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小题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2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3分)
小题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谁为主”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烘托,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句情景交融,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画面。结尾以景结情,烘托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
本题解析:
小题1: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小题2:1、起句运用拟人的手法。2、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此处为用典。3、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
点评:一、本题从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由于本诗的作者学生不熟悉,所以理解本诗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二、本诗的表现手法比较多,估计考生能指出拟人手法,但用典、渲染的手法及其好处学生可能有难度。三、由本题考生可得到启示,表现手法一定要熟练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晴怀故园海棠①?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②,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
②翠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1)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这四句写了哪些景致?各具什么特点?(3分)
?
?
(2)诗题是“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人是怎样表达怀想之情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
参考答案:(1)中间四句写景,写了柳、花、小径、鸟声。(1分)各具特色,写柳,重在姿态,柳枝低垂;写花,重在形色。花影朦胧;小径,幽寂,主于静;鸟声清脆欢悦,主于动。(2分,指出特色,大意相同即可。)
(2)诗人借景抒情,融情入境。(1分)诗人写景,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1分)漫步于水榭亭边的幽径,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淡晴之景迷蒙幽寂,烘托了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2分)(如果认为诗中所写是美丽的春景,但乐景哀情,如此美丽的春景,徒增诗人的烦恼,从而衬托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也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小题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形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折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首诗考核的是写梅花的手法,所以和抒情方式基本无关,也就是表现手法和修辞,从诗句看,全诗写梅花主要集中在二、三联,内容为“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这两联主要梅花生存的环境,和盛开状况写出梅花凌寒开放的高洁品质,主要是烘托和渲染。答题时先答手法,然后解释,最后答出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本诗可从诗中的词语“惆怅”“沉吟”“独自回”等词语看出,作者的惆怅、寂寞、孤独的情感,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具体解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②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之时。②筿:竹子。
(1)诗的颔联描绘了草堂令人陶醉的美景,结合全诗谈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2)请简要分析“狂夫“的形象。(3分)
参考答案:(1)颔联巧妙地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上联咏微风轻拂,下联咏细雨微斜,意境闲雅静谧。而后文写“狂夫”在几乎饿死的情况下,还在赞美“翠筿”、 “红蕖”。因而此联写景主要是衬托狂夫恶劣的现实处境,为刻画“狂夫”形象服务。
(2)诗中先写“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后点“凄凉”、“恒饥”、“欲”死的可悲可叹之事,二者由“狂夫”这一形象统一起来。可见狂夫是一个以宁折不弯的坚韧、“疏放”倔强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的打击,笑对人生,不屈不挠,老而弥坚的志士形象。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
本题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