整一夜,巍然屹立。他发现岸边柔弱的芦苇也充满生机,觉得很奇怪。“你们是怎么对抗风暴度过困境的?”橡树问道。
“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芦苇细声细气地说,“暴风来临时,你和它搏斗,获得了成功。我们顺着风势起伏,也赢得了未来。”
你从这个材料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
春去夏来,得把春天的衣服整理收藏,有些不会再穿的还需要送人或扔掉。在四季分明的城市,这样的工作年年都要做上几回。有时候我们以为做了整理,其实很少有人能做得彻底,以致长年下来,衣柜里越来越拥挤。这就象我的脑子里总是充塞着那些繁杂的思想,它们却不会老实地待着,东奔西突,磕磕碰碰,让我们无法管理。其实,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或许都需要一次彻底的整理吧。
请以“整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一、审题:
总要求:准确理解题意,恰当搭配联词,形成立意观点。
1、词典意:(1)使有条理秩序;(2)收拾。例:整理行装、整理房间、整理文化遗产。
另:(1)著作权法术语,指对内容零散、层次不清的已有文字作品或者材料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加工,如古籍的校点、补遗等。
(2)股票证券名词,指股价经过一段急剧上涨或下跌后,开始小幅度波动,进入稳定变动阶段,这种现象称为整理,整理是下一次大变动的准备阶段。
(3)工业名词:整理,指印花、染色之后的物理和化学处理过程,包括机械烘干和抗皱、抗菌、阻燃等处理过程。
2、可联词:
整理课桌,整理房间,整理土地,整理文件,整理档案,整理材料,电脑整理文件碎片、内存和磁盘;
整理信息,整理思路,整理笔记,整理知识。
3、相似词语的区别:
整顿(组织、纪律、作风),整治(河道、风气)
治理:统治管理(河道、国家),管理:保管和料理(图书、宿舍、公园),照管并约束(罪犯、牲口)
二、本次作文问题:
1、题目没有准确理解,联词不当,造成偏题:如写整理心态(调整),整理风气(整顿),整理往事(回忆),整理环境(治理),整理食品安全(整治)。
2、内容太实或太浅,如仅写整理课桌;最好能由实到虚、由浅入深。有人写的整理心灵,内容太玄,令人费解。
3、内容趋同,如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最好能多想,写出自己独特的视角内容和感悟。
4、“整理”没有能成为文章的中心,仅是点到“整理”,一掠而过,或者没有细节,内容太单薄。如写一个残疾的女孩走到楼梯转角处整理了一下拖把。
5、立意不深,没有大视角、大境界、大认识。整理后应让乱的更有条理,认识更有高度,不仅仅是回忆了一些片断。如写父母的爱,没有自己回忆后的新认识。
6、套路式议论文,或仅是分论点加例子,这样的文章看不到严密的逻辑,缺少理论高度,只能是45分左右,只能是实在不会写的无奈的选择。
7、从自己出生或上幼儿园开始写,白开水式自我检讨式文章,淡得无味,毫无文学性,也说不清是什么文体。
8、不知化大为小,泛泛而谈“整理”,这是完全不会作文。
9、习惯于回到古典,司马迁、陶渊明、王昭君、苏轼还是有的同学的最爱。我们的同学有鲜活的现实生活不关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最新的典型人物:刘翔、林书豪、乔布斯、袁隆平不都是很好用的材料么?
10、还有不少学生恶习难改,硬伤太多,平时老师的要求没有听进去,甚至好像没有经过高中的作文训练过。例如:首段不入题、段落过长、全文仅四五段、错别字过多、书写太差看不清、全文不点题、胡乱编造,
总结:作文最能打动人的是思想,没有好的立意就不能突出;记叙文的关键的选材,选择好的材料和视角就是成功的一半;细节生动、内容充实、形象丰满、主题丰厚才能得高分;文学性是作文水平最重要的考量,要力求让你的作文开头有文采,让人一见钟情。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假如给你一枚硬币你如何用它遮住世界?答案很简单,把硬币放在眼前。很多时候,我们不正是被一枚硬币遮住了整个视线?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我们认识世界、对待人生的态度、方法。自选角度,以“障眼的硬币”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写作题 作文(70分)
同一扇窗户,向上看是风景,向下看是泥淖。
把脸迎向阳光,心情就不会被雨淋湿。
与其抱怨造物者在玫瑰花丛里附上尖刺,何不感谢造物者在尖刺上添加了玫瑰花。
阅读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莫道桑榆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同样是夕阳西下,炊烟四起,有的人会慨叹霞光的美丽,一日尚还有些许时刻,而有的人却慨叹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还。这便是心境的不同了。
同一扇窗户,向上看是风景,向下看是泥淖;同一块石板,背在身上是负担,放在脚下却是台阶。心境不同,造成的结果自然不相径庭。
那么,同样是生活,为什么不试着去快乐呢?
独坐一室,敞开窗子,扑进一片蓬松的阳光,暖暖地拍在脸上,这样即便内心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也会刹时光芒万丈,一扫阴沉之景,心情也自然不会被雨淋湿。
同样的风景,既会有“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闲愁之情,也会有因烟雨迷茫,柳絮纷飞而深陷美景中不能自拔的喜悦之情。同样的风景造成了不同的感情,或喜悦,或压抑。那么,站在桥上看风景,何不去关注碧空如洗的天空?
我很喜欢外国一部电影中的台词,翻译过来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昨天已随时光流入历史的洪荒,渐渐积淀,待再拾起只怕已是多年以后。而离我们最近的莫过于今天和明天,用微笑去对待,用阳光去拥抱,用幸福去点缀,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是柳暗花明,温暖如春的。
不要慨叹万物的流逝,你会发现总有一些美景就在你的身边。试着让阳光溢满你的心,即使是最阴暗,最卑微的角落也会得到阳光的抚摸,这样你的生命才没有虚耗。
拥有一种好的心境,笑对尘世变迁,斗转星移,不要抱怨玫瑰花丛中的尖刺,而要感谢尖刺之上有一朵玫瑰花在静静绽放,这种人生中道理足以让我们品味一生。
秋风乍起,吹皱一池江水,这是一种美妙的风景,不要认为它是悲景,它恰恰是秋日凉风习习中独有的一丝蕴味,令人流连,令人陶醉。
莫道桑榆晚。
生活会是美好幸福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心境,只要有良好的心境,盛纳阳光,它总会带你在人生道路中前进,翻越那些坎坷的山头。
本题解析:此题的审题、立意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构思。王凌豪这三则材料都说明了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我们说,心境心境,境由心生,要让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境,就看你自己如何取舍。世界上许多生活环境优越的人整天看到的是烂泥,而许多生活在逆境中的不幸者却找到了星星。对待生活,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快乐和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对于我们青年朋友来说,确立怎样的幸福观关系到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生活中有顺境和逆境,如何去面对?这些都是构思的切人点和立足点。写作时,要做到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用乐观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不顺,正确对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只要扣住材料,联系实际,言之成理,深人挖掘,文章就极易出彩。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所给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1.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
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
难题是:教孩子仁慈,还是识别欺骗?
2.曾经有过这样的新闻:大街上,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撞倒,肇事者逃跑。一位骑自行车女孩停止上前扶助,不想竟被周围公众指认为肇事者,而受到帮助的老人居然不说明真相。
孩子问:应不应该去帮助受伤者?救,还是不救?
难题是:教孩子见义勇为,还是凡遇“闲事”装聋作哑?
3.高考命题作文中,阅卷老师每年都会发现许多雷同的有关父母罹患绝症之类的凄惨故事。后来老师们发现,这些故事脱胎自一篇曾获高分的作文。
孩子问:博取同情或许可以得到高分,不可以这么做吗?该,还是不该?
难题是:教孩子诚实,还是实用主义?
……?……
以上列举的种种现象反映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内心的一些困惑,面对这些难题,你有什么看法?你会怎样选择?
上述材料透射出的共性信息是:道德·选择。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注意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参考答案:参考范文: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的辉煌!
乐于助人,是贴近我们学生最常见的道德。难怪某杂志社对学生最赞赏的品质进行调查,“乐于助人”被排在第一位。雷锋,被人们传唱了30多年,因为他总是乐于助人,好事做了一火车,扶老携幼,解囊相助,雪中送炭,成为当之无愧的楷模。秋云,一个身残志坚的好姑娘,用自己柔弱之躯谱写了一曲助人之歌,使那些“孤帆远影”的人们重新“直挂云帆济沧海”。徐虎,上海滩上最受欢迎的老百姓,十几年如一日上门排忧解难,把乐于助人这一中华民族流传的美德唱得绯红,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康德老人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
但在回答另一份调查问卷时,“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的确,选择不给可以让那些行骗乞讨的人得到报应,可是当我们一狠心走的时候,内心就已开始激荡,无数个问号开始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他如果是真的乞丐该怎么办?”“大街上,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撞倒,肇事者逃跑。一位骑自行车女孩停止上前扶助,不想竟被周围公众指认为肇事者,而受到帮助的老人居然不说明真相。孩子问:应不应该去帮助受伤者?救,还是不救?”一些人却作出“悄悄走开”的选择。的确,“悄悄走开”的选择省得了一时的麻烦,但你同时却背离了社会道德的准则。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有幸掩埋岳飞、秋瑾一代名将的地方,曾上演了一幕令人心痛的悲剧:一位小孩掉进湖中,在生与死的旋涡中挣扎,旁观者数百,却无一相救,居然有人提出“出价一百才救”的主意,孩子在人们的麻木中停止了挣扎,黑发送幼童的悲剧终于上演,可悲,可恶,可叹! 伸出你的手,足以使一个生命苏醒;停住你的脚,足以使一份道德重现。
现代价值观必须摆脱自我与自私的束缚,跨越金钱与名利的栅栏,走出道德沦丧的怪圈,跳出明哲保身的沟壑,才能使道德之花绚烂,才能使助人为乐温暖人们的心。
现代价值观不能到文艺复兴的个性解放中挖掘,不能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中挑捡,不能到卡夫卡的人性异化中剪取,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广阔背景,吸取五千年的道德精髓。让我们的明天美德随处可见,让看到别人困难却走开的人重新负起助人为乐的责任!
本题解析:材料中所讲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比较普遍。对于这个普遍的很容易的解决的问题人们内心却感到困惑和变成了难题。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作者给出了答案,即“道德”的问题。究竟应不应该进行道德的选择,这是写本文的中心论点。文题中出现了联系实际,所以考生要结合自身情况去写。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