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第二句中的“扇”字,是常见的字眼,却显得新鲜有味。试结合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冷语刺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句中的“刺骨”之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扇”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既准确地写出了春风和熙的特点,又形象生动地将无生命的春风写得情意绵绵,构画出一幅春意融融、沁人心脾的浴风图。
2.【参考答案】“云间月”和“月中华”只是暂时的美好,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呢?诗人借对花月的嗟叹,抒发了华年易逝、好景不长的感慨。这种人生无常的无可奈何的喟叹让人有刺骨之痛。(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陶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移居(其一)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陶诗中千古传颂的名句,这两句好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欣赏奇文,状以“共”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如果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也无不可,却于情味锐减,更无法深化和移居之乐的主题。而“共”与“相与”前后相续则热烈抗言之情态呼之欲出,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第1、2题的两个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①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②。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①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②“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加粗的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李清照词《鹧鸪天》,完成后面问题。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1.词的上片盛赞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从首二句对桂花的正面描写看,这是由于桂花具有?的特点,下片中的“骚人”指的是?,其代表作中多以香花作喻,却独独不见桂花。
2.试结合词中桂花的形象,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色淡香浓(或色淡味香)屈原
2.桂花色淡味香性柔,它没有梅菊那样引人注目的仪态姿容,却散发浓郁的芳香长留人间,可惜为屈原等历代文人墨士所遗弃不用。作者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全词自始至终在咏赞桂花,而实是在咏人,词中的桂花的形象,正是作者自我性格的写照,诗人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乃在抒发自己内心的幽怨之情,同时也是对才志之士不为世用的感叹,隐寓着对压抑人才的社会现象的谴责之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