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2019-03-15 14:24:59 【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蔡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也?”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具:准备
B.寻为窦建德所攻寻:不久
C.陷于建德陷:拘捕
D.绩雪涕致辞雪:擦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
B.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附属籍于宗正
D.礼成,释服而散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 炀 帝 不 解/ 精 选 贤 良/镇 抚 边 境/ 惟 远 筑 长 城/广 屯 将 士 以 备 突 厥 /而 情 识 之 /惑 一 至 于 此
B.隋 炀 帝 不 解 精 选/ 贤 良 镇 抚 边 境/惟 远 筑 长 城 广 屯/ 将 士 以 备 突 厥 /而 情 识 之 惑/ 一 至 于 此
C.隋 炀 帝 不 解 精 选 贤 良 /镇 抚 边 境/ 惟 远 筑 长 城/广 屯 将 士/ 以 备 突 厥/而 情 识 之 惑/ 一 至 于 此
D.隋 炀 帝 不 解 /精 选 贤 良镇 抚/ 边 境 惟 远 筑 长 城 /广 屯 将 士 以 备/ 突 厥 而 情 识 之/ 惑 一 至 于 此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绩忠心事主。高祖为此任命他做黎州总管,并赐他姓李。
B.李绩极讲道义。李密因反叛被诛,李绩上表要求高祖为其举行国葬。
C.李绩深得太宗信赖。一次李绩喝醉睡着,太宗亲自把御服盖在他的身上。
D.李绩善于用兵。太宗说,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李绩。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3分)
?
⑵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3分)
?
⑶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4分)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相信
B.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地——略:掠夺,夺取
2.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3.第三段首句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分)
②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4分)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4、单选题  对下面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相当于“之乎”,兼词
B.乐酒无谓之亡——厌:满足
C.有台池鸟兽——虽:虽然
D.鸿雁麋鹿——顾:环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
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他们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
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
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化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
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
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
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
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
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
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有美妙的声音、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
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孑然有似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
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珍爱竹子,与江南人不重竹子,不知竹一也。
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啊。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摒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
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有不能割舍的吗?既然这样,那么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其力予以搜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小题1:对文中一些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绝徼海外”中的“绝”与“绝无声色臭味”中的绝,意思不一样。
B.“毋以是占我花石地”中的“是”是代词,意思是“这种东西”,文中具体代指的是竹。
C.“然穷其所生之地”中的“穷”,意思是在生产竹子的地方把它挖遍。
D.“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中的“虽”,应该讲为“虽然”而不是讲为“即使”。
小题2:下列对文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意思是“京城里的人名叫乃宝的是懂得我们的爱好的人”。
B.“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意思是“人离开家乡会变得更加低贱,物离开出产它的地方却会变得更加珍贵”。
C.“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意思是“世人对事物好丑的评价,有什么定准呢?”
D.“暇则与客吟啸其中”意思是“闲暇时就跟来访的客人在竹间小楼作高雅的闲谈”。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唐顺之看过京城侯姓人家的花园,也看过舅舅任光禄(光禄是官职,文中因避讳没有出现舅舅的名字)修建在荆溪上的竹园,作者通过侯姓人家爱好奇花异石而舅舅爱好竹园来对比着写这篇文章。
B.作者揭示舅舅不是没有能力招致奇花异石,而是其偃蹇孤特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喜欢那些巧怪妖艳绰约的奇花异石,而喜欢“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的竹子。
C.作者对生长于纷华,有能力获得“裘马、僮仆、歌舞”这样的生活享受却“一切斥去”的舅舅的叙写,不仅丰富了竹子性格对人生的启迪意义,也给那些享受繁华的达官贵人以一点警醒。
D.文章最后一段不再写任光禄,升华一层,表达出对竹子的赞美和歌颂,意思是江南人不贵重的竹子,在任光禄眼中得到了尊重;同样的道理,不被世人看重的许多事物,都有可能得遇知音,获得敬重。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