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两首诗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等相同的意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景象。
(2)两首诗都是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悲风、寒水、战马、黄尘;秋风凛冽、河水寒冷、黄沙飞舞的苦寒萧索、苍凉辽阔。(意对即可)
(2)杨诗以战争悲壮场面铺垫,引出“寸心明白日”,表现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和满怀豪情、立志杀敌爱国的思想感情。王诗在状写塞外苦寒的基础上,追思昔日长城一战,巧用对比,表现出诗人反战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的写景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
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答出任意两点并作分析即可)
(2)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元曲和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①·送别
刘 致
和风闹燕莺,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梁苑②,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零;愁听,阳关第四声。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①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元散曲名,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后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②梁苑:亦称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囿,为梁孝王接待宾客之地。
(1)两首诗歌中送别友人时分别是什么季节?请结合两首诗歌的意象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所选取的景物和写法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刘曲用“和风”“燕莺”“桃杏”三个意象点明送别时是春季;薛诗用“霜”“山色共苍苍”点明送别时是秋季。
(2)两首诗都选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刘曲选取了和风闹燕、丽日晴空、桃杏明艳等阳春美景,以乐景写哀情。薛诗写蒹葭染霜、明月照山、山色苍苍等凛然生寒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小题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思路不清楚的,语句不通顺的,酌情扣分)
【小题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①天色已晚,要扣住“晚钟鸣上苑”或“朝”“晚”分析。②下起细雨,扣住“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这样还不够,还要坐着,想听听载着友人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一个细节,写活了抽象的友情。当然,光听见车声还不行,还要等到友人身上的玉佩因步行而发出的清脆的撞击声时,才是出户迎接的绝好时机。首联写动作,颔联写心情,其实都是写渴望,和渴望中些微的焦急,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爱。颈联一转,从写心情转移到写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跳跃。有等待经验的都知道。在等人的时候,为了避免焦虑,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即便是最枯燥的风景,也看得津津有味。颈联表达恰好表达出了等待者久候人不至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涵了诗人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当时的离别之景。(意对即可)
(2)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 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