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3-15 14:24:59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曰:“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曰:“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有删节)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②渠魁:首领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敏繁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营帅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发饷——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及柳——且:将要
D.公仰视木使者曰——顾:回头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A
4.①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②(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袁宏道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一客以文相质,余曰:“试扣诸泉。”又问,余曰:“试扣诸涧。”客以为戏。余告之曰:“夫文以蓄入,以气出者也。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为练,汇而为轮,络而为绅,激而为霆。故夫水之变,至于幻怪翕忽,无所不有者,气为之也。”客起而谢。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嵚。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顷之,跻其巅,入黄岩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诸客请貌其似。或曰:“此鲛人输绡图也。”余曰:“得其色,然死水也。”客曰:“青莲诗比苏公《白水佛迹》孰胜?”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今与客从开先来,欹削十余里,上烁下蒸,病势已作,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天增而朗,浊虑之纵横,凡吾与子数年淘汰而不肯净者,一旦皆逃匿去,是岂文字所得诠也。”山僧曰:“崖径多虎,宜早发。”乃下。夜宿归宗寺。(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命巾车,或孤舟棹:船桨 《归去来兮辞》
B.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再次 《滕王阁序》
C.一客以文相质:质证,对证
D.诸客请其似貌:描绘

小题2:下列直接描写瀑布形态的一组是(? )(3分)
①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②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③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④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
⑤雷奔海立,孤搴万仞?⑥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面对原文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叙述庐山南康有许多瀑布,万仞直落,很有气势,而开先寺那里的瀑布为最美。作者用拟人手法,描绘了瀑水与石头相咬相斗的情状。
B.有人问袁宏道有关文章之道,他认为文章要蓄势,要有内涵,如同又深又静的泉水;文章又要凭气而出,要有气势,如同瀑布。
C.作者一行人去黄岩峰的文殊塔观瀑,山路难走,又热又累,有客人想要往回走。袁宏道用言语激励他们,使客人勇气倍增,顺利到达文殊塔。
D.有人描绘文殊塔那里的瀑布,说像是鲛人织出的白色丝绸,袁宏道认为这个比喻很妙,但此比喻只描绘出了瀑布的颜色,未描绘出瀑布奔涌的动态情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3分)
?
②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2分)
?
③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①(3分)瀑水没有取胜,相持了一段时间就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漫过石的底部前去。(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趋”1分,“趾”1分。)②(2分)我们就拄着拐杖前往,石级狭窄而且多转弯,芒草叶(像刀一样)割人的脸。(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杖”1分)③(3分)况且你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呢?(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而”1分,“与其……孰若”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既考查了重点实词的意义还考查了词类活用。A、棹:划桨,名词用作动词。B、再:两次? C 、质:问。对于这些重点实词,平实复习就要落实好。
小题2:③描写的是泉水,不是瀑布④写的是热气蒸腾,山路难行⑥是人们看到瀑布的感受。解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中“直接”二字,此外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
小题3:“袁宏道认为这个比喻很妙 ”文中没有体现。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趋”解释为“快速流过”,“趾”解释为“底部”;第二句时注意“杖”为名词用作动词,拄着拐杖;第三句注意“而”为第二人称代词“你”,“与其……孰若”为固定结构,解释为“哪里比得上……呢”。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庐山的一面,朝着南康,几十里都是峭壁。水从崖壁的缝隙中流出,万仞直落而下,由于山崖的形势流出的水不得不耸立舞动,所以飞瀑很多,而开光寺(那里的瀑布景观)是最美的登上望瀑楼,见飞瀑跃到一半,不很流畅。瀑水遇到崖石而转,水流到了青玉峡,峡谷苍翠碧绿地耸立着,(瀑水)汇合成潭,下面有巨石,(瀑水)横倒侧淌,掠过潭而前行,与石相遇,水就咬着石而与石争斗,瀑水没有取胜,相持了一段时间就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漫过石的底部前去。
过了很久月亮升上来,听着涧声躺卧下来。有人询问有关文章之道,我说:“试问这些泉水吧。”他又一次问我,我说:“试问这些涧水吧。”他以为我说的是玩笑话。我告诉他:“文章凭借积累蓄势,凭借气势而表达出来。如今这山泉,青黑而清静幽深,宁静而清澈广大,这就是蓄积而成的。等到它触碰到山石而前行,就像彩虹飞舞游龙矫动,拉牵时像白绸带,汇合时像轮子,脉络清晰时像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激越奔涌时声如雷霆。所以瀑水的变化,到了奇幻怪异急速,变化无穷的景象,是气势造成的。”
第二天早晨起来,再次来到峡谷,观看香炉峰日出时紫烟升腾,心中激动。僧人说:“到黄岩峰的文殊典那里,瀑布的气势壮观至极。”我们就拄杖前行,石级狭窄而且多转弯,芒草叶(象刀一样)割人脸。稍往前走,崖石更加高险。白天的阳光蒸着山边,人好像行走在烧热的熔炉中,隐约听到这些客人都发出叹息声。已经走到一半,大家力气都用尽很疲惫了,游客昏昏然害怕跌下去,一个客人头晕想返回。我说:“你如果爱惜你的性命,为何要来游山?况且你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客人大笑,勇气增了百倍。一会儿,登上了那山顶,进入了黄岩寺。稍微定定神,又转弯前行到前岭,在文殊塔下席地而坐观看瀑布。瀑布流到青色的崖壁下,像奔雷轰鸣,像海水立起,孤水一注从万仞上奔下,峡风逆着吹动它,(瀑水)像帘幕一样向上卷起,忽然又横着拉牵过去,向东扑过来又向西带过去。
几个客人要描绘瀑布的情状。有人说:“这像居于海底的鲛人在白色的丝绸”。我说:“这个形容描绘出了瀑布的颜色,但却把瀑布形容成了死水。”有人说:“李白(描绘瀑布)的诗比起苏东坡的《白水佛迹》,哪个写得好?”我说:“李白的诗写出了瀑布的气势,描绘了它的外形。苏子瞻写出了瀑布的气势,描绘了瀑布的风骨,但是都没有写出瀑布的旨趣。今天我和客人从开先寺过来,在山崖崎岖的路上行了十多里,上有阳光照耀,下有热气蒸腾,人昏昏然病态已经形成,但一旦看见瀑布,身体清爽心气通透,眼睛增亮而清明,天空增色而阔朗。混浊的思虑交错,我和你们几年间想要洗去却总也洗不的所有的思虑,一当我们看到瀑布这些就都逃走隐藏了,这哪里是文字所能描绘解释的。”山里的僧人说:“山崖小径上多有老虎出没,应当早些回去。”于是我们下山。夜里住在归宗寺。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王何?”
  注:①戴不胜:宋国大夫。②庄岳:庄,街名;岳,里名,都在齐都城临淄城内。这里代指齐都中的闹市区。③薛居州:宋国人。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B.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反问戴不胜,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C.孟子认为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D.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2)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学习者所处的环境有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环境的好坏对学习者影响很大,良好的环境可以促使学习者品行良好、学业有成。但人不能一味依赖环境,逆境一样可以磨砺人。(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对有关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文:真是一代英雄,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B.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译文:这些知识本领不可能一下子得到,不如在悲凉的秋风中演奏箫声。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月亮有圆有缺,却终于没有增减。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2.下列各项评价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的洞箫声凄苦忧愁,是因为受“孤舟之嫠妇”之“泣”而感染。
B.作者对箫声的描写十分形象、真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C.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D.“客”之所以“悲”,是因触景伤怀,有感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下列对选文第2段、第3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客”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当年英雄,而今安在;二是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的不可能。
B.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不足为念。最后他为“客”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C.有写悲,有写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主要用骈体文句式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但也有散文成分。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


参考答案:1.B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黄子澄,名湜,分宜人。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由编修进修撰,伴读东宫,累迁太常寺卿。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会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帅兵袭执之,连湘、代诸府。于是废橚及岷王楩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敕燕议周王罪。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之恻然,谓事宜且止。子澄与泰争之,出相语曰:“今势如此,安可不断?”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子澄对曰:“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遂止。乃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皆泰、子澄谋也。时燕王忧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竟遣还。未几,燕师起,泣誓将吏曰:“陷害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及燕兵渐南,与齐泰同谪外。子澄微服由太湖至苏州,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善上言:“子澄才足捍难,不宜弃闲远以快敌人。”帝复召子澄,未至而京城陷。乃就嘉兴杨任谋举事,为人告,俱被执。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一子变姓名为田经,遇赦,家湖广咸宁。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九》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伴读东宫,累太常寺卿迁:升职
B.汉七国非不强,底亡灭卒:最终
C.太孙其言是:认为……正确
D.族人少长皆斩无: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惠帝皇太孙时先人者制人,毋人制
B.临六师,其谁能支何自解于天下
C.退与泰谋未至京城陷
D.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王子澄“做事不轻易放弃”的一组是 (3分)
①子澄顿首曰:“不敢忘。?②囚齐王榑于京师
③子澄与泰争之?④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
⑤乃就嘉兴杨任谋举事?⑥抗辨不屈,磔死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子澄和齐泰一起谋划削夺诸王兵权的事,齐泰提出先对付燕王,而王子澄认为应该先讨伐周王。
B.惠帝命燕王议定周王的罪行,燕王上书求救,惠帝看了很悲伤,认为事情应暂且停止,对此王子澄和齐泰的意见彼此不一致。
C.为了削弱燕王势力,子澄还与齐泰共同谋划了挑选燕府精壮的护卫归属于宋忠部下以及召集护卫和指挥入京等事宜。
D.王子澄受车裂之刑而死,他的同族无论长幼都被斩了,只有一个儿子改姓名为田经,才得以幸免。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3分)
(2)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3分)
(3)子澄才足捍难,不宜弃闲远以快敌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1)第二天又进言:“现在所顾虑的人只有燕王了,应该他称病的时候袭击他。”(“明日”、 “因”各1分,句意1分)
(2)因为他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城,于是就称病情加重,乞求三个儿子回去。(“以”、“笃”各1分,句意1分)
(3)子澄的才干能够抵御灾难,不应该弃置他到无关紧要的偏远的地方不用而使敌人感到痛快。(“捍”、“快”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无论、不管。
点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一般是三对一错,我们可以认定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把它排除掉;对没有把握、持怀疑态度的选项,则可或推断,或代入,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但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比较熟悉的词,它的解释恰恰是常见却又常常出错的。
小题2: B项两个“以”均是介词,“凭”或“用”;A项第一个“为”是动词,译为.”;第二个“为”是介词,译为“被”。 C项第一个“而”是承接关系,译为“之后”,第二个“而”是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D项第一个“乃”连词,译为“于是”,第二个“乃”动词,译为“是”。
点评:根据文言虚词考查的命题特点,我们有必要对中学教材的文言课文温故知新,做到有印象——比较熟悉——印象深刻——见句知文。因此要有计划地重新温习中学所学文言诗文,尤其是重点文言篇章。要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各类用法和意思,采取分词类复习和一词多义复习相结合。还应做一定量的练习,在练习中熟悉并掌握文言虚词运用的细微规律或习惯用法,以达到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小题3:①表明王子澄没有忘记和惠帝说过的话;②是惠帝所为。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考生要按照“题文对应,由文及题”的原则,分析题干中的语句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文章内容出发来判断选项的正误,并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关注筛选标准,要明确题干要求的筛选标准,依据标准进行分析;明确陈述对象,要辨析选项中所列举的语句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能把文章中其他人的事情、品格等归到题干所考查的人物身上;把握整体含义,要全面理解题干中的语句的意思以及语句出现的环境,不能孤立地理解题干中的语句。
小题4:应是王子澄、齐泰两人与惠帝的意见不一致,两人和惠帝争论。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5:文言翻译,要先理解所要翻译的句子,了解它们的基本意思,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字字落实:(1)句要抓住“明日”和“因”这两个关键词。它们古今用法不同,是得分点。明日,第二天;因,趁机。(2)句中要注意虚词“以”的翻译和“笃”和解释。以,因为;笃,浓,重。(3)句中要注意“捍”“快”这两个词,它们后面都有名词,因此它们都充当谓语动词,具体是什么意思,取决于后面的宾语。捍,后有宾语“难”,灾难,“捍”就作“抵御”“抵挡”讲;“快”本形容词,其后有宾语“敌人”,因此此处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使动用法,使……痛快。
点评:“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年年必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考查。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如“单音词”意识,利用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内容的意识,自觉运用“实、虚词知识,句式知识、史传文知识”的意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沟通的意识,古今生活沟通的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整体阅读理解的意识,不注重整体理解,就可能从开始就错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子澄,名湜,分宜人,洪武十八年,取得会试第一名。由编修晋升为修撰,担任太子伴读,多次得到升迁而担任太常寺卿。惠帝做皇太孙时,曾经坐在东角门对黄子澄说:“诸位王叔拥有力量雄厚的军队,很多都不合法度,怎么办?”黄子澄回答说:“诸王拥有守卫的军队,才能保护自己。如果有突发事件,凭皇帝的禁卫军到来,难道有谁能抵挡?西汉七国诸侯不是不强大,最后还是灭亡了。这是因为大小强弱的势力不同,而顺正与邪逆的事理更是不同啊。”皇太孙认为他的话正确,等到登上皇位,命令黄子澄与齐泰共同参与国家政事,惠帝对他说:“先生还记得以前东角门的话吗?”黄子澄跪拜说:“不敢忘记。”退朝之后和齐泰谋划,齐泰想先图谋对付燕王。黄子澄说:“不能这样,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的时候,尚且有很多不合法度的做法,削夺他们的兵权会有名义。如今要讨伐有罪的王,应该先讨伐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弟,除去周王犹如是剪断燕王的手和脚。”
适逢有人说周王橚不遵守法度,于是命李景隆率兵偷袭并捉拿他,连带袭击了湘、代诸王,于是废黜了周王橚及岷王楩并贬他们为庶人;在大同幽禁了代王桂;在京城囚禁了齐王榑。湘王柏自焚而死。惠帝命燕王议定周王的罪行。燕王上书求救,惠帝看了书信很悲伤,说事情应该暂且停止。王子澄与齐泰两人和惠帝争论,王子澄出来对齐泰说:“现在形势已经这样了,怎么能够不果断?”第二天又进言:“现在所顾虑的人只有燕王了,应该趁他称病的时候袭击他。”惠帝犹豫说:“我登上皇位不久,接连废黜了诸王,如果又除去燕王,我用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自己?”王子澄回答说:“领先于别人的人控制别人,您不要被别人控制啊。”燕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即使抱病,恐怕仓猝间也难以谋取。”于是就中止了这事。于是惠帝命都督宋忠征调边界的官兵在开平驻扎,挑选燕府精壮的护卫隶属于宋忠部下。召集护卫胡骑和指挥关童等人入京,借此来削弱燕王。这些都是王子澄与齐泰谋划的。当时燕王很担忧和恐惧,因为他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城,于是就称病情加重,乞求三个儿子回去。惠帝终于让他的三个儿子回去了。不久,燕王的军队发动战事。燕王哭着告诫将领和官员说:“陷害诸王,不是出于天子的意思,是奸臣齐泰、黄子澄所谋划的。
等到燕军渐渐往南,王子澄与齐泰一同被降职外调。子澄换了普通百姓的衣服从太湖到了苏州,和知府姚善倡议共同为王事尽力。姚善上书说:“子澄的才干能够抵御灾难,不应该弃置他到无关紧要的偏远的地方不用而使敌人感到痛快。”惠帝于是重新征召王子澄,王子澄还没有到京城,京城却沦陷了。于是去找嘉兴的杨任商量起事,被人告发,和杨任一起被捉。子澄被押到京城,成祖亲自审问他,他坚决反抗和争辩,不肯屈服,最终受车裂之刑而死。他的族人无论长幼都被斩,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族全部被发配去戍守边疆。有一个儿子改姓名为田经,得以赦免,在湖广咸宁安家。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