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3-15 14:35:3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呼张良与俱去——去:离开 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故交 C.张良出,要项伯——要:邀请 D.籍吏民,封府库——籍:依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之”字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之:项伯 B.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之:张良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之:沛公 D.不如因善遇之——之:沛公 3.下列句子不能体现刘邦“机敏有谋”特点的一项是(? ) A.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吾人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B.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粗中有细的性格。 C.项羽对亲信项伯的信任,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D.人物语言精练,寥寥几笔就刻画出刘邦等人的突出个性。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4 题。 ?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嗔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玄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2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人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 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①师。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②。太宗不怿,罢,召让曰:“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③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显庆三年卒,年七十四。谥“忠武”。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致师:叫阵挑战。 ②眇:眼瞎。?③韩彭:汉初大将韩信、彭越。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翼王出翼:掩护 B.何相报速耶相:偏指一方,此处指代“我” C.由是普原原:宽恕 D.太宗不怿,罢,召让曰让:谦让,谦虚
| 小题2:以下全部说明尉迟敬德“忠诚”或“勇武”的一组是?(?) ①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②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③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④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⑤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⑥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抓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B.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对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C.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D.这篇文章通过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来表现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小题4:翻译下列两个句子(10分)
(1)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5分)
答:
?(2)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5分)
答: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为儿童时,手不执钱。家藏书万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绶奏言:“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帝思绶言,召还,将大用,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绶进曰:“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当求德阀,以称坤仪。”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帝曰:“宋绶亦如此言。”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又上:“驭下之道有三:临事尚乎守,当机贵乎断,兆谋先乎密。能守则奸不能移,能断则邪不能惑,能密则事不能挠。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间,声味以调六气,节宣以顺四时,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再迁吏部侍郎。
时宰相吕夷简、王曾论议数不同,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于是四人者皆罢。绶以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选自《宋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尚:崇尚
B.书上,忤太后意忤:违背
C.绶虑宴乐有渐渐:加剧
D.保养圣躬,宗社之休也休:休整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绶敢于谏言的一组是(3分)
①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②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
③而宰相张士逊沮止之?④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⑤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⑥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绶性格孝谨清介、聪明机警,少时便看淡钱财,家里藏书颇丰,得以博览群书,再加外祖杨徽之的施爱有加,母亲悉心调教,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础。
B.对太后垂帘听政之事,宋绶直言己见,招惹太后不满,将其改任为龙图阁学士,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后来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张士逊阻挠。
C.各位大臣劝谏皇帝重视章惠太后修建道观一事无果,宋绶上谏时便晓皇帝以理,举出“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D.因为几位大臣常常政见不一,朝事难以有效解决,宋绶等人被解除朝职,后来因为给无计可施的皇帝献计,宋绶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答:
(2)绶多是夷简,而参知政事蔡齐间有所异,政事由此依违不决。
答: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D、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见梁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