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①?,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④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⑤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参考答案:①悟已往之不谏?②登东皋以舒啸?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④声断衡阳之浦?⑤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本题解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悟”“已往”“谏”“皋”“舒啸”“潦”“衡阳”“僮”“茕茕”等。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小题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5分)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不好(1分)“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表示的是结果;(2分)而“渐”字则生动的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有了层次感,更能体现一个动态的离别过程,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以及愈来愈深的离愁。(2分)
小题1:“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酒醒人静奈愁浓”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2分)“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2分)“淡云孤雁远”“残灯孤枕梦”表现出孤寂凄凉的伤感之情,(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小题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小题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边塞
小题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