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问题。(7分)
钟 山 晚 步
王安石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晚 步 西 园
范成大
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
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小题1】简要分析“细红如雪点平沙”的表达效果或分析“料峭轻寒结晚阴”一句在诗中的作用。(3分)
【小题2】两诗中“晚步”而生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细红如雪点平沙”的表达效果:“细红”代指楝花的色彩,“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3分。每点1分);“料峭轻寒结晚阴”一句在诗中的作用:描写了暮晚时分春寒料峭、阴霾满天的情景,点明题中“晚”字,为全诗定下了幽怨清凉的抒情基调。(3分。每点1分)
【小题2】王诗是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景”赏景见情趣;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怨春风吹开红紫花朵又吹落,有情也无情,“晚步”赏景见情趣、理趣。(4分。每诗的情感与分析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细红如雪点平沙”,通过视觉上的变化加以描述,层次感强;““细红如雪点平沙”要注意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思考其作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回答诗人的思想感情,注意联系诗句内容,从诗的主旨上加以分析,结合两位诗人的身世背景以及写作风格,加以分析即可,同时要兼顾诗句中的“诗眼”。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对陆游《书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A.首联写作者早年因为不知世事艰难,所以当时壮怀激烈,雄心勃勃。
B.颔联追述宋人抗金的英雄业迹,颈联则写壮志未酬的感叹,情调由昂扬转入忧愤。
C.尾联极力赞美诸葛亮,惭愧自己才德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惭愧自己未能在诸葛亮麾下建功立业。
D.全诗表现了诗人虽历经艰难而矢志不渝,悲愤却并不消极的爱国激情。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应表现诗人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 勤 政楼?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注]。
[注]金铺: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作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昔伤今之情,对当年之盛的缅怀,对今日之衰的伤感,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惨淡失意的心情。
(2)①融情于景。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后两句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字字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②衬托。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另外,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今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酌凄凉衰败的景象。③对比。从诗的整体看,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今日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今日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1)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残柳、老荷。
(2)第二联,上句抓住“万井人烟”从空间上实写了都城繁华热闹的景象,下句抓住“千年王气”从时间上虚写了历史的深远,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第三联,上句选取了西湖、古塔、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意对即可)
(3)①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孤独凄凉之情;
②诗人北望中原,收复无望的哀痛之情;
③诗人屡遭贬斥,半生潦倒,报国无门的沉郁哀伤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桑乾?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论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参考答案:无端,是没来由,也就是诗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渡,就是再渡。(2分)(2)这四个字,十分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做客并州,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4分)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评价观点态度。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即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提问方式
①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②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你同意那种看法?
③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④这首诗体现了x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题模式
1、明确你的观点
2、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句子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