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4:24:59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句中的“赋”与《赤壁赋》中的“赋”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是 [?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赋。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 【注】?①锻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位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加粗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头绪) 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一尊还酹江月(表示凭吊) B.已而遂晴(不久)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把吴钩看了(宝刀) C.这次第(次序) 异日图将好景(画) 千骑拥高牙(旗)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 幸蒙其赏赐(幸亏) 当死(应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古诗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从。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明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建、茂出兵围汉。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反还城。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 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渤海,皆平之。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选自《后汉书·吴汉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信:亲近,信任 B.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激怒:激起愤怒 C.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突击:突然出击 D.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相率:一个接一个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B.①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②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 C.①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②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D.①遂悉发其兵,引而南②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
小题3:下列的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汉“勇鸷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③汉乃勃然裹创而起?④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⑤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⑥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在邓禹和诸将领多次举荐后,才得以被光武帝召见,并最终成为光武帝最信任的人。
B.吴汉打败幽州牧苗曾,收降了北方州郡并得大量的人马,其他将领纷纷要求分得一部分,被刘秀呵斥后,惭愧不已。
C.吴汉在于敌军交战时摔伤了膝部,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振作精神,鼓舞士气,最后取得胜利。
D.鬲县五姓杀死地方长官^造**,吴汉不但不攻打他们,反而向他们道歉。最后五姓感动一同出城归降。
小题5: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文断句。(3分)
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
⑵翻译划线句子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3分)
②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⑴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两处得1分,缺、错不得分)⑵①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文”得1分,“造次”得1分,大意1分)②贼人人数虽多,都
是一些劫掠的强盗,“得胜时不能互相谦让,失利时不能互相帮助”,他们不是坚守气节为义而死的人。(“虽”得1分,“死”得1分,“救”得1分,大意得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顺流
而东也——②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B、①
所思在远道——②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
C、①挟飞仙
以遨游——②引
以为流觞曲水
D、①此非曹孟德
之诗乎——②耳得
之而为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