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5 14:36:5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公讳甫,字之翰。天圣八年进士及第,为华州观察推官。华州仓粟恶,吏当负钱数百万,转运使李纮以吏属公,公令取斗粟舂之,可弃者十才居一二。又试之亦然。吏遂得驰,负钱数十万而已。纮以此多公,荐之,迁大理寺丞。庆历三年改右正言,知谏院。因灾异,言应天所以谴告意者,在诚其行。有其诚矣,所以顺天者,在爱其民。于是遂请斥浮费,出宫女,除别库之私以宽赋敛。
  初,李元昊反河西,契丹亦以兵近边,谋弃约,任事者于西方益禁兵二十万,北方益土兵亦二十万。及群盗郭邈山等劫京西,又令天下益禁兵。公言曰:“天下所以大困者,在浮费;而浮费之广者,兵为甚。今不能损,又何益之邪?且兵已百万矣,不能止盗,而但欲多兵,岂可谓知所先后哉?”不报。于是极论古今养兵多少之利害以闻,语诋大臣尤切。既而保州有兵变,朝廷赏先言者。公以谓有先言者,而枢密院不以时下,不可以无责。天子曰:“某,吾方倚以治也,不可使去位。”公犹固请议其罚。边将刘沪谋立水洛城,与部署狄青、尹洙议不合,沪违其节度,遂立之。青等械系沪以闻?。公言曰:“城之所以蔽秦,而通秦渭之援,宜不废其功,而赦沪之辄。”遂从公议。燕王薨,大臣谓用不足,欲缓葬?。公言曰燕王上之叔父葬不可以不如礼又言后宫事又言宰相罪当罢皆行其言。上既罢宰相,而用某为参加政事。又言某不可任以致,天子难之,因求为外官。而是时,朋党之议亦已起,大臣相次去位,公上书论争,语尤切。
  知陕府,简厨传①之费,陕人安之。邻州岁时以酒相庆问,公命储别藏,备官用,一不归于己,至今遂为法。徙晋州,近臣过晋,夜半叩城欲入,公曰:“城有法,吾不得独私。”终不为开门。入为三司度支副使,输物非土有者,公为变其法,使之代输。嘉佑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卒于位。(选自《曾巩文集》,有删改)
【注】①厨传:供应过客食宿、马车的驿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运使李纮以吏公 属:交付
B.纮以此公     多:推重
C.语大臣尤切    诋:毁谤
D.青等械沪以闻   系:拘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兵已百万矣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枢密院不以时下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C.求为外官    衡上书陈事
D.公变其法    常能汉伏弩射杀之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言曰/燕王上之叔父葬/不可以不如礼/又言后宫事/又言宰相罪/当罢/皆行其言。
B.公言曰/燕王/上之叔父/葬不可以不如礼/又言后宫事/又言宰相罪当罢/皆行其言。
C.公言曰/燕王/上之叔父葬/不可以不如/礼又言后宫/事又言宰相/罪当罢/皆行其言。
D.公言曰燕王/上之叔父/葬不可以不如/礼又言后宫/事又言宰相罪/当罢/皆行其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其诚矣,所以顺天者,在爱其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不能损,又何益之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有法,吾不得独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1)有真诚了,用来顺应天意的做法,在于爱护他的百姓。
? (2)现在不能?减少军队,又为什么要增加它呢?
? (3)城里有规定,我不能私自违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yú,抬)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益治兵?治:治理? B数顾大臣问治道?顾:召集
C以谓平定僭乱?僭:超越本分? D世宗临其丧?临:面临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谷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5分)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为“凭吊”
小题1:③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明敏才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与王朴明敏才智无关。
小题1: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王朴当时做东京留守,留守京师。
小题1:参考译文: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
?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王扑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着,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斗门,回京.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凭吊,用玉馘敲门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名鞅.姓公孙氏。少好刑名之学,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乃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欲用商鞅变法,恐天下议己。商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教于民。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商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令行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其礼 循:遵循
B.圣人不民而教易:交换
C.学者于所闻溺:拘泥
D.太子,君也 嗣:继承人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因”字,与“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击沛公于坐
B.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为长句,歌以赠之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B.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C.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D.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小题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3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3分)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3分)
(3)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理论上驳斥保守派,取得了秦孝公的支持。
2、徙木立信,取得百姓信任。
3、太子犯法,处罚了他的师傅,确立了国法的威严。
小题1:(1) 况且有超出常人行为的人,本来就被世俗非议
(2) 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效法旧的制度
(3)招募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百姓赏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搬。


本题解析:
小题1:易:改变
小题1:例句中的“因”与B都是“通过,经由”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分别为C和D,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对一点给1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1:(1)高,非,被动句各1分(2)强,法,故各1分(3)定语后置,怪,莫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2分)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博览众书。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①,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尝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
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劭卒,百僚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方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兆也。”权辞谢焉。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殓以时服。权素服临吊,谥曰文侯。
(选自《三国志·吴书》)
注:①堂构:堂,立堂基。构,盖屋。比喻父兄的遗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划线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率群僚而辅之立:立即
B.而以陛下老臣属:嘱咐
C.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谏争:直言规劝
D.若乃垂心易虑,以偷荣取容取容:得到别人的欢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昭率群僚立辅之②臣病未至,请见谅
B.①若变心易虑②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①遣中使劳问,请见昭②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D.①“……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张昭“耿介忠正”的一组是(? )
①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②常笑而不答
③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④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
⑤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⑥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
A.张昭是三国时吴国孙策、孙权两代的大臣。孙策死前,将孙权托付给他,而他忠心耿耿辅佐孙权,时时以国家事业为重来开导孙权。
B.张昭对孙权的缺点错误,毫不留情地指出。对张昭的劝谏,孙权或是只承认不改正,或是避而不答。
C.丞相孙邵死后,百官都举荐张昭当丞相。孙权则认为张昭性情刚烈,对自己的话他不愿意听从,不能给他增加权力。
D.蜀国使者来吴,满口称颂蜀汉的美德,而吴国的群臣没有一人能对付得了。孙权想到了张昭,便派人去慰问并请求拜见张昭,但张昭表示仍旧不能改变耿介的品格。
小题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4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孙权向张昭表示歉意说:“我年纪轻,做事不能深谋远虑,因此愧对先生。”?
(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或看做一样)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或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或看做一样)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或胡说)。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里的“立”是“使登上帝王的位置”的意思
小题1:副词,竟然。A连词,表顺承/因此 表原因;C介词,趁机/介词,凭借;D语气词,/什么,为什么
小题1:②是孙权对张昭劝谏采取的态度;③⑥都是孙权评价张昭的话,不是直接写其“耿介忠心”
小题1:原文中孙权没有说张昭对他的话不愿意听从,而是担心张昭说的话别人不听从
小题1:译文
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人。小时候就爱好学习,博览群书。孙策创立大业,任命张昭为长史,文武大事,全部把它们交付给张昭处理。孙策临死的时候,把弟弟孙权委托给张昭,
张昭率领其他官员立(孙权为君)并辅佐他。(张昭)上奏章给汉王室,(向孙权)移交下属各城,朝廷内外的将校官员,都命令他们要忠于职守。孙权因过分伤感还没有处理政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人的后代,贵在能担负先辈交付的重任,光大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当今天下动乱,群盗满山,你怎么能一直沉溺于伤心之中,放纵普通人的情感呢?”就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这以后众人的心里知道有所归属。张昭又担任孙权的长吏,像以前一样接受重任。
孙权每次打猎,常常乘坐战马,射杀老虎,虎曾经冲上前来攀住马鞍。张昭脸色严肃地上前说:“将军这样做妥当吗?作为一个君主,就是说能够统率英雄豪杰,统领各位贤才,难道是所谓在野外追逐野兽,同凶猛的野兽较量勇武吗?如果一旦发生灾患,遭到天下人笑话怎么办?”孙权向张昭表示歉意说:“我年纪轻,做事不能深谋远虑,因此愧对先生。”但(孙权)还是不能就此罢休。张昭虽然直言规劝,孙权常常笑而不答。
起初,孙权打算设立丞相一职,众人商议应由张昭担任。孙权说:“当今是多事之秋,统率百官之职的人责任重大,不是用来优待谁的。”后来孙邵死了,百官又推荐张昭,孙权说:“我哪里是对子布有偏心呢?担任丞相事情烦琐,而他性格刚烈,(如果)他说的话别人不听从,怨恨就产生了,不能给他增加权力。”就任用顾雍。
张昭每次朝见,言辞慷慨,脸上充满了正气,他曾经因直言违背了皇帝的旨意,皇上不再召见他。后来蜀国使者来,称赞蜀国人的美德,而群臣没有人能对付的,孙权感叹道:“假使张公在座,蜀国使者不被折服也会感到沮丧,哪里还能自吹自摆呢?”第二天,(孙权)派遣使者慰问他,就请求拜见张昭。张昭离席谢罪,孙权跪下阻止他。张昭坐定后,仰头说:“过去太后、桓王不把老臣嘱咐给陛下,而把陛下嘱咐给老臣,因此我想竭尽做臣子的忠节,来报答他们的厚恩,也考虑如果我死了之后,有值得称道的,而自己考虑事情目光短浅,违背皇上的旨意,长时间被皇上弃用,没有料想到又被皇上召见,能够在皇上身边侍奉您;然而我内心用来报效国家妁,志在忠心不二,完成自己的使命罢了。如果自己竟然改变志向,来讨取别人的欢心,这是我不能做到的。”孙权就告辞了。
张昭容貌端庄严肃,有威风。孙权经常说:“我与张公说话,不敢随便。”整个吴国人都敬畏他。张昭活了八十一岁,嘉禾五年去世。死前叮嘱用布帛素棺,入殓就穿平时的服装。孙权身穿素服亲临凭吊,追赠他“文侯”的谥号。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古今异义。?

?
例句
古义
今义
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行李
行李之往来
?
?
夫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参考答案:①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请客的主人②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③那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